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明[1]2002年在《南天山活动构造与遥感图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山位于亚洲中部,天山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时,在天山内部形成了一些山间盆地,印度板块在始新世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天山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再度于早中新世隆起,由于板块碰撞的持续进行,在天山山间及山前发育了许多的活动构造。 活动构造由于近几万年来发生过构造运动,在地表留下较明显的特征:断层陡坎、错断冲沟以及冲积物的褶皱等,在遥感图像和野外容易与其它地质现象区分开。 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实际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南天山焉耆盆地、阿合奇断裂和库车坳陷的活动构造进行了研究。 焉耆盆地是一个天山山间盆地,盆地西南缘发育一条走向北西西的右行走滑活动断层,最大走滑距离为210m,走滑速率约10mm/yr,盆地西北缘发育走向近东西的活动褶皱。阿合奇断裂是一条引起争议的断裂,我们收集的资料表明它是一条走向北东东的左行走滑断裂,但它的活动性不是很强烈。库车坳陷是天山山前的前陆坳陷,主要由逆断层-背斜带组成,最新的活动背斜是亚肯背斜,最新的活动断裂是秋立塔格断裂。对上述资料分析认为: 天山山间主要以北西向的右行走滑活动断裂为主,另有一些北东向的左行走滑活动断裂和东西向的活动褶皱。 天山山前主要为逆冲—褶皱活动带,该带不断向塔里木盆地方向迁移。 天山的地壳缩短量主要集中在天山山前坳陷中,但也要考虑天山山间活动构造的贡献量。
吴传勇[2]2016年在《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天山是远离板块边界的陆内造山带,特点是构造变形复杂强烈,强震多发。天山南北向的变形速率为~20mm/a,约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一半左右,这一变形量是如何被天山吸收的,天山的构造变形又是如何进行的,其构造样式如何?这些关键性的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论。天山地区主要发育叁组构造带,最显着的是位于南北两侧山前与山体近乎平行的逆断层-褶皱带,同时,在山体内部还发育一系列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和NEE向的左旋走滑断裂,这些断裂共同控制了天山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目前,对于天山山前的逆断裂系统晚第四纪变形特征和滑动速率等方面研究非常丰富,对天山内部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也有一些定量数据,而对NEE向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目前尚处空白状态。本文以迈丹断裂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滑动速率和古地震活动特征等资料的详细研究,获得西南天山地区NEE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参数,同时,通过收集和补充调查天山其他主要活动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特征,完善天山活动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地震活动特征和GPS数据,研究天山内部不同方向、不同运动性质的断裂的活动特征,分析天山这些断裂在天山的构造变形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本文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迈丹断裂东段控制的阿合奇谷地内发育有多级晚第四纪地貌面,利用光释光、10Be暴露年龄以及14C等方法对玉山古溪两岸的阶地年龄进行了限定,并与气候变化序列进行了比对,得到阶地面的废弃形成发生在间冰期或者冰期—间冰期的转换阶段。玉山古溪T6阶地(~20ka)之前河流平均下切速率与迈丹断裂的活动速率基本一致,表明晚更新世晚期之前河流的下切与阶地的形成主要受迈丹断裂活动影响,是构造隆升导致的河流快速下切。~20ka之后河流的下切速率开始增大,至全新世中晚期,河流下切速率甚至达到~12mm/a,远远大于断裂的活动速率,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河流的下切与阶地面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因素驱动。全新世以来河流下切速率的快速增大,很可能是由于全新世期间气候快速波动造成的。迈丹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逆冲兼左旋走滑为主,通过精细测量被断错的晚第四纪地貌面和年代学测定,得到断裂的逆冲滑动速率为1.24±0.20mm/a,左旋走滑速率为1.74±0.61 mm/a。