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取向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取向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货币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取向论文,货币政策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5)03-0024-04

一、有关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政策分析

自2002年8月份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子强劲增长势头,到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过热,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速太高,投资与出口增长过快,从2003年上半年央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M2)增量20%、货币信贷增量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的高速增长来看,我国货币供应增长过度。结合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的教训,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发展已超出潜在经济增长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大幅上升使现实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将会影响人民币币值的稳定等。有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种种问题引发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1、货币与贷款高速增长是近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1]

2003年上半年央行加大了回笼基础货币的力度,实行了包括发行短期票据、控制房地产贷款和窗口指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组拳式”的货币紧缩政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央行票据在对冲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资金投放的“机会成本——收益”对比中能够找到更有利可图的投资渠道,也就是社会对资金的内生需求很高,所以购买央行票据的积极性并不高、效果亦不明显。尽管央行多次进行窗口指导,但2003年7月贷款增量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是2002年同期的1.7倍,这正说明了贷款增长是由内生性需求的。原因如下:

第一、经济加速增长的内在要求。据统计,世界银行2月13日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和发展中国家》报告说,今年世界经济加速增长,增长率估计达到4%。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全球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截至2004年10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52.5亿美元。目前,外资约占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1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总量的一半以上,税收占二成左右,吸纳就业人员约2200万人。其次,银行系统经过20年的改革,以将经营目的定位于“利润最大化”和“以增量促存量式的坏账最小化”贷款的增长加快,体现了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转变和市场化倾向,这一点通过四大银行利润大幅增长的现状就可以得到说明。其三,消费升级、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拉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从2002年开始的汽车、房地产市场的“产销两旺”说明我国的消费正在逐步升级,在大宗消费品成规模消费拉动下,货币供应量与贷款高速增长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人民币对美元的替代与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已成为事实上的“准区域性货币”,客观上带来了货币投放量的上升。摩根银行初步估算香港的存量人民币为1000亿,而且有快速增长之势。人民币已成为边贸中的主要交易货币,并在东南亚、东北亚、中亚、俄罗斯、甚至德美发达国家大量存在。其次,货币替代和大量的套汇资金问题。多年以来,大量资本外逃导致国际收支平衡表“错误与遗漏”一项为高额负值,而2003年数值为70多亿美元的正值,加上外管局公布的超过200亿美元的套汇资金、居民由于看好人民币而增加的本币持有量,M2增长也在所难免。

第三、货币化进程继续发展的结果。我国货币化进程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单纯以M2/GDP来考察。樊纲指出:若剔除高额不良贷款我国货币化仍有很大空间,这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随着对国有经济进一步的认识,各地区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进程加快,用于巨额国有存量资产盘活和土地、产权交易所需的金额急剧上升,大量货币需求是带来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关于投资过热问题的理性分析

2004年固定投资增长仍高达27.7%,高于2003年的26.7%,更远远高于2002年的16.1%。有报告称之为“没有温度的高烧”。一些国际组织研究担心过快的投资缺乏同步增长的消费支持,结果会造成非意愿性存货投资上升。2003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些行业在生产高速增长的同时,产成品和应收账款增长过快、库存增加的现象。虽然大量投资项目在进行,但投资增量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却在不断下降,即不论从微观层面抑或宏观层面,增加投资的回报在不断被摊薄。樊纲等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在消费品方面的产能是过剩的,但投资品的供给瓶颈还是客观存在,投资高涨迟早要触及这个瓶颈。投资品涨价迟早会引发消费品涨价,或者说,投资过热后会有通胀。

首先,如果从“新经济增长理论”角度来理解投资率的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市场自发力量下的“投资过渡期”。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主导因素在不断减弱、市场主导的投资自主增长不断增强,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比重2004年上升到89.7%左右。投资领域的另一个特色是更新改造投资(37%)超过基本建设投资(28.7%),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已倾向于内涵式的增长特点。2003年重工业的增长超出轻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巨大的差距说明现阶段中国处于向重工业化过渡的阶段,这将带来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轻易地判断投资率的高低有失偏颇。[1]

