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学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初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学科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整个世界和我国,目前都高度重视的议题是21世纪与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五大”的讲话中指出:“21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全面振兴的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关键措施,是历史的必然抉择。”同时,也指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还受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比较低,以及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问题的严重制约。进而殷切希望广大科教工作者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不懈的努力。
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基础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的中学地理,当然也不可例外地要转向素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地理科学和地理学科素质教育展示了发挥优势的广阔天地。因为它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具有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国防、国际交往、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树立他们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职能。显然,当代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地理科学,也不可缺少地理教育。让世界今日和未来的公民具有强烈的地理意识和全球意识,具备较高的地理科学文化素质,必将避免许多决策的失误、行为的盲目及人为环境灾害的继续发生。我们中华民族应当为迎接21世纪,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作出无愧于泱泱大国的贡献。
可以说,实施中学地理学科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这里仅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地理教师能够作出的努力而言(暂不考虑社会、学校机制等大环境及现行教材的制约和影响),谈谈实施中学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初步构想,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中学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过程、评估三大体系,实现以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具有21世纪公民应有的地理智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其结构模式如右上图所示:
一、全面规划,明确目标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它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既注重全面打好基础,又注意因才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中学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中,不仅要给学生坚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观念、能力和理智行为,并使之深入其精神生活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实施地理学科素质教育时,教师首先要进行全面规划,设计总体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大致说来,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包含如下的三个方面:
1.开发学生的大脑生理潜能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们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左半球(称“优势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侧重于理论思维;右半球(称“次要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于形象思维。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人的右脑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智力世界。中学地理教材、教具及野外实物中有着大量的图像、模型、实体,以逼真的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开发学生右脑潜能具有极高的价值,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地理野外观察活动中学生接触到的丰富多彩的地理形象,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以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激发创造力,从而促进其生理潜能的开发。
2.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地理教材的文字、图像、作业三大系统内和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中,都蕴藏着相当的智能因素和方法因素,有的还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要认真挖掘这些因素,有意识、有目的地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智能、地理技能技巧、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学习方法等,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逐步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情感,形成适应21世纪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逐步成为具有正确行为方式和参与竞争、迎接挑战潜能的人。
3.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内容中,不仅有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而且渗透着众多的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因素和科学的资源、人口、环境观念及人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教育因素。教师要着力发掘和利用这些因素,与地理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形成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具有地理意识和全球意识的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以及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精心施教,认真对待教育教学环节
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以现代课程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者均纳入课表,平等对待,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中学地理学科来说,既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又要认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课内课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地理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逐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构建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在实施地理学科素质教育中,教师精心施教,认真对待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最为关键。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时间较长,工作量大,内容庞杂,问题较多,需要地理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致,更多的汗水和辛劳。大致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围绕教育目标,优化教育过程
教师要用素质教育的目标统帅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和环节,教师都要紧紧围绕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努力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生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重建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精神和教材特点,重建课堂结构,把教材文字、图像、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地安排和实施好课堂教与学相互结合的基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会学
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如何理解、分析、综合并获取各种知识;如何运用适当的工具提取资料和运用资料;如何通过相关的训练、检测,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等等,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4.指导学生活动,课内课外结合
教师要按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组织形式。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班级、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通过多渠道传输教学信息,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眼、耳、手、脑、口并用,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逐步完善开放式教学过程。地理学科的一大优势就是有着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课外活动,如地理野外观测、考察、实习,人文地理参观调查、环境监测、地理晚会、讲演会、讨论会,竞赛活动等等,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好学生活动,以利于实现教育的社会化。
5.改进作业形式,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改进地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既要重视限于课内即能完成的巩固性书面作业,以减轻课业负担,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行为作业,如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资源、人口、工交、商品市场的调查报告,科技小论文等等,并把地理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
三、客观分析,适时评估
素质教育不应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考核不仅是检测学生,同时也是教师诊断、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手段。对学科素质教育的成效要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可根据前述目标和过程分段与总体考核评估相结合,要有阶段性和阶梯性,一般以一个学期为阶段进行考核评估,学年或地理课程结束时再进行总体的考核评估,这种评估可从定性逐步向定量化过渡发展。考核评估的方式和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估
如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书面检测和口头检测(包括练习、作业、考试和提问、谈话,讨论等等);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手段、效果等进行调查、考核、评估;对师、生有关教和学的资料、记录、实物进行查阅、评估等。
2.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估
如分析评价学生的有关考察、调查报告和地理小论文;观察学生言行、习惯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能力和智力的考查评价;对教师组织指导教育教学的效果进行调查考核、评价等等。
3.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
如对学生进行地理心理品质和文化素养的问卷调查与评估;开展检测学生思维能力的地理竞赛、竞猜活动,以分析、考核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状况及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益高低;向社会、家长、其他教师和学生调查了解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评价等等。
在实施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可与通常的地理教学班进行对比试验),逐步完善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方案和运行机制,使之更加合理、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