迈丹断裂晚第四纪期间发生过多期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古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3370~4265a,断裂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1.76 ka之后。迈丹断裂是柯坪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古地震研究表明,推覆体前缘的柯坪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也发生过多期古地震事件,而且两条构造上古地震事件的发生年代很接近,尽管我们并不能确定迈丹断裂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是否与柯坪塔格断裂上的是否为同一次事件,但这一现象反映该地区地震破裂存在两种可能:(1)迈丹断裂与柯坪塔格断裂上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是同一次事件,这表明迈丹断裂与柯坪塔格断裂具有级联破裂的特征;(2)迈丹断裂上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与柯坪塔格断裂上的不是同一期事件,分别单独破裂,虽然两条断裂上的古地震事件不是同期破裂,但均发生在~1.7ka之后,时间间隔不长,表明柯坪推覆构造根部的迈丹断裂和前缘的柯坪塔格断裂之间可能存在相互的影响或关联,柯坪地区的强震活动具有丛集发生的特征。迈丹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发现,表明西南天山柯坪推覆构造与天山其他地区的推覆构造变形变形模式不同,推覆体最前缘的柯坪断裂活动强烈,而根部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也有很强的活动,断裂的新活动并没有完全迁移到推覆体前缘的新生构造带上,这可能是一种无序或反序的构造变形模式。西南天山地区的左旋走滑运动主要发生在推覆体根部的迈丹断裂上,推覆体前缘的逆断裂—背斜以逆冲运动为主,没有明显的走滑运动。GPS资料表明,普昌断裂以西的地区,应变没有完全闭锁集中在根部的迈丹断裂上,一部分应变通过滑脱面传递到前缘的逆断裂-背斜带上;在柯坪推覆构造的东部地区,从根部的迈丹断裂至前缘的柯坪塔格断裂可能是一个孕震体系,震间的形变主要在推覆体根部的构造上闭锁,前缘构造基本没有明显变形,这可能是柯坪推覆构造东西两侧中小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西南天山还发育两条NEE走向的断裂,通过变形地貌测量与年代学测定得到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逆冲运动为主,断裂逆冲速率~2.1mm/a,左旋走滑速率为~2.5mm/a;克敏断裂也是一条左旋走滑断裂,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为~1.5mm/a。西南天山叁条NEE向的断裂带吸收了~6 mm/a的左旋走滑运动,与塔里木斜向俯冲造成的左旋走滑运动量基本一致,这表明塔里木斜向俯冲造成的左旋走滑运动在西南天山地区基本被分解吸收。西南天山地区吸收了塔里木向天山俯冲汇聚绝大部分的压缩速率和左旋剪切运动,挤压缩短在山体内部和山前的新生褶皱带上均有分配,左旋剪切则主要发生在天山内部高角度的边界断裂上,整个西南天山构成了一个大型的花状构造。在天山南北两侧,构造变形以逆断层为代表的地壳缩短和增厚为特征,而天山内部则为一个大型的剪切带,同时还具有明显的逆冲运动。天山地区主要存在两组走滑断裂,一是NEE向的左旋走滑构造,另一组是NW-NW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这两组断裂主要发育在天山内部,但这些断裂共同调节了山体内部的走滑剪切运动,山体内部高角度的走滑逆冲断裂与山前低倾角的逆冲断裂系共同组成了天山构造变形图像。天山地区的压缩变形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两侧的山前地区,而天山内部的活动断裂则具有明显的走滑分量,在剖面上,整个天山形成了一个大型的花状构造。尽管天山整体的构造变形为西强东弱,不同地区变形强度和幅度差异较大,但是天山南北和东西两侧的构造变形样式还是基本对称的。受塔里木块体向北的挤压作用,西南天山地区总体走向为NEE向,南天山东段整体则呈NWW走向,与塔里木与南天山的分界断裂在形态上构成一个“叁角形”向北楔入。整个西南天山内部是一个大型的左旋剪切带,南天山东段整体为右旋走滑性质,塔里木和南天山之间的边界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天山北部受到刚性的准噶尔地块的阻挡作用下,北天山西段构造线整体NW—NWW向,而东经90°以东的北天山地区构造线整体为NEE走向,与近东西走向的准噶尔与北天山的分界断裂在形态上构成一个倒“叁角形”向南楔入。北天山西段右旋走滑性质的博—阿断裂和喀什河断裂所围限的楔形块体整体向西运动,北天山东段NEE向的左旋走滑断裂构成了倒“叁角楔”的东边界,准噶尔与北天山的分界逆冲断裂带是“叁角楔”的底界。在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下,天山的构造变形整体以压缩变形为主,山体内部发育的一系列走滑构造带表明天山在东西方向上还存在一定的侧向挤出,这些走滑断裂调节了天山不同地区压缩量的差异。地质数据和GPS资料均证实,天山地区逆冲运动量要明显大于走滑分量,山体内部走滑断裂所控制的块体虽然存在向东西两侧的侧向挤出,但与南北向最大达~18mm/a的压缩速率相比,变形速率不高,侧向挤出幅度有限。
