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亚洲经济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美国论文,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摘要
美国经济战略的质变
美国的经济战略,自80年代后期始到90年代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美国的经济政策已由内需主导型转变为外向主导型。这一本质性的经济战略转变,有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东西方冷战格局崩溃,世界进入经济大竞争时代。
不仅是俄罗斯及东欧诸国,以中国、印度、越南为中心的亚洲也都相继进入市场经济,并且与‘四小龙’、东盟之间展开了吸引外资的争夺战,也因此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竞争。而亚洲正是由于直接投资的扩大和输出的增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
第二,美国沦落为纯债务国。
美国在里根时代,以“强大的美国”为战略目标,使得财政收支急剧恶化,异常高的美元汇率招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1985年底,美国第一次沦落为纯债务国。这之后被称之为“双子赤字”的财政和贸易经常收支不平衡扩大,而迫使一直是支撑亚洲经济增长的美国内需主导型经济进行结构性转变。
第三,急速而大幅度进行美元汇率的调整。
里根政府迫于经济政策的修正,1985年9 月与西方主要货币伙伴国达成共识进行了汇率的调整,使异常高的美元汇率得到纠正,并引起日元汇率大幅度上升。由于日本持有巨额的经常性贸易盈余,日元汇率大幅度的增高使日本自80年代后期开始不仅对欧美也对亚洲的直接投资扩大,并且也增加了主要是从亚洲的产品输入。
在这三个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现在美国对亚洲的经济战略。这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是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发展的时序可以用以日本为首、“四小龙”、东盟尔后是中国的雁型模式说明。首先,以日元升值为背景日本对亚洲投资扩大作为先端,在“四小龙”,东盟积极引进外资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冷战的结束,积极地采取了市场经济,这之后,“四小龙”、东盟也继而成为投资资金的供给国,并开始由较多依存美国市场的输出主导型经济转向包括日本的东亚地区内贸易依存型经济发展。
第二是克林顿主义的诞生。1993年1月, 战后出生的克林顿当选美国冷战后的第一届政府总统。基于对美国经济在冷战中相对削弱的认识,克林顿政府以“复兴美国经济”为口号,外交政策也以经济为基础。美国看到,具有活力的亚洲经济随着其深化和扩大而急速增长的市场,是美国产业界获取最大利益,成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支点。这样就导致美国自80年代后期持续进行的外向主导型经济转换急剧加速。
克林顿主义的基本战略
克林顿主义的基本支柱是进行大幅度增税和削减开支重新修订财政,降低长期贷款利率从而唤起对公共设备的投资,提高美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来带动经济增长。
扩大外向型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克林顿主义的关键。为此要有以下三个国际环境条件。
首先是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尤为重要。也即是说,为使美国产品扩大输出,亚洲市场的扩大是必不可少的。但另一方面,支撑亚洲输出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是美国内需的扩大。其次是维护和强化世界范围的商贸与经济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进程。为保护目前竞争力尚弱的美国产业,克林顿政府以开放个别产品自主限制作为出击点。克林顿就任总统以来,在批准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NAFTA)、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推进亚太经合组织(APEC)新共同体构想及之后的茂物宣言等方面竭尽全力。这是美国为解除其经济不平衡而推进的自由化,其中包括要求亚洲市场的开放和扩大美国产品的输出。第三是强化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克林顿政府采取了订正汇率水准、放宽限制和开发尖端技术等强化产业的优先政策。
对亚洲的三个战略
一、促进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要求日本扩大内需从而扩大美国产品对日的输出,同时总味着亚洲其他国家扩大对日本的输出作为维持亚洲持续增长的条件。
二、推进亚洲的市场经济化、自由化和民主化。以民主化为基础的政治安定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同时并行地进行对亚洲的政治和经济战略。
三、最大限度地参与亚洲市场。为此,美国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其具有竞争力的软件产业等非包装性产品方面,提出市场开放的具体要求。
由这三个支柱构成的克林顿政府的亚洲经济战略出发,美国自然期待日本在包括扩大内需和市场开放的放宽限制的政策方面起重要作用。
(摘自日本《经济学人》杂志1996年4月22日 吕小庆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