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论文_孟玉宝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论文_孟玉宝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孟玉宝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是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试着对中学历史价值观教育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历史课堂中价值观教育的地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家国情怀”培养目标中,从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其一,认同与自信。认同是自信的前提,包括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认同。在中国传统与现实、古今的延续与创新对比审视中形成自信。其二,尊重与视野。在大历史视野下,学会对文明的尊重,形成对不同文明的科学判断,用全球化的眼光认识文明的交融与独特个性。其三,科学的“三观”。在了解中西方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以此作为人生的准则和指南,为个人发展与幸福追求、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服务。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转型加速、深度推进,但人的精神和公民的主体责任意识培养却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一些极端事件、热点事件发生后,对国民素质的关注达到空前水平;同时中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某些模糊认识、偏激看法也不断引起关注。故而,中学历史课程价值观教育就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为谁教”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历史课堂中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偏执过激等现象。如在一次练习中我出了如下一道题: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的生产方式,但是在近代的发展最终却陷入困境,原因是什么呢?由此你得出什么认识?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本来无可厚非,但大多数学生的回答还是让我感到,历史教育要高度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大多数学生回答是:“日本侵华战争和解放战争破坏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严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要永远反对战争。”透过这一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存在问题的。任何战争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般意义上说是应该反对战争.但是当反动势力或侵略者制造了战争,那就必须用革命的战争制止反革命的战争,用正义的战争制止邪恶的战争,如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战争在性质上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反对殖民主义战争、侵略战争、帝国主义战争等。同学们“要永远反对战争”的回答,无疑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因为,这一回答说明其知识储备不足,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对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并没有是非差异。

三、历史价值观有效教育路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历史人物在时代背景中的所为,表现出来的为民族、为国家、为集体的意志品德。将其思想、行动对当时的大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交给学生,从而感受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震撼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爱的火花。由此引发学生内心的感知,进而激发他们潜在的爱国思想,就会在生活中付之行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讲到《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我在课上通过对林则徐一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驱之”展开,从其言观其行,大丈夫本色跃然生动起来,让学生畅谈林则徐的言和行,以及赋予他怎样的情感?若当时你为林手下的兵将,你会有何想法?由此走进历史,亲自体会这一情感。当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时,猛然间一个设问:和平年代我们该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具体该怎么做?时空的距离迅速拉近,学生就会在这一特定人物身上发现许多闪光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爱民族理解透彻,总比高谈阔论收获要好的多。

当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我们可以在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时期中拉出一条线来,一条德育的主线,那些特定历史人物则成了轴上的点,点与点的距离则是历史朝代的更迭留下的轨迹。数轴写满了德育的字行,点则构成了大写的人。当一条清晰的数轴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么直观具体,点点浮现眼前,虽静尤动,动静结合,既省去了许多空洞的说教,节省了时间精力,又易于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讲完中国近代史时,想对学生进行一次历史人物的专题讲座,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特意设下了这一条数轴:(如下图)

林则徐 洪秀全 左宗棠 邓世昌 谭嗣同 孙中山 李大钊

——●———●————●————●————●————●———·●———>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图

虽然这条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数轴不是十分完美,但可以直观地将他们联在一起,让“近代”两字充满探索的精神,为了祖国的命运,不顾个人的安危,手虽不能相牵但心却相连,可谓同一片世界,同一个梦想。有的人成为开眼望世界的第一人,有的人忽视客观规律力求绝对平均;有的人收获失地;有的人愿做流血第一人;有的人愈挫愈勇;有的人高举民主和科学;有的人让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方法手段虽不同,但“我为人人”的境界走向统一。学生看到这样的直观图,又岂止是看到每一个人,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背后却写着怎样“爱我中华”。同时激励学生不可碌碌无为,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留下一“点”?切不可留下污点。为国家贡献力量之时,不可看轻那么一点,它就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总之,历史价值观教育是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涵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复杂性则主要是基于影响历史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相比知识传授、方法讲解、能力提升、思维拓展,历史价值观教育任务更艰巨,时间周期更长,效果更易受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影响而呈现出逆向变化。因此,历史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用某节课或某个课题完成,需要长期的坚守与浸润。

论文作者:孟玉宝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1

标签:;  ;  ;  ;  ;  ;  ;  ;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论文_孟玉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