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军队院校文化工作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论文

对加强军队院校文化工作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论文

对加强军队院校文化工作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高力克

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打造强军文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军队文化人才队伍,军队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开展军队文化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军队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树立为兵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导向,适应改革要求,回应官兵期盼,推动军队文化工作发挥好服务战斗力的功能效益。

一、当前军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军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滞后于强军实践发展,新老问题交织、矛盾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队伍整体薄弱,人才普遍匮乏。部队各级注重利用兵员征集、新兵下连、学员分配、文员选聘等时机,选拔具备文化特长的人员,但文化人才队伍整体薄弱的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文化骨干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工作质效的瓶颈。二是受训名额不足,资格认定缺乏标准。基层文化骨干没有接受过院校培训的占多数,骨干仅凭业余爱好参与文化工作。部队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及选拔骨干时,预选对象算不算是文化骨干、算什么程度的骨干,缺乏资格认定标准。三是人才培养周期长与人员流动趋频矛盾凸显。各单位采用集中办班、定点帮带、会演调演、推荐送学等多种方式,持续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但受限于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的客观规律,面临人才队伍流动性加快的实际,骨干保留的难度增大,文化人才的培养速度往往赶不上流失速度。四是组织策划与文艺编创成为“短中之短”。有的基层单位组织文艺演出,连个像样的策划人也找不出来。官兵坦言:“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演”和“唱”还好说,“写”可太难了,组织一台演出,大部分节目靠“扒视频”。五是部分文化专业生长干部岗位适应情况不佳。部队反映,文化专业的生长干部特点非常鲜明。一方面,他们文化技能出色、优势明显,能够迅速在文化工作中脱颖而出;但另一方面,他们带兵管理、办会办文、机关协调的能力经验欠缺,胜任本职工作比较吃力。六是文化骨干易受“有色眼镜”看待。基层文化骨干的形象大多正面、积极,但也有官兵反映,部分文化骨干作风松散、训练拖后腿。

二、对适应改革要求培养军队文化人才的几点认识

破解军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矛盾问题,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要从改进人才培训模式中想办法、找出路,一些思路性的认识应予以明确。一是军队文化人才的先决条件是胜任主责主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开大合、大破大立、蹄疾步稳,为军队文化工作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军队文化工作由着眼日常管理的制度本位,回归到服务备战打赢的功能本位。军队文化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精通文化工作的战斗员,要走上练兵场、为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贡献智慧和力量,不是穿着军装的演员,只为走进剧场“出大彩”“拿大奖”。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必须培养出胜任“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二是军队文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必须适应军队文化工作方式的转变。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覆盖了战争和军队建设全部领域,军队文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合上战场节拍。一方面,现代战争已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显而易见,那些对场地设施条件要求较高、对参与人数规模要求较多、对投入时间精力要求较大的传统文化工作方式,只适用于平时,不适用于战时。另一方面,文化工作是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而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脱离了人,工作就空对空了。官兵的家庭出身、文化程度、经历阅历、个人追求差别较大,精神文化需求也各不相同。战时抑或演训场上,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任务转换紧锣密鼓,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侧重点也随时发生着改变。综上所述,适用于实战应用的军队文化工作应坚持的原则是:必须符合战地隐蔽要求做到规模“小”,必须见缝插针组织实现节奏“快”,必须因地制宜开展讲求形式“灵”,必须针对官兵精神文化需求达成指向“准”。军队文化工作的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变为精确服务型,要从“堂堂之阵”转变为“融入渗透”,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滴水喷淋”。军队文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必须适应文化工作方式的变化,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须对此加强探索和研究,来一场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三是军队文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更加侧重服务战斗力。军队文化人才应专注于把握文化工作的精神内涵、策划文化工作的组织方法、牵头文化工作的组织实施等直接服务打赢、服务战斗力的工作。军队文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除具备基本的文化技能以外,还应侧重于以下方面:擅于挖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结合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运用无形的文化力量巩固部队思想文化阵地、凝心聚气;擅于采用军民融合的手段,把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引入军营、为我所用;擅于用好用活网络平台,推动文化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嵌入、相得益彰。与之相应,文化技能在人才知识结构中的比重相对减弱。军队院校应将文化人才培养方向由“技能精英型”转变为“策划组织型”,否则,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少数“精英”不仅远不解渴,还难以满足部队的实际需求。四是军队文化人才队伍的身份结构与任务分工将面临调整。文化工作不再是现役人员的主业,军官主要担负文化工作的策划与组织任务,不再主要承担舞台上的“顶梁柱”、赛场上的“主力军”等角色;士官和义务兵参与文化工作的具体实施,但仅作为本职工作之外的兼职。人才队伍中的现役人员的稳定性也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文职人员作为现代军队的重要人力资源,为军队文化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假以时日,其岗位稳定性强、任职时间较长等优势将日益显现,逐渐成为军队文化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必须主动适应人才队伍成分变化的趋势,深入分析研究军官、士兵、文职人员在文化人才队伍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必备的素质,针对不同身份的群体量身设计教学内容,为现役学员增加文化工作组织策划的课程比重,将文化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向文职人员倾斜,同时积极扩大文职人员的培训规模和力度。

