摘 要:土地整治工作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同时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重视土地的合理、集约化使用,密切关注土地整治问题至关重要。近几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们放松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问题;解决策略
前 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土地资源越发地紧缺,对土地利用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土地整治工作正在从以提升耕地规模为重点向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质量方面转变,这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且任重道远的任务,根据全面土地利用管理方法系统地对土地做出规划和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基础上,要把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提升,大力增强土地生产力,伴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的整治工作和土地情况,针对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土地整治工作,推动社会生产进步,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1.1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
当前,随着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产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土地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一味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开乱垦、忽视对生态景观设计的规划、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投入资金不足等,形成了生态建设无法跟上土地整治工作开展的进展。
1.2毁林造田
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都是要求利用荒山荒地进行开发开垦耕地,从而增加耕地数量,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一种生产方式。但目前可利用开垦为耕地的荒山荒地少,但为了开垦出耕地补充被建设占用的耕地,很多地方就利用林地中疏林地,荒草地开垦耕地,以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带来的耕地不足。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林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物灭绝等生态开垦耕地,从而增加耕地数量,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一种生产方式。但目前可利用开垦为耕地的的荒山荒地少,但为了开垦出耕地补充被建设占用的耕地,很多地方就利用林地中疏林地,荒草地开垦耕地,以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带来的耕地不足。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林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物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因此必然会使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根据2014年公布数据,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的1/4。
1.3地表土壤遭受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部分地区为了达到增加耕地的目的,不恰当地提出"种田种到山顶"、"播秧播到湖心",盲目毁林开荒,弃牧种粮,围湖造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却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气候变异,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我国水土流面积已达377万平方千米,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
1.4水环境遭受影响
通过权威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土地整治工作会影响区域范围内水资源分配、水环境和水文结构等。一般而言,在大多数土地整治工作中,都是将提升粮食产量作为主要目的。为了有效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水资源的支持,促进农田灌溉工作的正常进行,提升粮食作物的产量。比如,在平整土地过程中,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貌和地形进行改变,增加耕地面积,支持农业建设。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样就改变了地表水渗透和地表径流。然而,在土地整治工作中,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综合使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水土的动态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解决土地整治生态问题的策略
2.1 建立健全的公共参与体系
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间规划为依据,把"三区三线"(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土地整治依据,通过生态环境评价公共参与体系的建立,可使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以提升评价体系的正确性以及可接纳性。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多元化、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公共参与度增加,使各界人士从整体上进行评价,将体系评价的民主性体现出来,积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中融入大众的智慧,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在评价中让百姓积极参与。
2.2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工作中是一项充满了艰辛与困难的工作,但是对一个地区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及制度,从而来达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并应当做好监控管理措施。第二, 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地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第三,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在实际的整治过程中,要依据当地的土壤、地形及水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条件因素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对不同耕作田块进行不同的平整方案,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从土地开垦增加耕地转换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亩产量,"旱改水"、"旱改旱"就是一种新型提高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方式,是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
2.3 建立并完善土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并完善土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并完善土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必须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运用行政手段,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调整好生态环境建设与其它相关行业之间的关系,让生态环境建设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于农民来说,生态环境补偿体制能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收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这也能让国家的财政发挥一个积极的作用。
2.4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产业链
通过丰富生态产业链,改善土地整治过程中对人文环境及经济的影响,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加入到生态经济发展工作中。大力倡导发展以绿色农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产业通过丰富生态产业链,改善土地整治过程中对人文环境及经济的影响,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加入到生态经济发展工作中。综合治理,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基本方式,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生态是三大要系,具体包括能、谈水、土地、大、水体、壤、森林、湿气、生物、森林、湿气、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当前,我们解决各种资源,环保,生态问题,应树立系统观念与整体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建设资源节约,环保友好,生态安全"三型社会"。土地整治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要依靠目前先进的技术,整合各方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从而改善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就必须重视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及创新技术能力,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地对待相关生态问题,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凌洁.安徽省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
[2]张文瑞.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4):224-227.
论文作者:王玲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论文; 耕地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整治工作论文; 林地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