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艳
哈尔滨市传染病院 150030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微波消融(MWA)与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肝癌(HCC)的疗效,对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对相关电子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并确定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有关MWA与RFA治疗HCC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前瞻性及回顾性对比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相对危险度以及95%可信区间。MWA组与RFA组的肿瘤完全消融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年及3年总生存率、1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不同大小HCC亚组分析显示,对于≤5cm的HCC,MWA组与RFA组肿瘤完全消融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WA对于HCC的疗效与RFA相当。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改良后的MWA在今后应用前景可观。
【关键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治疗肝癌;
肝细胞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像学介导的经皮消融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HCC的临床治疗,其中以射频消融开展较为成熟。微波消融近年来亦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主要有温度消融和化学消融两种.温度消融包括微波消融、射频消融、激光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和冰冻消融等;化学消融包括酒精消融和醋酸消融等。本文从消融治疗的原理等多方面来评述局部消融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并对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并发症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4月我医院运用超声引导瘤内穿刺消融治疗肝癌80例,其中40例采用RF技术(RF组),40例采用MCT技术(MCT组)。RF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7±13.2)岁。肝细胞癌35例,转移性肝癌13例,其中4例为肝癌术后复发。肿瘤结节60个,直径0.8~6.4 cm。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8例,B级8例,C级2例。MCT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8.2±10.2)岁。肝细胞癌18例,转移性肝癌12例。肿瘤结节35个,直径0.6~4.4 cm。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6例,B级10例,C级4例。
1.2方法
微波治疗仪采用UMC-1型微波治疗仪,射频治疗仪用美国产RITA射频肿瘤消融系统1500型。要求术前进行常规行增强CT及彩超检查,了解肿块大小、部位、数目、血供情况,确定治疗方案。根据肿瘤大小及形态,制定布针方式,选择最佳穿刺点及路径。根据患者情况采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并配置心电监护仪。RF组:常规消毒、铺巾,在超声引导下将电极针刺入肿瘤内,推进内套针,展开多极细针,观察针尖分布位置,避开大血管、膈肌、胆囊等重要结构,确定无误后,开始射频能量的输入。当仪器显示各方位的电极温度达95℃~100 ℃时开始计时,治疗时间为15~25 min,视肿瘤大小而定。术中超声监测治疗范围、回声强度及向周围弥散程度,肝周有无积液,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所获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病例95个肿瘤结节中88个(92.6%)完全消融,RF组的完全消融率为93.3%(56/60),MCT组的完全消融率91.4%(32/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6)。治疗后肿瘤局部复发率为RF组13.3%(8/60),MCT组17.1%(6/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3)。所有病例未发生与消融治疗有关的死亡,并发症率7.6%(6/78)。RF组发生皮肤灼伤和肝脓肿各1例,伤口感染1例,并发症率6.3%(3/48)。MCT组发生伤口渗液和肝包膜下血肿各1例,并发症率6.7%(23/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RF组和MCT组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6%、17.0%和35.3%、19.8%(P=0.57)。
3.讨论
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肝癌并发症分析原理来源于实验结果。体外实验证明,组织温度超过50℃数分钟即可使细胞死亡,大于60 ℃可使细胞立即死亡;肿瘤细胞对热更敏感,在相同温度下,正常组织可不受损伤或受损伤较小。RF技术是在超声或CT/MRI引导下,经皮或腹腔镜或开腹途径穿刺将射频针插入瘤体,针尖的多根微电极呈“伞”形张开,通过微电极发射出频率为460~500 kHz的射频电流,使其周围组织中的带电粒子高速震荡摩擦产热,达50~110 ℃的高温,使电极周围细胞凝固性坏死。MCT技术是利用仪器发射一种频率在30~300M Hz的电磁波,该波长极短,能量高度集中,能使其周围的水分子和其他带电离子发生振动并产生摩擦热,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60~107 ℃的高温,使肿瘤细胞凝固坏死。微波对生物组织加热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离子加热。在生物组织的细胞内、外液体中含有大量的带电粒子,如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等。这些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振动,与周围的其他离子或分子发生碰撞而产生热量。另外一种是偶极子加热。在生物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等极性分子。它们由于原子排列引起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而构成电偶极子。这些分子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其极性指向呈随机状态,总体呈现中性。当这些分子处在交变的微波场作用下时,它们的极性指向便排列有序且与电场一致,并随微波场的交变而转动,在此过程中与邻近的分子摩擦碰撞产生热量。
4.结语
正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是肝癌的微创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小肝癌患者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的存活率和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同样能达到根治性治疗效果,Ⅰa期小肝癌的近期疗效尚优于手术切除。射频和微波消融对比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和并发症等均无明显差异。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不仅能直接使肿瘤细胞凝固坏死,原位彻底灭活肝癌组织,而且还能提高肿瘤局部和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数量及其抗肿瘤功能,本文就它们在肝癌治疗中的有关肿瘤免疫学方面进展做以介绍,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胡鹏.微波消融高龄肝癌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射频与手术治疗小肝癌疗效的meta分析[J].苏州大学.2014(4),34-35.
[2]张雪花.超声引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246例并发症分析[J].解放军医学报.2013(3),34-36.
[3]李立恒.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J].当代医学.2014(4),25-26.
论文作者:于新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肝癌论文; 射频论文; 微波论文; 肿瘤论文; 并发症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