三、优化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的意见建议

在对军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梳理、培养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部队实际,对改进军队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着眼胜任主责主业设置选拔条件。选拔文化骨干培养对象时,科学设定考核成绩的评分权重,适当降低文体技能的门槛,向军事素质过硬、作风养成好、具备长期服役意愿等方面倾斜,把优秀士兵、优秀党员、立功受奖等情况纳入加分项目,实行军事素质考核不达标“一票否决”,确保培养对象更加适应部队、更受基层欢迎。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军民融合的时代趋势,教学内容应对如何使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如何共享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如何用好退役文化人才等领域作出积极探索。针对网络与军事文化深度嵌入的发展趋势,应注重拓展网络军事文化空间的科研与教学,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互动性、体验性、即时性、共享性等优势。针对部队文艺创作力量匮乏的问题,相对于舞台表演技能,教学内容应更加侧重文艺创作、文艺编排。针对部队各级实施联合文化培育经验不足、演训中开展文化工作手段单一等问题,应加强对联合文化培育、战地文化活动组织方法的科研教学。三是进一步优化设计培训周期。要处理好人才培养规律与部队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既尊重文化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的客观规律,又兼顾实现在较短时间完成多批次培训。建议对培训周期一年以上的文化专业学制实施分段培训,使学员在数年内分批次完成学业,分段培训过程中如学员中途退伍,则培训即行终止。避免学员一次性脱离部队时间过长,确保其思想行为始终与部队密切合拍,也避免发生学员刚完成学业不久即退役,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此外,针对解决文职人员对部队情况不甚熟悉的问题,应将文员培训班次的时长适度加大。四是适应部队需求扩大培训规模。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应坚持“最适合部队需求”的原则,把准基层文化工作人才需求的脉搏,找准人才需求缺口的“最大公约数”,建设组织策划型和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生产线”,实现流水线作业、规模化“生产”。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外,院校还可采用定点随营培训、制作教学光盘、上传网络视频等方式,多管齐下拓展培训规模。五是加强实践教学途径探索。部队训练实践是官兵成长成才的基本平台,优秀人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磨砺检验,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院校与部队可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积极为学员提供实践锻炼平台。比如,部队执行重大演训任务前,院校可主动与部队沟通,协商对接行动方案,确定为一线官兵开展文化服务的时机、地点、形式与规模,既使学员获得实践锻炼,也能缓解部队开展战地文化工作精力不够、人手不足的矛盾,一举两得。再比如,部队举办大项文化活动前,在不影响学业前提下,院校应支持、鼓励学员短期内返回原单位参与活动筹备,在学以致用中深化感悟、增长才干。六是着眼实际需求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目前,除文化影视专业有士兵职业资格认证外,其他各文化相关专业无有效的资格认证。相关院校可积极探索、增设基层文化活动辅导员、文化活动主持人、讲解员、动画制作员、舞台灯光师、文化活动服装员等士兵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为文化骨干授予“身份证”“上岗证”。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员】

标签:;  ;  ;  ;  ;  

对加强军队院校文化工作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