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古代小说研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应注意论文,古代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O6.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2)01-0068-08
首先,要加强并扩大小说文本的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自先秦时代寓言式的“微型小说”开始,直至晚清,据不完全统计,白话体与文言体共有数千种。而今天被研究者涉及较多的不过十分之一左右。这就急需我们扩大研究范围,以便从如此丰富的小说遗产中广泛吸取精华,以利于广大群众从更大范围去鉴赏古典小说艺术,这也有利于提高当前的小说创作。此其一。其二,就当前已被众多研究者作为研究热门对象的,甚至是一些国际级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对其文本本身的研究也还是有待于加强的。尽管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文革”之后,上述这些小说都建立了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对小说本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阐发,都已有超越前人之处,如《三国演义》的主题就提出五种观点,而《水浒传》的主题意提出七种观点,然而,就其深度与广度来看,好比开矿,远非掘到底层。至于某些内容,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民族意识,当前还只是“浅尝”而已。这都表明,今后对小说文本本身的研究要加强、扩大。至于某些所谓学者,对小说文本本身其实并不熟悉,却毫无根据地提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论点”,这除了哗众取宠之外,实在毫无意义。
其次,把文史哲结合起来研究。这是把古典小说研究得深刻一些、准确一些的必然要求。如同营造牢固的楼房,基础就要打得宽一些。姑举一例。《水浒传》被拍成电视剧,把爱国思想删除净尽,“招安”之前,许多英雄要去边疆“一刀一枪”,卫国建功,宋江要“统豺虎,御边幅”,“招安”之后去“征辽”,打败入侵之敌……这本是古典小说中的精华,而电视剧中全抛弃了。究其原因,电视剧的编导者根本就无视于《水浒传》是形成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宋、元时代这一历史事实。我们广大的《水浒传》研究者,如果能把宋、元的历史紧紧结合起来研究,充分认识宋、元的历史特点对《水浒传》形成的密切联系,并使社会形成共识,那么,电视剧这一严重缺陷也许可能避免。还有一例,有人在研究《水浒传》作者时,根据“施廷佐墓志铭中“元季兵乱□□”一语,把这两个实难辨认的□肯定为“播浙”,因此,便“断定”苏北那个施廷佐的先辈施彦端迁居过浙江,所以,这个施彦端也就是杭州的施耐庵,也就是《水浒传》作者。(因为《施氏宗谱》中“施彦端”旁注有“字耐庵”三字)。其实,这很难“断定”;我们只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研究,问题就不难明白。因为“元季兵乱”,最先“乱”在浙江。公元1348年,方国珍就在浙江起义,再过三年韩林儿等才在河北起义,再过两年,张士诚才在苏北起义。苏北的施彦端要避“兵乱”为何要从暂不“乱”之处迁移到先“乱”之处?这不合情理啊!此事并不大,但也可说明结合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还有,某一特定时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等的思想,都会毫无例外地渗入小说作品,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但还肤浅,有的只不过引用三、两句,蜻蜓点水式,这是很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第三,要加强纵、横向的研究。从纵向看,任何一部小说,都是小说系统中的一个点,都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如《水浒传》中的“侠”思想,汉代《燕丹子》荆轲形象中就有了,下及唐宋传奇中的虬髯客、聂隐娘、红线女等形象中更有充分的体现。这些都影响《水浒传》。其后的《三侠五义》、《小五义》中的种种侠客,又都受《水浒传》的影响。这些纵向的研究,对《水浒传》中“侠”思想的认识自可深刻些,准确些。至于横向,小说自可与戏曲作些比较研究,还可扩大一下,与外国相关作品作些比较研究。如描写农民起义的,英国的《阿凡赫》,俄国的《上尉的女儿》等都是。至于描写痴男怨女的,描写知识分子的,世界各国都有。我们可以根据其产生的历史条件,都可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我们既不自高,也不自卑,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我国的古典小说。
[收稿日期]2001-11-02
(注:原文共有11篇发言摘要,其中戴伟华《在新世纪应加强交叉学科的古典文学研究》一文因同一作者的同类文章已在本专题2002年第四期全文转载,故此次选载时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