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公共基础课程的作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缺失论文,课程论文,基础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4)02-229-04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就有十分清楚的表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以造就学术型人才为己任;而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各国教育界对教育内容重要性的排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知识第一位、技能第二位、态度第三位转变为现在的态度第一位、技能第二位、知识第三位。不少用人单位也始终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1] 但事实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无论与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职业教育先进国家比,还是与当下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实际需求比,都存在相当的距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主要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高职教育过于追求经济属性,忽视教育的自然属性,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的教育,使职业教育功能单一化,所培养的人才缺陷严重。 作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学与管理者,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职院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感受到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如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很值得深思和研究。 二、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欠缺首先缘于家庭和社会教育。 不妨从国内小孩成长教育的历程来看。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我们大多还有一些诸如讲礼貌、爱他人、爱世界等礼节和爱心方面的素养教育,而一旦真正进入学习教育阶段,家长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小孩的兴趣和爱好,带一定强迫性地对其进行知识灌输。如让小孩背诵唐诗宋词,尽可能多地记数和计算,尤其是参加各种音乐、舞蹈、绘画等兴趣特长班的培训学习,弄得童年没有童年,没有自由和天性的发挥。还自以为是在搞所谓的素质教育,忽略了极为重要的性格及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而且,恰恰由于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存在,父母长辈对独生子女的娇宠和偏爱,造成他们在人格素养上的问题,如自私、任性、专横、霸道、娇气等,这些“小皇帝”现象已为人们所普遍感知和感叹。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需要家长、教师进行引导和纠偏,以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遗憾的是,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却陷入升学应试的竞争怪圈。作业如山,考试不断,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家长或老师希望的特长培训,可怜的孩子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顾及综合素质的教育引导。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我们的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又如何呢?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们这几代青少年,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社会大转型的冲击下,人们出现了价值观和精神信仰的重构和危机,社会心态十分浮躁,总体道德水准呈明显下滑态势,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当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悖时,学校多年苦心经营的正面教育往往被毁于一旦。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当下的一些家庭和社会环境并没有给在校学生起到积极正面的导引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家庭和社会良好教育的欠缺。这种欠缺在实际教育特别是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和印证:每当教师在授课中自然地涉及社会人生与大学生处世修养方面的话题时,他们感觉新奇和实用,都听得特别认真和投入。我们曾请本科院校老师讲授《中庸》的人生智慧和修养,原以为学工科的职院学生会感觉兴趣寡淡,效果不会理想,没想到的是效果出乎意料,大家反响强烈,觉得十分受益。老师讲座水平高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学生的渴望与需求更是重要的内驱力。 三、高职教育的缺失 到了高职教育阶段,终于卸掉了中考、高考的应试重负,学子们总算喘过气来,这下总可关注自身内在综合素质的修炼与提升了,而且大学毕业之后将要进入社会,也有必要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贴近和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客观来看,高职院校生源与普遍本科生源存在相当的差异。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考生分数上,也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我们不能说高职生将来无用或无能,但至少说明在高考入大学之前,他们在学习方法、习惯和态度及综合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说明高职生需要比本科生更多地在综合素质上的教育引导。然而需要与实际常相背离,当下的高职教育并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社会实用的专业技能,当然是重要和应该的。但问题却是,许多高职院校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重专业轻基础,重能力轻素养;只教学生如何做事,忽视学生怎样做人。或者并不忽视做人,但却认为引导学生做人那不是自己分内之事。有调查分析表明,在实际办学中,一些高职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经常忽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把教育等同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只注重对学生相关技能的培训;以培养掌握一定技巧、能够立刻上岗的学生为目的,集中全力开展专业技能教育,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关注甚少。[2]于是就可以看到,各职业院校对专业课程十分重视,对公共基础课程非常淡漠,能少开就少开,能不开就不开,出现教学上的急功近利。 不妨回顾一下高职院校走过的教育认知过程,我们主要经历过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两个认知阶段:在高考恢复后,纠正了知识无用论的错误,重新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于是大力倡导知识本位,提出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空有满腹学问,如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知识也会变成无用的死东西,于是转而倡导能力本位,因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正相吻合,高职院特别热衷地贯彻执行,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们的认知不能就此停留,现在,人们在实际中逐渐地认识到了能力本位的偏颇。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仅有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后者有时更重要。 