陈宁华[3]2008年在《基于CORONA影像的构造定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陡岩层引起的地震“空白”响应是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析中普遍遇到的难题,在地域广阔、人迹罕至、地表和钻井资料欠缺的南天山山前带,该问题尤为突出。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快速准确的测量地表产状,约束地震剖面解释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解密的美国20世纪60-70年CORONA KH-4B高分辨率卫星立体像对,结合QuickBird和Landsat 7 ETM+多光谱影像,通过对CORONA影像特性研究,建立适用南天山山前带的地表构造产状快速提取和分析的方法,研究成果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方法上,基于CORONA KH-4B卫星遥感影像的自身特性,利用1:50,000地形图、在JX4C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立体观测环境下,提出了逐步逼近的控制点选取方法,解决了标志性地物缺少区域确定同名点的难题,提高了选点精度。利用有理函数模型(RFM)校正了CORONA影像的全景变形,实现了CORONA立体像对在国内JX4C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下的矢量测图,同时,采用影像匹配的方法,生成了大比例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DOM)。利用覆盖南天山库车山前带的CORONA立体像对,在JX4C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环境下识别岩层叁角面,确定特征点的空间坐标,从而建立岩层面的平面方程,在MatLab环境下简单编程实现地层产状(倾角、走向)的计算。通过OZIExplore嵌入式GPS辅助的野外测量及验证,在库车秋里塔格褶皱带地层倾角的测量误差小于3°,满足构造定量分析的精度需求。该方法适用于大面积、高效的构造地貌调查,尤其适于植被覆盖稀少、地层露头清晰、人迹罕至的复杂构造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以上研究方法,获取了南天山库车山前带大量的地表构造产状,弥补了地势复杂地区地表资料的欠缺,同时在JX4C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下,识别和测量了河流阶地拱曲、断层崖、褶皱崖等地表变形参数,揭示其新构造运动特征。将遥感技术测量的地表参数与野外调查、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相结合,确定了南天山库车山前带秋里塔格中段地表精细的构造变形几何形态。深部资料揭示,南秋里塔格背斜和库车塔吾背斜交汇部发育中新统吉迪克组(N_1j)膏盐岩、侏罗系(J)煤层和古-始新统库姆格列木组(E_(1-2)km)膏盐岩叁套滑脱层,不同的滑脱层之上的地层分别褶皱变形并发生迭加干涉和位移量的汇合转换,形成了秋里塔格中段复杂的构造形态。在交汇部,中新统吉迪克组(N_1j)和康村组(N_1k)地层错断并在地表形成若干个表皮褶皱和断层,上新统库车组(N_2k)地层虽有扭曲但地层连续,地层由老到新变形逐渐减小,反映了上新世以来该区在沉积的同时继续构造变形。上新统库车组(N_2k)和第四系(Q)的生长地层也揭示出该构造一直活动。
朱治国[4]2016年在《新疆西天山现今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西天山位于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结合部位,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内部多条活动断裂发育,西天山区域现今构造与地震存在重要联系,本文通过了解西天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主要构造特性,分析研究西天山区域地震目录,绘制地震时空分布图、地震震级时间图、地震频度图。通过解算西天山地区2009年至2013年地球物理场GNSS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函数模型,获取西天山地区构造视应变分布,绘制西天山区域速度场图、速度剖面图、主应变率分布图、面膨胀等值线分布图、最大剪应变率等值线图。通过分析西天山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绘制半年和一年时间尺度重力变化等值线图。综合分析西天山地区构造运动与地震的关系,获得的成果和认识有:一、通过分析西天山地区构造与地震空间分布情况,认为西天山地震分布不均,以北纬43oN分割,呈现南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多,北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少的特点;震中主要沿断层或断裂带走向分布,集中在断层或断裂带附近。有一些区域震中分布横切断层,推测西天山地区存在有与天山构造线走向不相同的横向新构造型断裂。