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的深度理解--对“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的纵向比较分析_锐角三角形论文

在比较中深入理解——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纵向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向论文,苏教版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当前使用的教材,还要研究同时期其他版本的教材,研究教材在不同时期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是一种横向的比较;“横”比教材,知共性,明特色.研究不同时期同一版本的教材,是一种纵向的比较;“纵”比教材,知变化,明传承.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原实验版教材(以下简称“2006年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2013年版教材”).下面,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不变”与“变”作简要的纵向比较分析.

      一、不变的地方及教学思考

      (一)单元内容不变

      2013年版教材与2006年版教材都在二年级下册安排了“角的初步认识”,2006年版教材中的单元名为“认识角”,2013年版教材中的单元名为“角的初步认识”.单元名称有所变化,单元内所安排的学习内容没有变化,都是认识角以及认识直角.教材的编写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2011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关于“角”的课程内容的安排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从单元内部学习内容的安排来看,教材按先一般后特殊的思路安排学习内容.先是认识角,继而认识特殊的角——直角.在锐角、直角、钝角这些角中,唯有直角的度数是不变的.相对于锐角、钝角而言,直角是重要的分类参照.同时,直角对认识平角、周角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直线的垂直关系、图形的认识等方面,它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和地位.我们还要认识到,在第二课时中,直角、锐角、钝角这三种角的认识要求不在一个层面.教材先集中学习直角,再在与直角的比较中,产生并认识锐角和钝角.

      从本单元的学习与后续学习的关系来看,小学数学分两次教学角的知识.这个单元是第一次认识,只是初步认识,只要求学生形成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图形,体验角有大小,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在第二学段还要继续认识角,认识角的分类,学会量角、画角.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都有角,角的数量与形状经常是多边形特点的具体表现.比如,三角形有三个角,辨认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就是看它们的角是什么角.可见,角的知识是学习多边形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

      (二)教材结构不变

      2013年版教材与2006年版教材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的结构不变.两个版本的教材在编排时,都是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出发,让学生经历角和直角的抽象过程,逐步建立角和直角的表象.以认识角为例,教材提供了小朋友做手工的情境图,图中有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以及五角星形、三角形、正方形纸片等学生熟悉的物品.教材呈现的角既有锐角,也有直角和钝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教学时呈现的角要全面,即考虑概念的外延,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角的丰富表象.当然,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阶段性,二年级学生并不认识平角与周角.

      再具体看教材的编写,都是先呈现实物图上的角,再呈现作为数学图形的角,接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构成角的要素.这启示我们组织学生认识角的教学思路是:在实物图中呈现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构成要素.这样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建模过程.

      (三)操作活动不变

      “思维从动作开始”,通过动手操作,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在2013年版教材与2006年版教材的这个单元中,都安排了学生做活动角与用纸折角的操作活动.

      认识角时,教材安排了“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的活动.做成活动角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旋转角的一条边,感受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在“认识角”的“想想做做”中,教材安排了“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的活动.在折角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对角大小的认识和体验,体会直观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认识直角时,教材安排了“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直角”的活动.用不规则的纸作为操作材料,意在突出折成的直角,避免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角时,纸上原有的直角的干扰.这样的活动,强化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让学生掌握判断直角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基础.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不规则的纸改成圆形纸让学生操作,其有助于学生认识“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这一特征.

      (四)认识角和直角的素材不变

      在认识角和直角的过程中,教材都选择了三角尺、钟面作为学习素材.

      三角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品.三角尺的名称和“角”这个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天然联系.要注意的是,“角”作为一个数学概念,一种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上的所谓的“角”不是一回事.教学“角”,要联系实例引出概念,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但从现实情境中引出角必须十分谨慎,避免生活中的一些“角”干扰数学上角的表象的形成.不过,三角尺比较薄,学生只会注意到它的三角形的面,不会计较其厚度.而且,对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学生自然的认识也是三角尺上三角形面上的三个角.因此,选用三角尺作为学习素材,是得当和巧妙的.

