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五县市342户农户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湖北省论文,县市论文,因素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农业保险作为对农业风险损失进行事后补偿的一种手段,对稳定和保障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从2004年起农业保险各种模式试点在全国启动,但农业保险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农业保险要发展,增加有效需求是关键。农业保险的参保主体是农民,农民行为是理性的。了解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投保意愿、研究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保险政策的制订和农业保险的实施。
尽管政府部门和相关学术部门对于农业保险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国内该领域研究还显得比较零碎和分散,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定性探讨,且本身没有较为完整和规范的研究框架。而关于农户对现行农业保险需求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缺乏实证。为此,本研究拟在系统评介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需求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各种因素,以期对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推进农业保险提供一定的借鉴。
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国外学者已将目光投向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在农业保险需求方面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国外学者持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拥有一系列的风险转移和分散途径,农业保险只是其中一种工具,其他风险管理方式对农户投保农业保险的意愿具有抑制作用(Knight and Coble,1997)。当投保率低到一定程度时,农业保险市场上会出现保费收入不能弥补赔付支出从而使农业保险供需失灵。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保险市场上也存在逆选择问题,那些认为所交保费将会超过其农业预期损失的农户倾向于不购买农业保险。其他影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农民对保费补偿的预期(丁少群,1993)、农民的非完全风险规避性(庹国柱等,1998)、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张跃华等,2005)、传统的风险分散途径(庹国柱,2001)、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尚属于收入型市场的特性(许冰等,2005)、农业保险自身观念等(毛茜等,2007)。(2)农业保险的需求弹性研究。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相对于保险产品的价格、投保面积等均表现为缺乏弹性(Goodwin,1993;Goodwin and Smith,2001),农作物保险的价格相对较贵而农户对其的期望收益不高,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不强烈,自愿参保率较低。(3)补贴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研究。在政府补贴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方面,国外学者研究得出结论:政府对农业保费的补贴提高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增加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Calvin和Quiggin,1999)。(4)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Hazell(1986)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取决于农户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期望农业收入和收入变动程度(Wright和Hewitt,1994;Vandeveer,2001;Serra和Goodwin等,2003;Shaik、Coble和Knight,2005)。宁满秀、邢鹂和钟甫宁(2005)以玛纳斯河流域棉农为例分析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有总耕地面积、棉花产量变异系数、是否有政府救灾补贴、务农时间以及棉花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吴豪(2009)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地区因素、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受教育程度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二、描述性分析
为了解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和投保意愿,2011年3—5月课题组对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襄阳市南漳县、咸宁市嘉鱼县、孝感市大悟县、恩施市建始县的部分农民进行了调研。调研范围包括农户户主性别、年龄、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农户面临的主要农业风险、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投保意愿、保费的承受能力等。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342份。
(一)被访农民年龄与购买保险意愿
一般来讲,个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与个人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年龄越大,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越小,越愿意按照以往的经验和习惯进行生产生活,特别是在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小的农村,年龄越大表明所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相对越长,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和经验也相对更丰富,那么防范自然灾害及灾后补救的能力也相对较高,因此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和支付意愿相对较小。因此,从整体上讲农民的年龄和与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是成反比的。从表1可以看出,被访农户户主年龄集中在26~55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该年龄段的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其购买意愿能够代表整体情况。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农民年龄的增加,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在下降。
(二)被访农民教育水平与购买保险意愿
经验表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就越高,也就能够更好理解农业保险的作用和特点,从而其购买意愿也相应就会越大,可以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成正比。从表2可以看出,被访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大部分集中在4~9年。从整体来看,随着被访农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三)被访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与购买保险意愿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现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从传统的单一农业收入转变为多渠道收入。一个农村家庭的总收入并不完全来自农业生产,而且其他经济收入不受到农业生产风险的影响,因此农业收入的多少、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之比对农户是否参保农业保险的影响更加显著。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重越高,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意愿越强烈。这是因为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说明农业收入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家庭经不起自然灾害的影响。表3数据显示,随着被访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的增加,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也随之增加。
(四)被访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与购买保险意愿
一个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数能够间接反映出农业生产在这个家庭经济中所占的重要程度。一般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数越多说明农业生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该家庭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越强,越容易遭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该家庭为了分担风险而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也就越强烈。从表4可以看出,单一被访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一般为2人。从整体上来讲,随着被访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也随之增加,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与购买意愿成正相关关系。
(五)被访农户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情况与购买保险意愿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农户从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贷款进行生产发展日益频繁,贷款很大一部分会用于农业的扩大再生产。而农户在贷款的过程中,一方面面临向银行或信用社还款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扩大农业生产带来的更大风险,农户会理性选择规避风险途径,而农业保险是重要的分担风险工具之一。因此,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的农户比未贷款的农户对农业保险更有购买意向。数据显示,贷过款的农户对农业保险参保与未参保人数之比为186%,未贷款的农户对农业保险参保与未参保人数之比为79%,差别明显。可见,农户是否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跟其是否购买农业保险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贷过款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更强烈。