由于印度板块对亚欧板块的推挤作用,地壳应力较易在天山南北盆地山区接合处构造薄弱的地方形成应力集中区域,进而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从而引发地震。二、通过分析西天山地区M-T图可以得出,西天山地震相对活动和平静的自然间隔分为四个大的地震活动期,第一活动期:1765~1855年;第二活动期:1860~1920年;第叁活动期:1920~1985年;第四活动期:1985~2015年。叁、通过分析南、北天山M-T图和震级频度图可以看出,南、北天山地震带上发震特点具有较强的对应性,即在北天山构造带地震连续发生后,一般紧接着在南天山相应也出现地震连发现象。四、通过分析西天山地区的叁条断裂GPS位移速度剖面可以得出,整个西天山地区各断层或断裂带的南盘运动速率优于北盘;北天山地震带表现出垂直断裂带走向速率优于平行断裂带走向速率;南天山地震带以84oE为界,东、西部运动速率不同,西部运动速率高于东部运动速率。从叁条速度剖面的两期速率变化,可以看出中强地震的发生导致断层两盘速率发生不同变化,断层两盘速率变化的不一致性与该区发生地震有很大关系。五、利用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西天山地区速率图,利用位移与应变的偏导关系获得主应变率分布图、面膨胀等值线图、最大剪应变率等值线图,分析推断得出震前在走滑性质断层附近出现的主应变正负交替现象与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中强地震一般发生在交替性主应变率出现后1~2年内;西天山地区面膨胀的负值区域反映出该区域出现收缩的趋势,收缩趋势与走滑断层走向接近时,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但中强地震的发生往往不在面膨胀最大值区,多出现在膨胀0值的闭锁区域。2011-2015年间西天山地区中强地震基本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附近,剪应变率方向接近断层走向,但震中位置处最大剪应变率量值不大。六、通过西天山地区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绘制半年、一年时间尺度重力变化等值线图,分析发现西天山地区是重力场变化较活跃的地区之一,西天山区域现今构造运动明显受到周围板块的强烈影响,从而使地壳内部物质发生迁移,地壳的密度也随之改变。西天山地区区域重力场变化的“增强-减弱-增强”过程与监测期地震活动趋势的“活跃-平静-活跃”相对应。地震发生前多出现与活动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场变化高梯度带,震中往往出现在重力场变化的零线附近。
高景刚[5]2008年在《新疆北部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条件及遥感找矿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斑岩型铜矿是铜矿床最重要的工业类型,具有规模大、露采易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备受各国政府及矿业界的重视。伴随世界上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的发现,增强了人们对斑岩铜矿的认识和理解。新疆处在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等板块以及阿尔泰、巴尔喀什-伊犁、赛里木、吐-哈等小陆块之间,具有形成大型斑岩型铜(钼金)矿的优越地质条件,并有望成为我国新的战略资源接替与储备基地。本文以新疆北部主要斑岩铜矿带为研究区,发挥“信息找矿战略”的优势,以直接找矿信息为先导,以大型、超大型矿作为主要勘查对象和目标,探索应用遥感技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快速筛选斑岩铜矿远景区的有效方法。在综合分析斑岩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图像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岩矿光谱特征研究,建立蚀变遥感信息提取模型,在不同地理环境中采用多光谱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提取出与金属矿化有关的蚀变遥感信息,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新疆北部荒漠戈壁、中低山区、高寒山区这类自然景观中的遥感找矿定位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新疆主要斑岩铜矿带多形成于活动陆缘背景中构造挤压向构造引张转换的地质过程中,北准噶尔和西天山不乏边缘裂谷环境中形成的斑岩型矿床,中亚境外邻区也有重要裂谷环境中形成的斑岩型矿床;在新疆开展斑岩型矿床勘查与研究时应解放思想,注意地质构造环境的临界转换过程和陆缘(弧)裂谷环境。2、系统分析了斑岩铜矿主要控矿要素的遥感图像特征。从地质学和物理学角度论述了斑岩铜矿的成矿条件及岩石、蚀变围岩、蚀变矿物的光谱特征研究是进行遥感控矿信息提取的重要前提和理论依据。采用PIMA、ASD野外便携式光谱测量仪采集典型矿床岩石、矿石、蚀变岩的波谱,初步总结出东天山荒漠戈壁区斑岩铜矿的特征蚀变矿物组合为绿泥石、伊利石、埃洛石、白云母、方解石等;北准噶尔哈腊苏地区的特征蚀变矿物组合为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绢云母化等,为遥感控矿信息提取奠定了坚实基础。