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和复习历史基本线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索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线索就是联系。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历史之万千变化有线索,万千纵横有线索。历史就是线索(联系)的交织品。基本线索就是历史的内在联系,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搏。会抓会用历史线索尤其基本线索,是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高考对历史线索的考查,主要是大跨度、高概括的问答题和大多数填空题,部分选择题也在考查历史线索上发挥功效。所以,高三文科班师生对历史线索的复习,要始终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历史线索的分类和特点
既然“历史就是线索的交织品”,其线索定必纷繁复杂了。善于分类,在繁杂中抓简约、以简约驭繁杂,这是认识和运用历史线索的首位基本功夫。
第一,从历史线索的表现形式看,有粗细、长短、远近,有曲有直,有纵有横,有中外结合,等。
第二,从历史线索的客体内容看,有社会制度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人物活动的,地点地区的,事件过程的,派别政党的,思想观点的,历史时期的,一个国家的,一个朝代的,列强侵华的,阶级关系的,国际关系的,等。历史的任何原因、经过和结果,都有线索存在。
第三,从历史线索的性质和作用看,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这是最重要的分类)。通常所说的“主要线索”、“主导线索”和“主体线索”,都是基本线索。例如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线索是: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余为非基本线索。又例如: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不断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这种屈辱地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斗争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的历史。经过反复的斗争、失败、再斗争,终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中国近代史还是近代工业、近代科学技术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其它多多线索,都要受制于这四条基本线索。
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可用“地点”为主要线索(广州→白河口→天津→北京)。李鸿章的对外活动可用妥协退让“方针”为主导线索。新中国的人民外交事业可用“成就”为主体线索。
善于分类,就有了驾驭历史线索尤其基本线索的主动权,可以比较自如地为历史思维能力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方向。
上述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因为历史线索有“三性”特点:①历史线索的客观性,即客观的存在和实在,同历史客体内容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历史线索的可知性,即可以被人们认知和掌握。人们对它的认知和掌握是主观的,任何线索都是由人“理”成的。在相同的历史内容中,人们“理”成的线索可能相同,可能不同,也可能大同小异。③历史线索的限定性,即它的起迄时间、走动空间和作用范围,都受历史范畴和特定条件的限定。历史线索都有时空的跨度,但又不是“几何直线”。这“三性”可以也应当统一。
(二)基本线索的主要功能
1.贯串重点要点,宏观提挈整体
近些年高考试题尤其问答题,正在着重考查对历史之宏观理解与控制的能力。例如:“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唐文化的特点和世界地位”(均摘自《考试说明》),都属于大跨度、高概括、考宏观历史整体的试题。要作出正确答案,难道还不需要基本线索去“贯通”与“提挈”么?不需要纲举目张的能力么?由此可见,理解并善于运用基本线索的这种功能,将是帮助考生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下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图示及其分析,可给人以启发。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图示:
图中虚线、实线及其箭头,都表示大革命期间的各种联系。其中纵向线索有①导火线和三次革命高潮;②内外反动势力勾结→普奥武装干涉→第一次反法同盟;③保留国王→处死国王→保王派叛乱;④大资产阶级当权→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图中还有表明大革命三个阶段的三条横向线索。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活动线索,虽难以显现于图面,但也隐含其中了。这样一则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史,重点要点明确,整体结构了然,还会在人脑中留下形象的宏观印记。哪是基本线索呢?一般不会把②、③和几条横向线索当作基本线索,有可能把虚线联结的①即三次革命高潮当成基本线索。每次“高潮”是革命剧变的关节点,“功高德厚”,但为时短促(几小时或几天),这怎么可以串联那波澜不断、变化五载的历史呢?显然不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归宿,几派的相继登台,都与政权相关。政权是这场大革命的核心问题,从巴宜当巴黎市长到圣鞠斯特热月断头,都是如此。每派掌权期间,在人民群众推动下,都有所“革命”(如图)——发布《人权宣言》、取得瓦尔密大捷、创立共和国、处死国王,等;雅各宾派执政时,高潮滚动,彻底摧毁封建制度,肃清境内的外敌。由此可见,④是最能反映这场革命的内涵、“贯串”和“提挈”宏观大局的。并在政权这个问题上,环环紧扣,纵横联系,汰劣存优,剧烈碰撞,不断深入展开。所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基本线索非此莫属了。
