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经济史上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轨迹_消费结构论文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史呈现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的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轨迹论文,消费结构论文,规律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等一系列制约因素,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问题是投资、消费与出口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而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先导、是根本动因,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往大家都关注总消费量与总投资量的关系,这是对的,但不够,还要关注消费内部结构升级过程。特别是要定量刻画,才能够得到针对性更强的政策启示。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若干可比性较强的发达、追赶型经济体最终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有助于研究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轨迹,为消费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有关国外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最早始于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于1857年提出的基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规律,即随着收入增加,食品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将逐渐减少。1950年以来,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消费结构计量模型的构建,英国经济学家R.Stone(1954)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LES),C.Liuch(1973)完善为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型(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Deato、Muellbauer(1980)提出了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AIDS)。ELES模型与AIDS模型是国内学者研究消费结构的通用模型。

Arranz,M.(1996)分析了欧盟10国1962-1986年私人消费结构的变动,并选取四种方法进行实证,结果表明SKIM模型优先于其他三种模型(Rotterdam,Loglinear,LES,Deaton和Muellbauer),此文还将欧盟15国1960-2000年私人消费结构的演进与美国和日本进行了比较。TOMá CAHLíK等(2005)研究认为收入效应和后凯恩斯的消费行为动机理论可以解释捷克和老欧盟国家消费结构的快速收敛性。Najat El-Mekkaoui等(200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欧盟18国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汽车、住房健康、教育等方面消费支出的结构变动趋势,认为福利体系慷慨的国家对家庭的储蓄有消极作用。Viera Kollárová(2009)分析斯洛伐克家庭在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结构向发达国家的聚集受个人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Militiades(2012)基于OECD和Eurostat的数据分析老龄化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

另外,罗斯托(1960)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即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进口产品开始增多。中国刚进入走向成熟阶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但是这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政策含义针对性不强。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范建平等(2000)主编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一书中,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论述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过程与趋势,杭斌(2006)则对我国1978年至2004年间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进行了详细描述。

孙凤、易丹辉(1999)论述了收入分配因素和预期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孙凤、易丹辉(2000)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全国不同地区间的消费结构差异,证实了收入水平在决定城镇居消费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王芳(2006)实证分析了物价对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影响;田学斌等(2010)以河北省城镇居民为例,构造一个由消费结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第二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结构四个变量组成的VAR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协整检验,并建立VEC模型,为消费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个新思路;林文芳(2011)基于空间相关性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我国县域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可支配(纯)收入对居民的各类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对八类消费的作用强度不同。

国内的这些研究,都是以中国自身或者省际之间的对比展开分析,对于未来消费结构升级难以得出有效的启示。从方法上讲,理论模型推演似乎很难先验地刻画消费结构升级规律。另外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法,也是我们下面使用的方法,是经验类比的方法。即通过对国际上可比性较强的大型经济体分类归纳其消费结构升级的定量表现,进而从中归纳带有一般性的规律。与模型推演的方法相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把模型难以考虑的众多因素都反映进来,研究者只需要从最终的结果端口识别规律,便可以把众多影响因素纳入分析。

三、消费结构升级的规律

(一)数据说明

1.人均GDP数据来源。本文各国人均GDP选自Maddison网站中Statistics on Per Capita GDP,1-2008 AD(Horizontal Fle,Copyright Angus Maddison,University of Groningen)。

2.居民消费数据来源。数据为下载自OECD网站1995年版、2002年版、2006年版和2009年版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可比的非竞争性的投入产出表,分别是:中国(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表),日本(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表),美国、法国、德国(1972年、1977年、1982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表),韩国(1970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印度(1995年、2000年、2005年表),土耳其(1996年、1998年、2002年表),印尼(1995年、2000年表),中国台湾(1981年表、1996年表、2001年表、2004年表)。虽然数据年份较早,但经济体的结构演化是缓慢的,因此也可以用作分析,这也是各国每五年才编制一次投入产出表的原因。

其中,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表是以产品*产品表,美国、法国、德国、土耳其、印尼表是以产业*产业表。产品*产品表中的价格为生产者价格,产业*产业表中的价格为基本价格,虽然不同国家的价格基准不同,但仍可进行跨国比较。一方面,产业*产业表形成的基础“市场份额假定”保证了其与产品*产品表比较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无论是产业*产业表还是产品*产品表,他们的分类相同,为不同国家(地区)的国际比较提供了方便;最后,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的指标都是相对量,可以消除不同价格的影响。

