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能力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打下后继学习不断提高的基础。
一、教学生会读书
人们获得的知识,主要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知识,因此必须掌握读书方法。
1.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去读
无论地理教材还是地理资料,都是通过文字、地图、图表来表达,图文结合是地理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教材上或其它地理读物上的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结构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运用地图是地理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是获得地理知识的必备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使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多接触地图,养成学生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功:认识地图、熟悉地图,绘制地理略图。
(1)认识地图。掌握构成地图的基本要素,会看图例,能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地物、量距离,定方向,能在图上看地表高低和起伏大小。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先看图例、比例尺、经纬度,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地图上所表示的空间范围和大小,地图上表示的是那些地理现象。例如:翻开世界地形图能正确指出地图上的地名,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等等。
(2)熟悉地图。要要求学生熟记常用地图词汇,即各种符号名称、形与义以及它们的性质、类别。对常用的地图,则要求熟记一定数量的地理事物的名称,通晓它们的位置。例如:中国、世界地图上的主要政区、高山、大河、大城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洋流分布。
(3)绘制地理略图。地理略图能把复杂的地图简化,收到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效果。地理略图可以有力地提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解地理成因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做地理笔记时如能辅以地理略图,学习效果更佳。指导学生绘制地理略图要注意:做好示范;“取其神似,大胆剪裁”;掌握图形特征、相关位置。
指导学生读书时图文结合。地图和文字各具功能,有些地理表述(或描述)是地图无法替代的,这种双重表述的形式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2.根据教学内容编排特点去读
目前中学地理教材,初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教学要加强读图、用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的方法。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当前人地关系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教材内容编排特点,高中地理应抓好:
(1)理清事实、材料与原理、规律关系。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材料、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掌握本质,即指导学生读懂这些材料是说明什么问题的,它从那几个方面去说明问题,以什么方式说明问题等。
(2)学会运用图表、地图阐述和分析问题。分析地图能力要以认识地图、熟悉地图为基础,因而难度较大。教师可以根据图的特点分别采用“空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逻辑顺序法”给予指导。如:“水循环示意图”可采用逻辑顺序法。先看图中地理事物(海洋、陆地、山脉、湖泊、树木、云、雨)再判定这些事物分布的四大圈层,水存在于其中;接着再根据箭头所示,看水循环发生在哪几个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之间),判断水循环分哪几类(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类),然后再分别观察海陆内循环共有哪些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入渗、地下径流),最后总结地球上的水就是通过循环运动,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分析地图、图表的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和生活最需要、最有用的技能,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3.根据地理知识类型特点去读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但有它们的发生、演变和分布的规律。而各种类型的知识都有其结构体系。如某一地区的自然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地理位置一般包括纬度、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地形一般包括地形的种类和地势起伏两个方面。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方面,一般采用一月和七月的气温、降水情况进行分析。河流包括流域概况(包括源地、流向、流程、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长短、冰期、经济价值)。自然资源情况应包括:土地、气候、生物、水、矿产等资源。经济特点应包括经济属性、国民经济结构、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工农业生产布局。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地理知识类型特点去读书,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二、教会学生思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方法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它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最大。思维的种类很多,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在地理学习中各种思维方式的效能特性各不相同。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就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思维及其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全面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1.提供观察实体,为思维发展创造条件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过程。通过对地理环境各种事物、现象的面貌的实地观察,可形成丰富的地理观念,进而为形成地理概念奠定感性基础。地图和模型、各种图表的观察是思维方法训练的入门与前提。
(1)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地图、模型、图表要明确观察对象;按一定顺序观察。观察柱状曲线图,应先看纵横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然后再看柱状高低变化,或曲线的起伏变化状况。观察地形,要整体与局部结合,抓住重点或特点观察。除了要细看局部地区地形外,还须看一定范围的地形全貌,并加以比较综合分析。
(2)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察实体。因此教师要多创造观察条件,如每节课给1-2幅或更多图或图表,进行观察。实地观察要靠教师带,机会较少,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特别是春游、秋游前,教师要抓住做好观察指导。
(3)观察要对观察的对象有比较充分的理论知识,以进行分析作好材料整理。如鉴定、选择各种标本、写出卡片,卡片上要注明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整理所得的文字材料和所绘制的路线图、地理素描等,最后写出心得报告。
2.点拨思维方法,为思维提供动力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比较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需要识别对象的特征,这就要比较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异同,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独有特征、成因、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类型的比较法。例如在中国地理关于中国季风气候的教学中,可采用同类联系比较法,让学生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成因、风向、性质、气流厚度、影响的范围、活动时间和方式乃至前进规律进行比较。
(2)指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发展多种思维能力。图表有多种,如统计图表、联系图表、表格。在促进思维发展中各具作用。①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统计图表,具有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的特点。通过图表显示出来的数字明确、易懂,可使枯燥无味的数字语言变得清晰、容易理解,便于记忆。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对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②联系图表反映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依存关系,经济地理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之间各种现象的联系。学生运用联系图找出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表格可以把冗长的文字叙述加以简化、概括,突出地理特征和规律。要教会学生设计表格,通过设计培养抓要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提练的能力。
3.培养思维习惯,完善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学生勤思的习惯。课堂上多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地理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设疑——提问——思考——解决的思维线索。根据地理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如高中地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就是很好的辩证思维教材。
本文所谈的地理学习方法,是从现在有限的地理课时,着眼于训练学生掌握工具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去获取、处理、更新自己必备的地理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