2.体现来龙去脉,活化内在联系
如开头所说,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搏。中国古代从夏启开国到末代皇帝退位,悠悠4000年历史,“龙脉”相通。课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基本线索,这就是《中国历史纪年表》。此表内在功能有:①告知王朝绵延的顺序和起止时间,展示中国历史从未间断的特点和优点;②示意地理方位,主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③呈现政权嬗变和分合的历史过程。有短暂的分裂,更有长期的大统一局面;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这三点都属历史性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过程,决非偶合。至于它提供的以简驭繁、活跃思路、纵横联想、形象好记等功能,是易于体会得到的。对此年表,备考学生若滚瓜烂熟的话,便可以随意切入而获其益。
在世界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大背景下,美利坚民族不屈于殖民者的蹂躏,打响了独立战争的枪声,并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独立国家。如此重大事件的“龙脉”如何?关联怎样?抓住基本线索便可回答。基本线索是“独立战争”四个大字。
请看:
美利坚民族顺应世界的时代特征,为独立而战。正义之师,以弱击强,只有战之胜之,才能赢得独立。“独立战争”这条线索,活化了各种联系,同时体现了国家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历史任务,又“去”推动欧洲的革命和美洲的独立,进而又融汇到世界大背景了。
3.代表发展趋势,揭示变化规律
“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道考查运用基本线索功能的高考试题。(“进步潮流”是“发展趋势”的一种;在这里,两者的含意相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其中的一股潮流。现对这一潮流做些分析说明,余不涉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早已开始,英、美、法三国立于潮头,率先成功。随后,它们又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势力因此而巩固和发展。到了题目所示的“19世纪70年代以前”即19世纪中期,这股潮流在更大范围内迅速展开。主要表现是: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度;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美国内战(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这些革命或改革,矛头所向为各自的封建势力或割据状态,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总的结果都成功了,从政治上、经济上,基本取代了落后或反动的势力。殊途同归,史所必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初步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由此可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一条基本线索,在世界范围内充分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趋势。但方式和途径各不一样,或革命、或改革、或统一战争、或国内战争,各具特点,皆因其“史情”和“国情”而定。这条基本线索较好地揭示了历史规律的多样性和基本规律的统一性相结合的道理。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和分期情况怎样呢?如下:
上图各框内横线下方是历史时期,客观存在的历史实体;其上为基本线索,是对历史实体的剖析和概括,并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各框内的基本线索都承前启后,绵延无间,曲折深沉,内在联系,从而纵贯了2300多年的历史。这条基本线索再好不过地显现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特殊规律,成为流动在中国封建时代历史有机体中的脉搏。
上述基本线索的“贯串”、“提挈”、“体现”、“活化”、“代表”和“揭示”等主要功能,并非“一箭一的”,常常是主辅相联相助的。
(三)线索、过程、重点的相互关系
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过程是第一位的。历史过程决定着线索和重点,也必有线索和重点。历史变化过程之最突出表现是基本线索和重点两项;只有正确掌握基本线索和重点,才能更好地认识和驾驭历史过程,避免一团乱麻。基本线索的表现之一也在重点上面,但重点又需要线索来贯穿;以线串珠,重点才不孤立,才能充分展示它的历史功效。总之,基本线索、主要过程和重点内容,三者统一,相得益彰,共同反映出点、线、面、体的知识结构规律。
例如,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历史舞台上奋斗了30多年,主要活动的线索有: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方面的活动;②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方面的活动;③反清朝、反军阀方面的活动;④代表人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但是,把这3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从其主要层面、整体联系和基本过程作出综合概括的话,就会发现四个大字:民主、共和。中国从秦始皇以来,政治上从无民主,更无共和,是君主专制独裁的一统天下。末代皇朝仍然靠它来禁锢中国。但鸦片战争以来的大量事实说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已然烂透。孙中山等先进的中国人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反帝反封建;又同时举起共和革命的旗帜,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民主革命与共和革命,确为历史性的安排,符合中国当时的历史趋势和特殊规律。由此可见,上述四个“方面的活动”都是非基本线索,只有民主共和才算是基本线索。