3.有关数据的合并。由于本文是基于1995年、2002年、2006年以及2009年版本的投入产出表,有些是基于48部门,有些是基于35部门,也有些诸如中国台湾1981年表是基于123部门进行编制的。在进行消费结构比较时,对日本、法国、德国1995年以前表合并为与美国2005年相同的35部门进行比较,1995年(包括1995年表)之后与美国2005年48部门表进行比较;对中国台湾各年合并为与美国2005年相同的39部门进行比较;对韩国各年合并为与美国2005年相同的38部门进行比较;对中国、印度、印尼、土耳其与2005年美国48部门表进行比较。

(二)消费结构模型构建(计算方法)

本文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设计的产业“结构相似法”,①构造消费结构相似系数,其计算公式是:

(三)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规律:基于多国历史经验的定量分析

1.标定消费结构升级的基准的选择。有关消费结构升级基准的选择,原则上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国家(地区)某一年作为标杆,如图1所示,分别以1985年人均GDP5670G-K国际元和2003年人均GDP19493G-K国际元为基准比较消费结构相似度。以1985年为基准的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韩国从1970年到2003年的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出现两端相似度接近,即1970年相似度与2000年相似度基本一致,不到0.8,但这并不能说明韩国1970年消费结构与2000年消费结构相似,从以2003年为基准的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实际上,2000年的消费结构与1970年的消费结构差异很大。

图1 韩国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图2 美国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本文先对美国自身以2005年为基准,1972-2005年33年内消费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发现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基本稳定,相似度在0.945以上。说明美国作为全球技术前沿国家,在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其居民消费结构接近于一种稳态。虽然不排除未来人类出现重大技术变革后美国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即罗斯托的最高阶段——超越大众消费),但是美国当前的这种稳态,大体上可以视作后发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一种标杆,因此,下文中均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来比较其他国家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2.若干国家(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规律刻画。本文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其他国家各年的消费结构都与美国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比较,之所以选择美国为基准主要是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消费结构比较稳定,而美国是世界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其消费结构更加稳定,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结构更具可比性。

如图3所示。美国、德国、法国从1970年起,人均GDP就超过12000G-K国际元,美国从1972年到2005年的消费结构比较平稳,法国、德国从1972年到2005年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计算的消费结构相似度可以看出,法国、德国的消费结构也比较平稳。

韩国从1970年到2003年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计算的消费结构相似度可以看出,韩国这33年的消费结构变动比较大,1970年人均GDP2167G-K国际元时与美国2005年的相似度为0.417到1980年相似度不到0.48,该阶段消费结构缓慢升级,与美国2005年的消费结构差异很大;从1985年人均GDP为5670时相似度为0.6到1995年人均GDP11850G-K国际元时相似度接近0.8,该阶段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当人均GDP超过11850G-K国际元之后,消费结构趋于平稳状态。台湾从1981年到2004年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计算的消费结构相似度可以看出,中国台湾这22年的消费结构变动也比较大,1981年人均GDP5489时的相似度0.6到1996年人均GDP14052G-K国际元时的相似度为0.88,该阶段消费结构处于快速升级阶段;当人均GDP超过14052G-K国际元之后,中国台湾的消费结构趋于稳定。

日本从1970年到2005年,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计算的消费结构相似度来看,日本1970年人均GDP9714G-K国际元时与美国2005年的相似度不到0.7,1975年人均GDP达到11344之后,与美国2005年的相似度在0.8左右,1995年到2005年消费结构与美国2005年相比,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来看,日本的消费结构从1975年以后趋于稳定。

中国从1990年到2005年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计算的消费结构相似度来看,中国这15年的消费结构变动比较大,从1990年人均GDP1871G-K国际元时相似度0.27到2000年人均GDP3421G-K国际元时相似度不到0.36,这一阶段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的消费结构相似度差异很大,但这一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也比较缓慢,到2005年人均GDP5575G-K国际元时与美国2005年为基准比较的相似度为0.62,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在人均GDP5000G-K国际元以下时,消费结构处于缓慢升级阶段,当人均GDP超过5000G-K国际元之后,消费结构进入快速升级的阶段。

图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相似度比较

图3中,以美国2005年为基准比较印度、土耳其以及印尼的消费结构相似度可以看出,印度、土耳其、印尼这样的经济体,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没有遵循正常的轨迹进行。如土耳其1996年至1998年人均GDP从6073G-K国际元增至6508G-K国际元,而从1998年到2002年人均GDP减少至6234G-K国际元,说明1998年到2002年土耳其的经济发展是不景气的,而其消费结构却是逐步升级的。印尼与土耳其类似。但印度从1995年到2005年经济增长,而其消费结构却不是逐步升级的趋势。