3、运用多元地学统计分析、特征主成分分析、光谱角等技术方法,直接从ETM+多光谱数据中定量提取出了与斑岩矿化有关的蚀变信息;提出在荒漠戈壁区采用“去干扰异常主分量门限化技术方法”提取斑岩铜矿蚀变遥感异常信息的最佳组合方法;提出了基于“知识发现+层次分类”的方法快速识别蚀变遥感异常信息,实现了遥感平台上的地质与遥感数据的综合处理。4、以西天山松树沟-玉希莫勒盖斑岩铜矿带为研究区,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图像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以构造信息提取为主,通过光谱增强,空间变换和引入DEM数据,建立区域叁维遥感影像等多种方法,建立区内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结合区域化探资料,探索高寒山区成矿远景区优选方法。5、通过对研究区成矿规律的认识,斑岩铜矿遥感控矿信息提取机理的地质学和物理学基础研究,以及不同景观区遥感控矿信息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认为遥感找矿定位研究应以成矿规律研究为基础(遥感解译的基础),以岩矿(蚀变岩)波谱测试为前提(蚀变信息提取的依据),在图像处理中,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干扰,灵活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在信息提取过程中,不断的加入已知地质知识减少异常因素干扰,在不同景观区采用合适的组合方法完成控矿要素解译和蚀变信息提取。6、提出新疆北部主要斑岩铜矿带下一步找矿方向:哈腊苏-卡拉先格尔铜矿带北西段的老山口、奥尔塔哈腊苏、希勒克特哈腊苏、玉勒肯哈腊苏一带斑岩型铜矿成矿条件优越,尤其北西段希勒克特哈腊苏-玉勒肯哈腊苏接壤地段是斑岩型铜矿重要勘查方向。松树沟-玉希莫勒盖铜矿带斑岩型矿体深部找矿值得关注,以玉希莫勒盖达坂铜矿为例,当前勘查的断裂-蚀变带铜(金)矿化的深度估算不足1千米,说明这个地区抬升剥蚀的深度有限,现出露地表的矿化蚀变体很可能是斑岩型矿化上部或外围的脉状矿化。赤湖-天木斑岩铜矿找矿靶区位于赤湖斑岩铜钼矿向东至红滩金矿、天木金矿一带,该区与土屋斑岩铜矿的地质构造条件相似。
陈建波[6]2008年在《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搜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近十年新疆重要的科研成果(如乌鲁木齐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及新疆300余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基础,对新疆阿尔泰山活动断层、北天山山前活动断层、乌鲁木齐市活动断层,南天山库车和柯坪逆断裂推覆构造带及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断裂带等重要构造区有了新认识和新发现。并且采用高精度、大比例尺ETM卫星影像数据对新疆活动断层的几何特征进行校对,此外还使用GIS软件组建新疆活动断层,活动褶皱及第四纪盆地等完整的数据库,创建了一个可供更新的系统。本项工作对震害防御、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等工作提供了新的地震构造信息。新疆与强震关系密切的活动断层多发育于盆地与山体的过渡地带。阿尔泰山地区活动断层以右旋逆走滑断层居多,天山及西昆仑山地以逆断层或逆走滑断层为主,喀喇昆仑地区活断层以右旋走滑断层为主,阿尔金山地区以左旋走滑逆断层为主。活动断层性质在空间发展过程中随着应力场的变化会相应变化。据此次工作成果,全疆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层共约206条,其中全新世活动断层88条,晚更新世活动断层85条,这些活动断层广泛分布于南北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阿尔泰山及东、西准噶尔山的山前,多成为历史上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地震区划中的地震危险区和潜在震源区。昆仑山地区:由西向东可划分为帕米尔—西昆仑北缘地震构造区和西昆仑褶皱带内地震构造区及阿尔金地震构造区。区内主要以走滑型断裂为主(如康西瓦断裂和阿尔金断裂等),局部发育有逆断层和正断层。山前逆断裂褶皱带发育,断裂多为新生性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断裂形成有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特点。此外强震还发生在斜列的地堑式盆地的活断层上(如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天山地区:由西向东可划分为4个地震构造区,依次为南天山地震构造区,中天山地震构造区,北天山地震构造区和东天山东段地震构造区。天山的构造变形以山前和山间盆地边缘的逆冲推覆为主,推覆体根部发育有近EW向压扭性断层(如迈丹断裂,北轮台断裂等),活动断层多位于盆地与山体的过渡地带。同时伴有NW向的大型走滑断裂(如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阿尔泰山地区:由西向东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以西的为阿尔泰山西部地震构造区,断裂带以东为阿尔泰山东部地震构造区。西部以NWW的右旋逆冲构造为主(如额尔齐斯断层等)。东部以NNW向的走滑断裂(如可可托海—二台断层)为主。东部NNW向的构造多切割NWW向的构造,是蒙古西部和新疆阿尔泰地区主要的发震构造。东、西准噶尔盆地北缘断裂带位于阿尔泰山南部。西准噶尔盆地北缘断裂主要以左旋走滑断裂(达尔布特断裂)和正断层(托里断裂)为主。东准噶尔盆地北缘活动断裂大都沿山间盆地发育,性质以右旋逆冲为主,主要包括库普断裂,北塔山前断裂,纸房断裂和苏海图断裂等。