      钟面,也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熟悉的一种物品.钟面上的角,具有动态性和刻度性的特点.角有动态与静态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钟面上指针所形成的角可以理解成是由指针的旋转动态形成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钟面上的针在走动的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动态的角的概念.还有,钟面上有计量时间的刻度,它是刻画时间长短的标尺,其实也可以刻画角的大小.即,如果两根指针形成的角比较小,就意味着这个角张口“对着”的刻度比较小,或者说“包含”的刻度比较少;反之,如果两根指针形成的角比较大,就意味着这个角张口“对着”或(“包含”)的刻度比较大.这样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当然,这样的认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作为教学要求,学生有所感受、体会即可.由此看出,选用钟面作为学习素材,内涵丰富.

      二、变化之处及教学思考

      (一)例题上的变化:更简洁

      2006年版教材中,一共编排了4道例题和3次“试一试”,具体安排如表1;2013年版教材中,一共编排了3道例题和1次“试一试”,具体安排如表2.

      

      

      我们发现,2013年版的教材,删去了2006年版教材中的例1后的“试一试”,因为其与原例2后的“试一试”,在一定意义上是重复的.2006年版教材中的例2以及例3后的“试一试”,都调整为“想想做做”中的习题.这样的调整,使教材中的呈现更简洁,思路更清晰.

      再来比较两个版本教材中有关做活动角的“试一试”各是如何呈现的.

      图1是2006年版教材,要求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下页图2是2013年版教材,先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角,再启发学生通过操作使角变大、变小,在动态操作的过程中认识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通过比较可以发现,2013年版教材的编写,要求更明确,也更具有启发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版本教材中认识直角的例题各是如何呈现的.

      图3是2006年版教材,图4是2013年版教材.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呈现了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片这三种典型的物体,并由这三个物体直接抽象出直角.为了防止学生对直角形成片面的认识,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有意识地呈现了三种不同放置方式的直角,这对教学的启示是,要加强概念的变式,使学生在变式中摒弃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把握直角的本质属性.再比较,可以发现三种物体的呈现顺序发生了变化,这样变化的意图何在?角的度量有一个从直接度量到间接度量的发展过程,在初步认识时,常用的是直接度量.判断是不是直角的时候,用的就是三角尺上的直角,拿它跟一个角去重合,看是不是直角.由此来看,先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也就掌握了判断直角的工具.2013年版教材,在指出这三个角都是直角后,引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与另外两个直角比一比,初步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

      

      (二)习题上的变化:更丰富

      在2006年版教材中,结合认识角和认识直角,分别安排了两次“想想做做”,一共有9道题目.在2013年版教材中,则安排了两次“想想做做”和一个练习,一共有17道题(含一道思考题),还安排了一个“动手做”的活动.无论题目的数量,还是题目的层次,2013年版的教材,都比2006年版教材丰富.

      图5是2013年版教材练习中的题目,与2006年版的教材对照,是新增加的.第5题,让学生在辨别平行四边形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的过程中,巩固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又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第6题,让学生在判断三角形中的角是不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三角形角的特征.这样的练习,在较复杂的情境里识别角,对学生认识角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同时,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知识,又是一种孕伏.

      

      再看2013年版教材中安排的“动手做”活动(如图6).这样的活动设计,是对2006年版教材“想想做做”中一道题目(如图7)的继承与发展.

      2006年版教材,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拼直角.2013年版教材,学生在4人小组中,用4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或三块,拼直角、锐角、钝角.无论是活动的形式,还是活动的内容,都比2006年版教材丰富,且更具有挑战性,对学生更具有发展意义与价值.

      

      总之,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作纵向比较分析,读出不同时期教材的“不变”与“变”,领悟教材编写者“保留”与“修改”的意图,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实施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

标签:;  ;  ;  ;  

比较中的深度理解--对“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材的纵向比较分析_锐角三角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