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向立体化格局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格局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8832(2010)1期0001-04
[完稿日期]2009年11月18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外交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形象更加独特鲜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影响更加广泛深入,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化的壮阔局面。
传统上,外交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或国家与区域间的外事活动,从事外交工作的主要是政府有关机构特别是外交部门。一些领域的外交活动,如国际裁军,基本通过国家间外交进行,包含在国别和地域外交的框架之内。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国外交大体遵循这种格式。最近30多年,是中国外交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外交理念、范围、内容、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
从国际方面看,随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外交日益超越传统的观念,内涵和形式都有了新的扩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领域外交逐渐从国别外交的内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外交新范畴。一是通过领域外交,各国运用合力,相对集中、有效地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二是通过领域外交,有关国家借助国际力量更加妥善地处理相关的问题。领域外交已日趋广泛,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二,大量全球性问题的不断涌现,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客观上推动了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努力。由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的各种专题国际会议,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外交平台。第三,国家综合国力仍在外交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各主要国家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单凭“硬实力”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而需要加强“软实力”的运作。第四,随着众多“非国家”因素的广泛参与,外交逐渐冲破由政府部门“垄断”的状态,成为民众以各种形式积极介入并与官方外交相互影响和促动的新局面。种类和数目繁多的“非政府组织”的活跃,网络等新型外交方式的应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对传统的政府外交造成影响,既有贡献,也有挑战。
从中国方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期受到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在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当局占据,中国对外交往遭受到各种破坏和阻挠,外交范围甚为有限。在极其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争取国际的广泛承认,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斗争。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后,整体外交环境获得改善,外交有了很大发展。但受当时国内外现实条件限制,中国外交仍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反应性和应对性,国际作用受一定局限,影响力仍欠深入与广泛。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中心任务转变的需要,中国外交从战略目标、思想理念到方针政策都做出全面重大的调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崭新局面。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为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和适宜机会,全面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宏伟事业,成为中国外交的根本方向和历史任务。随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特别是最近1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相应加大。与之同时,中国和各国的合作交流日益增多,利益进一步外延,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主观发展利益的需求,客观义务责任的加重,都对中国外交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根据新的形势,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综合发展,成功地构筑了包括传统的国别与区域外交、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领域外交、丰富多样的外交方式三大方面的立体框架。三者互相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这是中国外交60年成就的厚实积累,更是外交开创拓展的丰硕成果。
首先,中国始终把国别和区域外交作为外交工作的根本,紧抓机遇,全面贯彻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的外交战略布局,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大方面全方位推进,创造了越来越主动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一,中国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改善和发展了同各大国的关系,逐步构筑成功总体稳定、互利共赢、健康发展的大国关系战略框架。
中美关系从根本上改变最初的相互对立状态,实现了全面正常化,并续有发展。建交30多年来,中美关系历经跌宕起伏,但总体上基本保持着不断进展的势头,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最重要双边关系之一。奥巴马总统执政以来,两国最高领导人就共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中美关系达成共识,首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成功举行,良好的开局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俄关系经历了中苏结盟、交恶、恢复和改善的错综复杂过程,苏联解体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从友好国家关系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三步跨越。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彻底清除了干扰两国关系的最大障碍,标志着中俄友好互信关系的深化。两国领导保持密切接触和磋商,人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友好感情进一步加深。双方在政治、经济、能源、科技、安全、人文、国际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并不断加强。中俄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欧关系总体上稳定,各方面合作都取得积极成果。除梵蒂冈之外,中国已和所有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与不少国家建立了战略或合作伙伴关系。同各国的双边互利合作日益深广,保持着平稳发展势头。中国同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总体良好,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对促进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发挥出重要作用,双方各领域合作稳步发展。欧洲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启动的中欧高层经贸对话机制,对双方经贸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近几年,欧洲少数国家伤及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感情的言行,确给中欧关系局部造成一定困难和波折,但经双方共同努力都得以较快转圜,说明健康发展和全面合作的中欧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具有坚实基础。中日关系在两国建交后在各个方面都获得重大发展,双方先后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72)、《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和《中日联合宣言》(1998)等共同文件,为两国关系确定了指导原则。后因历史等问题,特别是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中日关系一度陷于困难。后经两国领导人“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和“暖春之旅”四次关键性互访,双方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并签署了《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与之同时,中国加强了与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的友好、协调和合作,营造出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格局。