民主共和这条基本线索,可以贯串以下八个重点历史内容。是:①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到中国国民党的组建,思想条件都是民主共和(或维护共和)。同盟会的纲领最典型,以民主共和来凝聚力量并作为奋斗目标。②民主共和掀起了中国社会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③民主革命与共和革命的基本途径是武装起义;武昌起义胜利了,末代王朝被推翻了。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影响,远非《天朝田亩制度》、维新变法和义和团“灭洋”所能相比。⑤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表现为民主与共和都不彻底(承认不平等条约,不发动农民群众,平均地权成为空话,政权中混入立宪派和旧官僚等)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内在原因。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维护共和的斗争。⑦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是民主共和的政治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深入。对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旧礼教的批判,旷古未有,胜利空前。这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社会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呼唤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⑧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在此政治基础上,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孙中山一生坚持用民主共和来救国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例中的一条基本线索、30多年的革命过程和八项重大史事,相依相得,浑然一体,构成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部探索史。
又例,世界近代史的三条基本线索之一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图示如下:
世界近代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历时约80多年,图的中圈示意基本线索。过程及其线索都有“国际性”——国多、面广、头杂。这里从过程和线索的客观实体中精选出了九个世界“第一”,作为“兴起和发展”的典型史事。过程、线索和重点三位一体,通过图示形象地表明了三者之间如开头所说的关系。
(四)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基本线索
上面分析论证了历史基本线索的特点、功能及其同历史过程和重点的关系,都说明基本线索是人们理性认识历史和理性思维活动的一种结果,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基本线索。好处有三:①准备投考的学生居于复习课的主体地位,在历史殿堂中自赏自得的效果最佳;②利于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相结合,优化历史思维能力;③符合复习课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抓住这根“线”可促进复习质量的全面提高。
我们这样做过:复习完世界现代史后,让学生系统回顾下面一些重大事实:①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②一战后,欧洲产生了一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土耳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获胜;③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④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主义高潮,特别是新中国的诞生;⑤二战后,第三世界兴起,约500年的殖民主义体系在非洲和世界范围内急剧崩溃。 据此,再归纳、提炼和概括。结果,大家找到了一个历史真理或曰一条历史规律——世界现代史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史。“世界人民的胜利史”就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之一,难道还有何置疑么?
我们还这样做过:《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一节(世界现代史第九章第四节),跨时不足三年,但涉及到几大洲和作战双方的10多个主要国家、五个战场及其多个重大战役,还有四次国际会议,10多位历史名人;大战是主要方式,关系到存亡盛衰的各种政治势力的矛盾冲突、处于一决胜负的最后阶段。如此庞杂宏阔的历史场面是罕有的,明确其基本线索就更显重要。何者为本节内容的基本线索呢?经过讨论和辨析,终于抓出了课本的点睛之笔——本节的命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因为:
第一,“伟大胜利”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西斯侵略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这一对主要矛盾的进一步展开和激化,反映出了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二战的演进和结局;
第二,本节内的时间、空间、事件、方式和人物,莫不依存于这条主线,并统率其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宏观上提挈了六个子目的主要内容;
第三,“伟大胜利”体现了本节在通章中总结性的地位,总结了整个二战史的趋势和归宿,揭示了历史曲折前进、正义战胜邪恶、人民主宰自己命运的真理。
关于总复习中的历史基本线索,以上共讲了三种分类、三个特点、三项功能、三者关系和三条好处。对这五个“三”的融汇贯通、综合灵活的运用,将会使备考学生获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