刘华国[7]2011年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构造系的构造变形研究》文中指出柯坪推覆构造系是西南天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及陆内造山运动的结果。研究它的构造变形、褶皱与断裂的展布形态及形成机制等对于认识西南天山乃至整个天山断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该区域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大面积开展野外工作,导致对其构造变形研究程度相对偏低。再者,前陆冲断区地势陡峭复杂,受高陡岩层的影响,浅层构造的地震资料响应几乎为空白,又无任何河流冲沟切穿巨大褶皱山系,大量人工野外产状实测不具有可行性,仅靠地质图上有限的地层产状又难以对深部构造进行约束,导致构造解释的不确定性增加,迫切需要近地表地层产状进行控制。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技术和数字影像摄影测量方法的迅速发展为该区域的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测量及构造变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首先,论文以ETM+多光谱影像数据和2.5m SPOT-5高分辨率全色波段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通过对数字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完成了对研究区3个典型地点(西克尔、巴楚磷矿、五郎塔格)的ETM+和SPOT-5融合影像的关于层状地貌面、活动构造的位置及展布形态的解译和野外考察验证及测量,证实了ETM+与SPOT-5 Pan融合影像用于逆冲推覆构造系最新构造变形具有可行性,尤其适用于植被稀少、构造地貌保存较好、交通不便的复杂构造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最新构造变形的解译标志:阴影纹理结构和色调标志、地层标志、地形地貌标志、洪积扇的排列形态和规模标志、水系和冲沟密度标志,利用这些解译标志对研究区的最新构造变形进行了解译,得到了关于构造变形的以下初步认识:1)在成熟褶皱前缘,由多期老戈壁面组成的层状地貌发育,反映晚第四纪以来逆断层变形是柯坪推覆构造系主要的变形样式。2)构造变形形成的层状地貌面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期次,说明断裂活动具有多期次性。3)断坎多分布在冲洪扇的中上部,平面上呈波浪状有间断的连续展布,显示出低角度逆断层展布特征。4)切割第四纪新生褶皱的冲沟发育了新的阶地面,并且阶地被断错,揭示了新生褶皱前缘的最新活动。其次,论文利用2.5m分辨率IRS-P5立体像对提取了垂直褶皱山系的廊带状DEM,DEM的质量评价显示水平误差小于2 m,垂直误差在5m以内。利用提取的DEM生成了P5正射影像,再将从Google Earth上获取的分辨率约为1m的GeoEye-1多光谱影像与P5正射影像相匹配,即将更高分辨率的GeoEye-1影像与DEM统一到同一坐标系下,以便于地层界线的识别、提取及地层的划分。根据地层边界的划分,在不同地层内部选择叁角面发育较好、等高线较平直、产状稳定、V形山谷或者山脊附近、两侧岩层色调反差较大的区域选取产状测量点,并获取其叁维坐标,然后在matlab环境下根据公式编程计算地层的产状。然后借助GPS等工具进行产状的野外实地测量和验证,结果表明提取的产状误差均在6度以内,其中85%以上的误差在4度以内,中误差在3度以内,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由于基于遥感影像的数字影像摄影测量方法受区域自然条件限制较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地势陡峭复杂等自然条件限制而导致的无法展开野外地表产状测量的不足,对其他类似区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论文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的近地表地层产状(有效约束了断层、褶皱等浅部构造形态)和地层厚度信息,结合野外对断层与褶皱形态的考察、地形地质资料、石油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和断层传播褶皱的模型,绘制了柯坪褶皱冲断带的叁岔口镇至柯坪县段的垂直于柯坪塔格背斜、依木干他乌背斜和克拉布克赛背斜走向的平衡地质剖面,剖面恢复的原始长度为113km,现今长度72km,地壳缩短量为41km,缩短率为36.3%。在假定柯坪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起始年代为距今2.5Ma的情况下,获得了16.4mm/a的缩短速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柯坪推覆构造系的构造变形强度。研究结果表明P5立体像对与GeoEye-1相结合提取的近地表地层产状为约束深部地震资料、确定浅层构造形态以及计算地壳缩短量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依据。