大学生如若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特长的确会影响就业和发展。但在社会需求为主导的需方市场情形下,大学生择业就业往往身不由己,相当一些毕业生将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如果大学生只懂得专业技能而综合素质不行,那将难以适应面临的其它各行各业的工作。即使大学毕业生从事的是本专业工作,如果综合素质不高,如工作态度不好,敬业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行等等,同样干不好本专业方面的工作,甚至会被炒鱿鱼。相反,一个毕业生虽然干非所学,但如果他的综合素质好,有谦虚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优良品格等,除非尖端的高科技工作,只要给他这个工作的平台,一般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努力,他都会做好做强。生活中改行从事非专业领域工作而做出突出成绩的范例不胜枚举。而且,在大学课堂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实际总有一定的距离,何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原来在课堂学习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后,很多因过时而淘汰,因此,如果只死守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而缺乏自我学习、更新发展、学以致用的良好综合素质,这个人就不能适应实际,不可能有所作为。而且在校学习期间,如果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懂得珍惜时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造就自我,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理想目标,就会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他学习专业、提升能力。所以,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大学生在学校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学做事先学做人! 唐代韩愈在其《师说》中早就提出为师之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真理培养为人之道,实际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培养综合素质和为人处世之道。授业,也就是传授知识和学业,相当于今天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可见,几千年前的韩愈就将二者的位置摆放得十分清楚:传道是首位的,授业是第二位的,这点很值得深思。 一方面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存在差距,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教育引导的不足或缺失。是到了反思和弥补的时候。 四、改变的途径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偏低及教育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担忧,理应得到重视和解决。然而怎么解决?谁能担当教育的重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等方面。[3]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提高,不是一二所学校和一两个老师或一两堂课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从大处来看,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校时间毕竟短暂,不可能脱离家庭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熏染,尤其当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环境不一致时,学校教育往往会毁于一旦。应该承认,欧美西方发达国家整体的人文素养、社会道德文明水准比我们高,我们经常在国外亲身体验或在不少报道中看到,西方国家公民在诚实守信、遵章守法、文明有序、慈善关爱、保护环境等等文明素养方面令我们自愧不如。我们还经常看到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报道:在美国家庭中,父母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独立生存、吃苦耐劳、体贴关爱他人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教育下一代的社会环境氛围,在这样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比我们的好。因此我们要借鉴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之道,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净化社会环境,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养,树立人人都是社会未来一代教育者的良好意识。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依靠党和政府乃至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而且也不在本论文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范围, 小处来看:就是学校教育,又包括校园环境熏陶和课堂教学的教育。我们应该树立校园大环境教育观,让校园工作的每个教职员工都树立教育意识,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应该对学生教育负责,而不仅是授课教师的责任。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诸如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后勤工作等等,都要注意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而不只是课堂教育的独角戏。有学者提出学校要全员、全程、全方位系统育人,[4]这是合理的。 进而是校园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影响。事实证明,有良好的校风和教育氛围的学校往往能够培育出道德高尚、气质高雅、品格健全、积极向上、学业优良、深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校风和教育氛围差的职业院校,社会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在校园工作和生活的每个成员都应重视校园教育氛围的构建。这方面台湾许多学校就很注重学校与社会及学校内部教育氛围的一体化,做法很值得借鉴。[5] 学校教育的另一条重要也是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的教育,就高职院校而言,课堂教学又有专业课程教学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之分。专业课程应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主,但授业的同时一定别忘自然而巧妙地传道,综合素质教育要融于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创业就业之中。[6]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来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还可在专业课中引导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和人生观。[7] 当然,除了专业课程教学,就应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了,根据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它们理应承担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任。 五、公共基础课的作为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是除了专业课程之外面向全院或某些系部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其目的就是用以帮助学生拓展和提高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服务,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专业课程相比,虽然分工不同,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成材,社会的需求。