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突出“新”字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突出“新”字

◎朱月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对于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了航道。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就是说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统一的要求前提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自身的长项,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不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即内容要新,方法要新,语言要新。

3)喷嘴布置方式。A厂烟气再循环采用相同尺寸的喷嘴,利用前后拱喷嘴错开布置的方式,避免烟气注入时的对冲。B厂烟气再循环喷嘴前后拱相对布置,但采用大小喷嘴交错布置的方式,同样可达到防止烟气对冲的目的。

内容要新,就是在遵循教学大纲教材的同时,尽力使教学内容变得鲜活,具有吸引力。首先,作为一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仅掌握和熟悉教材是不够的。一位专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应该超过其他专业课教师,教学中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才能产生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效果。因此,要围绕教学内容和与之相关的学科广泛涉猎,大量记忆,并及时吸收新材料、新观点,做到从理论到实际,小到某一知识细节,都要知之甚详。比如,旧上海那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外滩公园面积有多大?要能够回答出17亩4分4厘3毫。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具体是什么时间?要能够详细指出是在1945年8月6日上午8点15分17秒……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做到信手拈来,教学才能有真正的发言权、主动权。其次,教师必须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精选教学案例。要使教学在理论阐述上更有深度,必须注意收集和运用综合性、典型性的资料,尽可能地让具体的例证来显示我们见解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来显示我们提供的乃是历史的公正的证言。如共产党为什么得到人民支持、国民党为什么被人民唾弃,可以举出很多例证。例如,由于河南老百姓长期遭受国民党压迫之苦,对国民党在河南的统治者汤恩伯恨之入骨,将其列为河南四害之一,即“水、旱、蝗、汤”。1944年4月,豫湘桂战役发生时,河南百姓不是保护国民党军队,当汤部败退时“豫西民众到处截击国军”。可见国民党丧失民心到了什么程度,这样的国民党怎能不失败。又如北大原校长蒋梦麟1950年对美国国务院人士说:“中国国民党过去领导了一场政治革命(指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但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社会革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抓住了这场革命的领导权。所以,美国无论怎样做,最多能推迟国民党的失败,却不能改变其结局。”可见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第三,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保持新颖性。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和现实结合,所以,教师需要大量掌握教材内容以外的、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东西。以网络为主体的传媒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面比以往都要宽泛,对教师的要求会相应地提高。对此,教师本身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和实际的准备,随时回答现实问题,包括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因而,教师必须勤奋,一刻也不能松懈,国内外大事出现后应及时掌握其详情,弄清其来龙去脉,新的电视、电影播映后需尽快了解其梗概,新书问世后要尽早熟知其基本内容。只有把现实生活中大量实际而生动的东西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常变常新,才能产生较强的说服力。

方法要新,就是教师要努力提高授课技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所有的人都喜欢听讲,都能震撼心灵,都学有所获。首先,对于教学内容要娴熟于心,力争全脱稿授课。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讲课过程中,随机抽取一章节、一部分内容即可以熟练地讲述出来。古代人练箭讲求不射之射,是为练就一种真本领,今天教师离开书本、讲稿授课也是练就一种硬功夫。在熟能生巧的前提下,教师可灵活自如掌握课堂,使得方法随着要求变,随着不同对象变。其次,注重情感色彩的运用,力求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个教师置身于课堂,就是要充当一个演员的角色,使学生不仅要听,还要看动作、表情等,使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作用。如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既有硝烟战火,又有诗情画意;有屈辱痛苦,又有前赴后继的奋斗;有艰难曲折,更有喜庆动人的场景。在课堂上如果能将慷慨激昂、悲愤低沉、轻松欢快的感情色彩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将一幕幕场景有声有色地再现出来,必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第三,善于对教学内容加以科学的凝练和概括,使之深入浅出。人们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体会:有时简单的几句话使人形成思维定式,一句精彩的语句使人终生难忘,对人们产生很强的支配力。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人们这一思维特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一些精练的语句,如哲学原理可概括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辩证法有两点,两点里面有重点,重点能变化,变化看条件”等等。这些都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挥之不去的理念,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语言要新,就是教学语言富有特色,使教学语言达到准、精、美、活的要求,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语言的历练是教师的基本功,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中指出,作为教师,每个人的特色主要在于语言的魅力。首先,语言必须精炼、经典和精彩。要使一门课程的讲授避免枯燥无味,增强可读性,必须精心选择和编炼教学词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如在讲授中国的先进分子是怎样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我们可以将当时的口号集中起来展示:“到德国去”“到法国去”“到俄国去”“到民间去”“到农村去”“钻进工场去”等,从这些口号中看出了先进分子追求真理的执着态度,看出了他们探索真理的足迹等。其次,注意积累能够把课程推向高潮的精彩的语言元素。备课时须对每一章、节、目的内容作深入细致的思考,作恰如其分的加工。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佳句,一些经典的流行语,一些恰当的比喻,一些讽刺诗、打油诗等,都是教师讲课中引用的素材,如能够与丰富的教学内容、良好的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会使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使人听后情思奔涌进入听课的佳境。第三,对授课内容做文学化和艺术性的处理。作为思政课教师,其基本素养之一,就是善于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思政课教材中许多理论、政策、方针和口号,之所以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很快地融化在人们的记忆里和行动中,就在于其中注入了文化元素。如华北事变后民族危亡的状况,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毛泽东是很注重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方针、方法和原则等注入文化元素的,如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十六字的方法(先奏后斩,先斩后奏,不斩不奏,斩而不奏),共产党人的十六字原则立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及每当历史转折关头提出的行动口号等,都具有浓重文化色彩,因而产生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世界是多元的,自然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人的个性和特征也是多元的,学校为社会提供的人才更应该是多元的,应试能力和分数高低并非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所以,好学校不应该只是那些因为聚集了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可以招录和荟萃在知识学习和掌握上表现优秀的生源的学校,好的教育也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其质量更是不可量化评估。

总之,搞好思政课教学是各种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实现“三新”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学是艺术,众多的教学名家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他们精湛的表达方法,生动的语言艺术,引人入胜的动作和表情等,学之所用,思政课教学就会达到“整体上是上品,压缩后是精品,任何情况下都是优等品”的要求。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教师)

标签:;  ;  ;  ;  ;  ;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突出“新”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