其次,关于投资回报率是否在急剧下降,可以从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和财政持续能力来分析。目前这两项指标是乐观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好转,2003年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保持利润增长,国有企业利润增长近90%;银行的现实风险渐次释放: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03年末境内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2.5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6%,其下降幅度好于设想;此外,非意愿性存货投资继续下降趋势,政府财政收入持续上涨。

另外,2004年度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的钢材价格大幅上涨曾经一度引起通胀预期,有观点认为这是投资触及了投资品的供给瓶颈,从而导致能源、电力、钢材大幅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然而从我国CPI的增长速度0.2-1%来看,通胀的空间不大。目前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可以从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找到答案,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至少能解释80%的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徐小年)。此外,一些指标的严重走坏(如电力短缺)是否是政府过渡管制的恶果?其实这是由错误的判断引发的,1998-2001年间三年未开新项目,使目前的建机组容量明显不足(目前全国电源项目在建规模在8840万千瓦左右),缺电的现状与5年前判断失误直接相关。[2]

总之,目前更新改造投资的改善、企业盈利状况的大幅好转、产销形势的平稳及银行业风险的不断释放,表明这是政府主导型投资未见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市场自发冲动导致的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确已处在一个重工业化的“投资过渡期”,并非是投资过热,也没有明显因素说明投资已不可持续。

二、关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近3年以来各项货币供求指标的超量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超量的货币供给

首先,超量的货币供给应考虑货币需求机制的微观基础变迁。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2003年上半年增长16.2%;2002年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增长近20.6%,2003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达到56.7%,可见,企业经营状况的明显好转是贷款需求增强的基础。其次,银行体系的“惧贷”心理有所缓解。按规定,银行须按年底贷款余额的1%提取呆账准备金,目前存贷毛利差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上半年贷款,下半年收息时就可以有1个百分点的利润,所以银行放贷是遵循“早投放、早见效、降不良”的原则,从而推动了贷款投放。目前超量的货币供给是存贷款双向上升的动态平衡结果,银行流动性依然充沛并且稳健性较强。[3]

2、关于央行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的减弱

自从汇率并轨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就失去了自主性,变成了受控与国际收支的“被动”积极性货币政策,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中外汇发行成为主要渠道正说明了这一点。在20世纪90年代,外汇交易市场中的外汇买入份额,国有银行占60%、外资银行占11%、央行购入其余的29%;外汇售出份额中国有银行占82%、外资银行占18%。进入21世纪后,央行作为外汇市场出清者的重要性日趋上升,从1998年以后每年的贮备增量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基础货币投放,也就是说,当前外汇市场的供给无条件、需求有条件,央行成为最终的市场出清者。由于外汇的顺逆差并非由央行决定,外资流入中国的规模也不是央行可以控制的,因此锁定人民币名义汇率坚持资本管制,决定了货币政策在决策层面丧失了独立性,在执行层面也丧失了独立性。虽然过去几年物价走势疲弱,但并不能掩饰央行缺乏应对通胀的必要政策工具。

3、关于通胀压力

在超量货币供给和央行缺乏独立性的背景下,是否意味着通胀的危机?从现有指标来看,中国消费价格通胀率不足1%,国际收支稳定,近两年内发生严重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国的通胀与西方国家的通胀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通胀主要由总需求高于总供给的供需缺口形成,其深层次原因是财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及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严重滞后而导致的“投资饥渴症”,央行货币政策严重受到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货币供应“倒逼机制”,及经济运行中“瓶颈制约”等原因而造成的。其次,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决定了经济会长期保持高速发展潜力。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几乎不受任何影响,不会发生西方因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农村城市化使消费水平的增长需要一个过程,总体消费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可能性不大。第三,从资产价格来看,中国股市经过近两年的调整趋于平稳,调查也未显示出企业有明显调整价格的倾向。总而言之,政府有充分的余地来观察经济运行情况,并不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大规模的调整宏观经济。