可见,公共基础课是基础的,是必要的,更是有价值的,它们和专业课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现实中,公共基础课却受到冷遇,其应用的地位得不到体现,其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学院不重视。重视专业教学而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从学院领导到老师到学生普遍存在这种轻视公共课程教学的倾向。认为专业才是学生的饭碗和将来谋生的条件,公共课则可有可无。学院各种申报项目和资助奖励都向专业严重倾斜,公共课程难分一杯羹。二是教师很茫然。在重专业轻基础课程的大背景下,许多公共基础课教师不能充分看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相互兼容和互相促进的一面,认识不到学科的自我价值和地位,不知道公共基础课到底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该怎样去发展。没有把公共基础课程定位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高度。三是教学无作为。因为态度和认识上的问题,所以一些老师在公共课教学上难有作为。要么应付过日子,反正得不到重视,教学随便应付了事。要么坚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阳春白雪,为展现自己的兴趣才华或专长而上课,不注意与学生和专业的亲密接触与融合,造成教学与专业和实际需求的脱节。更有甚者为争课时等经济利益而上课。四是各自为政。各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开设和安排各行其是,还没有形成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为什么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点是没有抓住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和特点,给予正确的定位和明确的落实。为此,我们给公共基础课的定位和宗旨是:贴近和服务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种定位和宗旨,避免了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矛盾冲突。公共基础课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升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比如语文课可以帮助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能力,应用文写作可以为专业设计和实验等方面的写作提供方便。数学课是各理工科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公共英语课可以帮助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思品课更直接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服务。公共基础课如果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诸如学生遵纪好学的态度形成了,谦虚上进的品格养成了,文明礼貌的修养提升了,当然他就会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课程教学也就轻松自如了。我们的课程教师要明确作为基础课的定位,不必与专业课程争夺外在成功风光,我们是大厦的基础,我们是飞奔前的起跑,虽然我们不争夺成功时刻的风光,但哪一个成功又能离开我们的铺垫和奉献呢!如果能这样,专业与基础课就会变“互相猜忌”而为“两情相悦”。 这种定位和宗旨,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然后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利用、教学检测等方面就不致迷误,从而形成合力,使教学对象大获裨益。过去我们却因迷茫而束手无策。 这种定位和宗旨,极大地突出了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特点和价值地位,我们的任课教师可以自豪且理直气壮地抬起自己的头颅:我们的事业是崇高的,我们的课程是大有可为的! 当然,关键是如何让这个定位和宗旨在教学中得以实现。 实现的方式方法,各个学院和各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本文根据对部分全国示范职业院校的调研了解结合我们自己的一些做法,提出参考性的意见。 公共基础课贴近和服务专业学习有两个层面的作为:一是教学力求与专业需求挂钩。课程开设不搞一刀切,针对专业不同而有不同的安排。教学内容上,也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和取舍。如番禺职院、北京信息职院、广铁职院大多开设了应用文必修课,或根据专业需求限定一些专业作为必修课。对数学基础课的开设,各院校做法差异相对较大,有的学校面向全院开设专业数学课。有的则将数学课融入专业系部中,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内容和需要开设专业数学课。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也区别对待,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授课前深入专业系部,了解专业特点和对所授课程的要求,甚至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应用文写作,财经专业就可以选择讲授经济活动情况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等;市场营销专业则可以讲授市场调查报告、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企业介绍与产品说明书、经济合同等。体育专业就可以讲授活动策划书、体育新闻写作、可行性分析报告等。二是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良好的品格修养,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帮助提高专业系部的教学与管理。如可结合调查报告的调查与写作,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等进行调研和讨论,让学生能更清楚认识现状,更好地打好专业基础。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始终追求的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机会和环节体现出来,当然不要刻意和强加,而要自然和巧妙。只要公共基础课教师坚守这个理念,总会有很多的机会和办法去实现的。一些全国示范性职业学院已普遍重视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深圳开设职业素养课;顺德开设大学国文,将国学教育、音乐舞蹈、应用文写作融入其中;宁波调整为素质拓展、成功教育、国文教育等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番禺也安排基础部为全院开设出包括电影、名作欣赏等在内的用以提高学生素养的选修课。除了内容外,在课时比重方面给予一定的保证,基本素养课程占总学时比重的1/4至1/3。 还有一条途径就是在公共选修课和教材上做文章。过去的公共选修课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开课目标,不是为围绕学生的需求开设,而是满足教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而开设,所报课项杂乱无章,效果欠佳。现在我们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目标而开设选修课,无论是公共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只要有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的选修课,都可以申报,充分挖掘全校教师资源,将教师申报与学校统筹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大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有的学院开设出几十门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与修养、西方文明与文化、音乐素养等等选修课,全校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可供选的科目。 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说,公共基础课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公共基础课的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公共基础课的作用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