姬俊虎[8]2002年在《新疆维族自治区库米什——伊热大阪地区ETM遥感图像处理及信息提取》文中认为遥感找矿信息是指遥感图像中与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包括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和岩石蚀变等。 笔者选择新疆维族自治区库米什-依热大阪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TM和ETM卫星图像数据,研究了该区与金属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并利用PCI7.0软件,在TM卫星图像上提取了矿化信息。 研究工作中,首先完成了TM图像的预处理工作;接着对已知矿(化)区(彩华沟地区)内与铜多金属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进行了实地调查,确定了各地质现象在TM图像上的影像特征;然后对工作区图像进行了辐值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处理,提取了矿化信息;还有,把TM与ETM融合处理,获得了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依此图像为基础,进行了地质解译和分析,获取了地层-岩石单元和断裂构造单元的信息;最后,把获得的各种遥感信息与已知的地理、地质矿产等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了铜多金属遥感综合找矿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找矿预测。共圈定了找矿预测区4处,经野外检查,预测效果良好。
王钦军[9]2006年在《高/多光谱遥感目标识别算法及其在岩性目标提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传感器从单波段到多波段、超波段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光谱分辨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其应用领域也日趋深入与广泛,如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海洋、地质等。在众多应用领域中,目标识别是遥感应用的重要方向。根据运算方式,当前主要的目标提取算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体系:一种是利用谱带强度进行目标提取的算法体系,另一种是利用波形特征进行目标提取的算法体系。随着目标提取算法的深入应用,它们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利用谱带强度进行目标提取的算法主要是根据谱带强度的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此类算法在形成分类算子时需要对波段进行统计,波段数的增加势必对算法的速度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速度慢”是它们的主要缺陷,该缺陷决定了它们主要被应用于多光谱遥感,很难在高光谱中推广使用;利用波形特征进行目标提取的算法主要是利用光谱曲线的完全波形特征或局部波形特征进行的目标提取。该类算法主要适用于高光谱中具有典型波形特征的地物,如植被,“适用范围窄”是此类算法的主要缺陷。因此,研究一种精度高、速度快、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具有典型与非典型光谱特征的地物、适用于多光谱遥感与高光谱遥感数据)的目标提取算法具有重要推广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在对上述两种算法体系中的典型算法进行原理分析、编程实现与应用的基础上总结了它们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目标提取算法体系——谱带强度与波形特征相结合的目标提取算法体系,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根据运算方式,将现有的目标提取算法划分为两大体系:利用谱带强度进行目标提取的算法体系和利用波形特征进行目标提取的算法体系,并对上述两种体系中的典型算法进行原理分析与代码实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它们在目标识别中各自存在的优缺点,从而为新算法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2、根据谱带强度与波形特征相结合的思想,论文创建了新的算法体系——谱带强度与波形特征相结合的算法体系。光谱能级匹配法、光谱相关能级波形匹配法和光谱角余弦能级波形匹配法是该体系中的叁个成员。 