3.消费结构向对照标杆收敛的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及其机制。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印度、土耳其、印尼这样的经济体外,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中国台湾的消费结构升级轨迹比较明显,即人均GDP5000G-K国际元以下时,消费结构处于缓慢升级阶段,人均GDP在5000G-K国际元到1300G-K国际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处于快速升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工业产品普及的过程,许多消费品都呈现Logistic曲线的轨迹过程,其特点是这种产品最初出现很慢,中间快速普及,之后接近饱和,其变化就会很慢。

当人均GDP达到1300G-K国际元之后,消费结构趋于稳定,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更注重休闲、教育、保健、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支出。

四、中国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与国际规律的吻合性分析

总量消费理论认为,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呈现此消彼长的走势过程,尤其从2003年以后,投资率明显高于消费率,邹卫星等(2008)分析了中国投资消费失衡的形成机制,王芳(2010)的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仍处于不合理的阶段,消费结构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及生理上的和谐发展,并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状态仍不会有大的改变。但罗云毅(2004)认为“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许月丽等(2010)认为中国的投资与消费不具有一般理论所认为的替代关系。

通过本研究发现,消费与投资比不合理的情形值得商榷,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符合国际规律,与发展阶段有关,人均GDP不足5000G-K国际元时,消费结构缓慢升级,人均GDP超过5000G-K国际元,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从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20世纪80年代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再到如今的“新三件”房子、车子、银行卡,以往的“奢侈品”如今已成为必需品,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结构也是工业产品的普及过程。

五、中国消费结构未来升级的趋势和方向的展望:国际规律的启示

1.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中国消费结构差异分析。从上述分析已知,人均GDP在5000G-K国际元到13000G-K国际元左右,消费结构处于快速升级阶段。本文就韩国、中国台湾在这一阶段的消费结构与中国2005年的消费结构分产业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台湾和韩国在消费结构升级阶段,第一产业投入比重和第二产业投入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投入比重上升,并且第三产业上升幅度大于第二产业上升幅度。这与工业化、城市化本身发展阶段有关。江小涓等(2004,第10页)的跨国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增长,人均GNI从一个收入组别迈入另一个收入组别,则服务业的发展会实现一个台阶式的跨越,占经济总体的比重会显著上升”。在城市化、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投入比重较大,一方面,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后工业化时代,即人均GDP达到12000G-K国际元左右以后,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消费结构趋于稳定。

中国从2005年开始进入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从2005年三次产业消费品供给结构来看,与发达国家、地区的结构有趋同的趋势。这与我国的发展阶段相吻合。

2.韩国、中国台湾消费结构产业内部品种供给变化分析。如表2所示,韩国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即人均GDP在5000G-K国际元——12000G-K国际元左右的区间时,第二产业内部消费品供给中,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采矿与采石业等所占比重快速下降,而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通信、计算机制造业、钢铁等所占比重有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内部消费品供给中,金融、研发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中国台湾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与韩国类似,第二产业内部消费品供给中,采矿与采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所占比重下降,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制造、通信、计算机制造业所占比重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内部消费品供给中,金融、研发等所占比重快速增长。

在未列入上表中,第三产业消费品供给中的公共服务、零售与批发所占比重在消费结构升级阶段也有小幅增加,中国台湾邮政与电信业所占比重增速也比较快。

综上,可以看出,人均GDP在5000G-K国际元——12000G-K国际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第二产业中如采矿与采石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通信、计算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所占比重上升较快;第三产业中,金融、研发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这一方面也加快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吴敬琏(2006,第79页)引用Romei对法、德、意、英、美1911年到1970年代的投入产出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产出中作为中间投入品售予其他生产者的部分在全部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增加的”。刘培林等(2007)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技术研发主要是控制性实验,需要制造业提供设备支持;而且许多技术本身就是物化在制造业生产的资本品当中的。这也与本文的分析相吻合。

六、结论与政策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美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消费结构的相似度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成功经济体人均收入超过13000G-K国际元之后,消费结构趋于稳定;在5000G-K国际元——13000G-K国际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处于快速升级阶段;5000G-K国际元以下时,消费结构处于缓慢升级阶段,这与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关。(2)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消费品供给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对消费品供给的比重上升比较快。从产业内部消费品供给来看,第二产业中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同时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研发等服务业快速发展。(3)本文研究发现,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与国际规律符合。

(二)对策建议

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为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应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为即将到来的主要消费产业做好产能准备,包括出台有利于消费结构升级到这些产业的引导性措施。如放开一部分服务业如金融业、电信业等行业和领域的进入管制和竞争限制;促进金融创新,鼓励居民消费等。(3)应为即将退出消费主渠道的产业的产能淘汰做好准备,如应对失业、加强对公共服务品的供给等。

①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各国工业概况和趋向》(中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90页。

标签:;  ;  

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经济史上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轨迹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