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论文_岳树香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论文_岳树香

(廊坊市人民医院 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是我国消化科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依据罗马Ⅲ标准,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或多种的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在发病中通常会伴随器质性、系统性与代谢性的疾病,且会出现上腹痛或者是灼烧的感觉,经常会出现餐后饱胀不适的情况。以往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中,都是采用西药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且长期药物治疗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所以,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中,逐步从中医药的领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病理分析,从辨证论的角度阐述发病机理,依据个性化治疗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与选择治疗方式,以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视角,寻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医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059-02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化不良,具体是指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是一种由于器质性、系统性与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其临床症状确定治疗方法,西药的药物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易反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国患者肠胃病中50%的左右的患者都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节奏变快,精神心理压力加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从中医药角度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方法与发病机理。

1.研究资料与方法

目前中医药领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研究文献与研究成果较多,本文基于各种研究文献和专家经验,以中医辨证论的观点,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治疗方法。因此,研究对象是符合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依据2006年提出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1]。

2.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中医药病因分析

2.1 中医病因

我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当时还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名词,《内经》中采用“吐酸”“胃脘痛”等进行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相关症状的记载。我国医药圣手张仲景在《伤寒论》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是由于外感邪气,在肠胃中郁结,由外入里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原文如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若心下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在中医辩论观念中,脾胃中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饮食的消化和吸收,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实现体内气机舒畅。一旦外邪入里,就会使得食物停滞,由于情志失畅或者脾胃虚弱,就会引起脾胃中焦气机不利。由此可见,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主要病灶是胃,但却涉及到脾和肝,所以2011年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将消化不良归类为中医的“痞满”“胃痛”。基于王俊的研究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因机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体内气滞、气虚或者寒气入侵,因此为复合病机[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基于中医证候评价方法

现阶段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候症诊断标准,我国主要是依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通过分级量化的标准,对症状进行分级和计分,指数则是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采用教科书以及个人经验,行业标准等进行辩证分型,但目前我国证候分类标准还没有形成共识,辩证分型标准不统一,量化标准也不一样,所以都在中药辩证分型中,会受个人经验的影响,所以目前多数研究结果可信度受质疑,证候分类标准未统一[3]。

3.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目前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中医治疗中,主要是采用辨证运用古方加减法、自拟方药治疗以及中成药治疗,不同方法各具特点。辨证运用古方加减法,是利用经典古方进行临床疾病治疗,娄朝晅在柴胡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药方、药材的加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对柴胡桂枝汤与西药的口服莫沙必利治疗效果,依据胃排空实验及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诊断。发现采用柴胡桂枝汤的治疗有效率与胃排空显著优于口服莫沙必利治疗效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自拟方药治疗,是医生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自己拟定药方进行临床治疗,治疗效果与医生的临床治疗经验和中医理论基础息息相关,例如王小娟通过观察舒胃汤对FD大鼠和ENS-ICC-SMC网络超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舒胃汤可改善ENS-ICC-SMC网络超微结构的相互联系,有效改善肠胃动力,从而治疗FD。依据卢志红的健脾理气治疗的46例患者研究发现,比对口服健脾理气法的中药与口服多潘立酮发现,服用健脾理气法组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口服多潘立酮组,且服用健脾理气法为主的中药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口服潘立酮组。由此可见,采用自拟培养的中药治疗方法,显著优于患者服用西药,且中药治病的复发率较低。

中成药治疗是临床中患者接受度较高的治疗方法,由于服药简单且临床效果显著,因此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万辉勤选取了60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患者,比对吗叮啉片,探究口服舒肝片的疾病治疗效果,实验发现舒肝片可有效缓解对餐后饱胀不适以及早饱感等,治疗中未发现严重不良现象,且治疗安全性要更加优于对照组。此外,黄颖以FD大鼠作为对象,研究了四磨汤口服液对FD疾病的治疗作用,将50只大鼠均分成高、中、低剂量组,确定四磨汤的用量,并将莫沙必利作为对照组,还采用了10健康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发现,高、中剂量组与莫沙必利对照组的血浆MTL含量上升明显,胃内残留率和SS含量更低,比对空白对照组以及低剂量组,高、中剂量组与莫沙必利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由此认为四磨汤口服液可缓解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且剂量与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正比[5]。

除却内法干预以外,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还可以采用外治法干预治疗,例如采用针灸与推拿等等,这些传统外治法也对疾病治疗起到作用。近几年来由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研究深入,中医外治法也逐渐被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且取得优良效果。肖硕实选取FD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观察隔药灸对FD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MTL、GAS、VIP的影响,发现,隔药灸可促进FD大鼠胃排空与小肠推进,有利于恢复肠胃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中药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现有中医药的功能性消化疗效评价指标多样化,但标准缺乏统一性。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对其发病机理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经典古方在现代化医疗治疗中的应用备受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评价体系与治疗标准。

【参考文献】

[1]刘晶,李峰,唐旭东,马捷,白世敬,刘艳阳.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及辨证标准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01):56-59.

[2]吕林,唐旭东,王静,黄穗平,王凤云,陈婷,马祥雪.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指标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10(07):986-990.

[3]时昭红,胡柳丹,徐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概述[J].中医杂志,2016,57(04):302-306.

[4]丁彤,杜斌.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05):638-640.

[5]刘丽.四磨汤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血清中NO、AchE、CCK、SP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55-56.

论文作者:岳树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论文_岳树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