3、开展多项实验,对算法进行边界条件模拟和精度、速度、适用范围的评价与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谱带强度与波形特征相结合的算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因此,新算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集成已有目标识别算法并进行代码实现,由它们组成了“高/多光谱目标提取算法”系统软件。 5、集成已有发射率与温度分离算法,由它们组成了热红外遥感地表发射率与温度反演系统软件。 论文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第一,提出了光潜能级匹配法、光谱相关能级波形匹配法和光谱角余弦能级波形匹配法叁种目标提取新算法;第二,集成了已有的目标
谢韬[10]2007年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大石峡水电站库区滑坡敏感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新疆库玛拉克河大石峡水电站库区滑坡。库岸为带状峡谷,两岸山体高陡雄厚,河谷地形险峻,人迹罕至,交通不便。鉴于研究区的地理和地质条件复杂,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库岸稳定性破坏最严重的滑坡进行调查和评价。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从遥感数据源出发,提取滑坡灾害信息,并分析滑坡敏感性因子,根据AHP分析法求取各因子的相对权重,来对研究区滑坡灾害进行敏感性评价分析。探索一条应用RS和GIS技术进行新疆库玛拉克河大石峡水电站水库区滑坡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论文取得了如下认识:(1)本论文利用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解译出研究区内滑坡27处,对区内滑坡灾害发育的影响强弱不同提取了坡度(0.4394)、地质构造(0.2621),河流侵蚀(0.1662),地层岩性(0.0978),坡向(0.0344)5个致灾因子,然后分别确定各因子的等级权重,得出研究区内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图;(2)通过对研究区的滑坡敏感性进行评价,揭示出新疆库玛拉克河大石峡水电站水库区不同等级的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一些空间分布规律;(3)针对研究区地理地质环境,利用RS数据和地形图,形成了一套基于RS和GIS的从数据采集→遥感图像处理→滑坡灾害信息提取→滑坡灾害因子分析→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分析的工作方法,该方法对水电站水库区滑坡调查、评价,特别是处在面临地形陡峻、人烟稀少、森林密布等困难的高山峡谷地区的巨大型水库滑坡调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南天山活动构造与遥感图像特征研究[D]. 郭建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002
[2]. 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D]. 吴传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
[3]. 基于CORONA影像的构造定量分析[D]. 陈宁华. 浙江大学. 2008
[4]. 新疆西天山现今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研究[D]. 朱治国. 长安大学. 2016
[5]. 新疆北部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条件及遥感找矿定位研究[D]. 高景刚. 长安大学. 2008
[6]. 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D]. 陈建波.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08
[7].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构造系的构造变形研究[D]. 刘华国.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1
[8]. 新疆维族自治区库米什——伊热大阪地区ETM遥感图像处理及信息提取[D]. 姬俊虎. 中南大学. 2002
[9]. 高/多光谱遥感目标识别算法及其在岩性目标提取中的应用[D]. 王钦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6
[10]. 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大石峡水电站库区滑坡敏感性评价[D]. 谢韬. 成都理工大学. 2007
标签:地质学论文; 遥感论文; 地质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新疆地震论文; 新疆天山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