(六)被访农户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与购买保险意愿
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面对农业自然灾害等影响,然而农业风险对每个家庭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农户对农业风险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农户的风险态度直接决定着其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当农户认为农业风险能够承受或者对自己影响不是很大时,购买意愿不强烈,反之,购买意愿会相对强烈。因此,农户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与其对农业保险的参保意愿有着正向的关系。从表5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被访农户认为农业风险对自己的影响程度越大,其购买意愿也越强烈。
(七)被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与购买保险意愿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其功能和作用都远未发挥出来,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较低,这必然影响农业保险的需求。从农业保险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来看,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越高,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越强烈,二者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调查表明,被访农民中,249人对农业保险不了解,占比为72.8%,而不了解农业保险的农户中只有102人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占比为40.96%。与之相反,在了解农业保险的93人中就有68人有购买意愿,占比为73.12%。
(八)被访农户是否得到政府补贴、是否信任政府与购买保险意愿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盈利冲动,农业保险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必然使农业保险的保费高,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却很有限。高额保费只能使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望而生畏,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当问及“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是否还会投保农业保险”时,绝大多数农户表示不会继续投保,仅有11.2%的人表示还会继续参保。对于政府公信度的测度,本研究设计了农户“是否会因为当地村干部的上门宣传动员而改变原来的购买决策”来测度农户对于基础干部的信任和支持。研究表明,291名受访者表示信任政府,其中213人表示出了购买意愿。
(九)保单保障水平、农户自身承担保费水平与购买保险意愿
作为投保者和保险受益人,农户当然希望得到尽可能大的收益。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转移农业生产风险,在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时农户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恢复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的生活。如果保险的保障水平不高,农户不能从中得到恢复生产所需的资金,农业保险的意义也就不存在。因此,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越低,农户的投保意愿也就越小(见表6)。
政府补贴多少、农户自己承担多少影响着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农户自身承担的保费水平越高,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就越低,即个人承担保费水平和农业保险购买意愿成反比(见表7)。
三、计量检验
(一)模型选取与设定
1.模型选取。在模型设定上通常可选择逻辑生长曲线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两种形式,对应模型分别是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而Logit模型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能够克服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因此,本文选用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2.模型设定。根据Logit计量经济模型的定义,有:
(二)变量选取与赋值
变量选取与赋值详见表8。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二元变量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Backward:LR向后筛选变量方法,依据极大似然估计原则下的似然比卡方对不相关变量进行了剔除,得到回归结果见表9。
在实证分析中,年龄和教育因素不显著,基本不具备解释能力。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大部分为青壮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技术的能力较强,在单一农业收入长期处于只能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更倾向于从事非农生产,比如到外地打工等,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低,其家庭收入及生活质量受到农业风险的影响程度微弱,因此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强烈。其次,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年人务农时间相对较长,生产技能和经验丰富,防范自然灾害及灾后补救能力较强,加上对农业保险这样的新事物不了解,接受程度有限,因而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也不强烈。再次,一些农户家庭里的老人在家里照顾小孩,基本不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这部分老人对农业保险也没有购买意愿。
农业保险需求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农户的农业保险意识。农业保险对广大农户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其被接受和购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政府、企业应加大对农户的教育,提升其对保险风险和对保险的认知水平。(2)家庭农业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业收入占比逐步下降、农业收益相对较低,许多农户转向非农生产,导致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3)出台优惠的贷款、补贴政策,扩大产量保障水平、降低农户个人承担保费水平可以刺激农户保险需求。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农户农业保险的需求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家庭农业人口数量、农业收入占比、贷款经验、对农业风险的认知、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保单产量保障水平、政府信任水平和政府补贴与农业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个人承担保费水平与农业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年龄与教育因素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不显著。
根据分析结论,主要从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因素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1)从提高农户保险意识方面增加农业保险需求。首先,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应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保险方式和政策措施,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保险知识,讲解保险合同、赔偿标准、责任范围,特别是以往发生的农业保险的典型赔案,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保险是花小钱、保大安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使保险深入人心。最后,保险公司应加快农业保险新品种的开发,让农户有更多选择性,把那些切实关系农户利益的作物保险尽快推出来,以提高农户投保的积极性。(2)从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方面增强农民投保支付能力。一是加大城镇化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二是加大粮食补贴力度,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户粮食收入。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来源。(3)合理设计农业保险品种,确定合理保费水平。农林牧副渔都面临着多种生产风险,要根据各自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保单,让农户有所选择,以此吸引农户积极参与农业保险。同时,农户因种植品种不同、家庭收入有别,对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对保费的承担能力也有不同。因此建议针对不同的保障需求设计分段的保障水平,并设定相应的保费水平。(4)从政策支持角度提高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水平。一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当前,国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业务发展非常迅猛,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可以采取政府扶持与农民投保相结合的方式,由低保费、适度保障起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分散风险,减轻受灾损失,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就需要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其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对投保人提供保费补贴。二是改革和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和税收优惠制度。结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设以农业保险为支撑的农村信用抵押融资体系,可探索建立与农业保险市场相配套的金融市场,给予参保农险的农产品优先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在一定期间内适当减免所得税,以利于经营主体增加准备金积累,降低保险费率;允许经营主体税前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增加经营主体的资金实力。启动农发基金支持农业保险,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保障作用,减少因自然灾害对农发基金项目造成的经济损失,充分发挥农发基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