三、我国近期货币政策取向及相关建议

(一)简要的结论

1、宏观经济走势属于一年以内的短期分析,不能将过热的可能性视为现实。目前国际制造业产业迁徙、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新一轮消费品热潮三大周期的重叠对未来2-3年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仅根据货币供应量、贷款额高速增长和两三个行业快速发展来判断经济过热还不够充分。

2、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投资过渡期”,投资率将维持高位并保持较强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进程持续推进,导致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显著改善,近几年内严重通胀的出现并不具备微观基础。

3、2004年以来,投资、物价和企业盈利均保持平稳,整体宏观经济并未出现“高烧现象”。2004年金融运行平稳,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贷款适度增长,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2004年末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26万亿元,比2003年少增4824亿元,比2002年多增4173亿元。基础货币余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逐步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国际收支“双顺差”,2004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6099亿美元,比2003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为了维持当前较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在政策层面应以微调为主。具体如下:

1、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经济、防控通胀”为基调,以加快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释放金融风险为核心

政策基调稳定,就是说调整名义汇率和存贷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也不必对已经强劲的宏观经济降息,因为人民币存款利率已高于美元和港币等周边货币利率,升息将导致套汇套利“热钱”的加速流入。央行2004年以来采取的各项调控措施现阶段仍应进行下去,暂不出台太多的方向性很强、力度很大的政策措施。根据全年的执行结果,如有需要,可视情况随时进行松紧适度的微调。2005年全年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应本着稳定经济增长,防止通货膨胀的要求来制定,把货币供应量(M1、M2)和信贷增长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重在做好调整优化结构。从日本经验中可知,在经济低迷时着手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要适宜选择时机,“顺周期”地解决商业银行问题。所以当前就经济高涨和存贷双旺的形式,应加速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增加银行拨备、加速银行商业化过程。

由于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当前特别要继续密切关注各类价格指数的走势,注意防止投资反弹,巩固和发展金融宏观调控的成果。

2、中性货币政策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双稳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成为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走向。这也是10多年来,中国首次采取如此情形的经济政策取向。所谓“双稳健”,其实是中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的口语化表述,其突出特征是:措施组合均采取中性姿态,走中间道路,其政策意图突出一个“稳”字,总的政策倾向既不明显扩张又不明显紧缩。具体表现为:第一,均衡(协调)意识。双稳健政策既追求短期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还希望短期的政策取向和措施操作,不要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矛盾,不要给长期稳定增长设置障碍,短期宏观调控要为长期动态均衡作出贡献,在短期静态均衡和长期动态均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第二,区间(走廊)意识。通过观察和分析1978-2003年这25年中国经济轨迹变化,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实际上运行在以下几个重要的“走廊”内,这些“走廊”具有比较强的拉力作用,某一经济指标超越“走廊”,出现“越轨”现象,就会有一股很强的力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其拉到“走廊”以内,然后继续运行。如表现最突出的经济走廊——经济增长走廊:GDP增长率为7%-10%,中值为8.5%左右。第三,微调意识。双稳健政策尤其强调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节奏、力度、频率和组合搭配的科学把握,更为强调“双向微调”。即根据国民经济景气变化的不同趋势或风向,作出“逆风向”的向上或向下的微调。

3、在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中,进一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关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

据央行2004年4月至8月的调查结果,流动资金贷款的满足率均在80%以上,部分企业贷款未得到满足或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的一年在引导各金融机构重视做好流动资金贷款供应的同时,对“长贷增加,短贷减少”的现象应加大关注和解决的力度。这样,既有利于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又可避免扩大总量控制带来的紧缩性影响。[4]

4、在宏观调控中,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

应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特别应把促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作为货币信贷结构调整的重点,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把全局的总量调控同局部的区域调控结合起来,扩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加强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控机制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一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三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四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六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七是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四、结语

2005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信贷预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均增长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央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衡增长;二是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三是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四是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五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六是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七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取向分析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