其二,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全面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小强弱、政经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与中国多又存在这种或那种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情况相当复杂。中国坚持相互平等、互不干涉、合作互利、睦邻友好的原则,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同所有邻国建立了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友好关系。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与东盟国家关系为例。中国成功实现与东盟10国国家关系正常化,并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同东盟和东盟各成员国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中国和东盟对话关系(10+1)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关系持续扩展,其他领域合作方兴未艾,越来越有成效。被称为“未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正式建成,将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三,中国遵循真诚友好、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精神,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中国始终置身于发展中国家,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扩大务实合作,有效推动南南合作和共同发展。中国真心诚意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坚持不干涉内政的立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在新形势下,中国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式。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阿(阿拉伯)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机制,发表对拉美政策文件,深化与加勒比国家及组织关系,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都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四,中国区域外交活动越来越广泛,在各种区域组织中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
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了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为会议的成功做出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良好开端。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亚欧首脑会议等区域组织活动的同时,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对话机制(10+3)的发展,支持东亚峰会(10+6)的召开,倡导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南盟的观察员,加强中印俄、中日韩、中美日等三边合作交流机制,并大力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北”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其五,中国大力参与多边外交,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舞台发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建设性作用。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本着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参加重大国际事务的处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共同发展和国际合作进行着始终不懈的努力。一是建设性参与国际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在处理朝核、伊(伊朗)核、缅甸、苏丹达尔富尔等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方针,开展外交斡旋,做出国际社会公认的贡献。二是认真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参加了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近两万人次维和人员,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人员最多的国家。三是支持和推动联合国改革以及国际金融体制等改革,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四是积极参加非传统安全领域多边合作,在反恐、维和、救灾、防病、打击海盗等方面贡献出中国的力量。此外,中国还提出一系列重要建议和主张,包括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国际合作中互利共赢等等,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赞同和好评。中国已加入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300多个国际多边条约,同时在二十国集团(G20)、八国集团与发展中五国对话(G8+G5)中发挥出重要的独特作用。
第二,中国积极参加领域外交活动,在关及全人类安全和生存等重大问题上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出负责任大国的关键性作用,赢得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国际威望不断上升。
中国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倡导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促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推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支持非洲实现发展复兴,为解决世界贫困、粮食等问题作出竭诚努力。中国不遗余力地参与国际反恐、防扩散等活动,同时与各国协作,共同应对能源危机、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防灾救灾、防治传染病等,得到广泛赞誉。在打击国际贩毒、海盗活动等方面,中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以及四川汶川遭受特大地震灾害时,中国及时开展有力的奥运外交和救灾外交,取得良好的成效,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所有这些,都彰显中国关心和维护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崇高精神,表现出中国驾驭领域外交的能力。
第三,中国参与外交的范围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开阔,形式更加丰富,官方外交与全民外交相互配合,硬实力同软实力共同作用,形成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良好局面。
中国政府是履行外交职责和进行外交操作的主体,政府外交的主要执行者是外交部门,这是基本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外交任务的多样化,中国已形成以外交部为主,各政府部门普遍参加,政党、人大、政协、军事等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领导人广泛的外交活动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重要作用。首脑外交或元首外交是当今世界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领导人加强了与外国高层领导的会晤和磋商,出席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发挥了特殊的重大作用,取得积极效果。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部门各个层次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外交工作,是中国外交一大新的发展。
中国公民国际意识不断增强,对国家外交更加关注,并以各种方式积极、热情参与,推动和丰富了外交事业的发展。包括专家学者、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各界人士、普通公民在内的公众外交,成为影响中国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中国外交另一新的发展。
随着对“软实力”的重视和努力打造,中国充分发挥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和悠久的优良道德传统,通过各种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道义观念和良好形象,逐渐形成富有影响的人文外交。这是中国外交又一新的发展。
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高级政治科学家麦德洛斯博士(Evan Medeiros)最近推出一本名为《中国的国际表现》(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的新著,他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国现在是一个举足轻重和日益重要的全球角色,已介于那些对其利益曾是无关紧要的地区和问题,并有效地运用着前所不具备的手段。”这段评论,是对中国外交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化拓展并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