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我国中心城市现代化战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心城市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世纪。研究中心城市现代化战略,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意义。本文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中心城市突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要在今后半个世纪里同步实现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采取中心城市突破的发展模式,通过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和加快全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一,中心城市突破,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由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所决定的。由于城市集聚了先进生产力、优秀的人才和大量的发展资金,所以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世界各国如美、日、欧等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实施中心城市突破战略,通过中心城市超先增长,在资本聚集、人口聚集、规模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及经济高速增长、持续增长方面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并形成了像伦敦、东京、纽约、汉城等占全国总人口1/10左右的特大型城市,从而实现了中心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进而带动全局整体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双赢的结局。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时期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因此,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遵循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实行中心城市突破战略,通过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来带动和促进全国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中心城市突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特殊阶段的客观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世界范围的分工、交流、合作、竞争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中心城市才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中心城市。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更是大势所趋。我国中心城市由于其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仍将是国际资本和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首选区位。这些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将使中国在整体上与外界保持密切的经贸和技术信息交流,能够全面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局部领域培育创新能力,在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始终站在较为前列的有利位置。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来分析,我国现时的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社会较为成熟的阶段,也就是处于从后工业化时代开始向信息经济时代起步的时期。在这个经济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已越来越超越于一般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而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资源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重要地位的主导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不仅需要有发达和规范的金融资本市场,而且需要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高效、安全的管理服务系统与之相配套。只有中心城市才可能拥有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求的这些必备条件。
第三,中心城市突破,是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保证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局的客观要求。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中心城市发展得更快一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局的客观需要。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特大城市以0.43%的面积,集中了全国40%以上的非农人口、2/3的国内生产总值、3/4的工业总产值和外资利用额,充分表明了中心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龙头。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必然会创造出强有力和高效率的发展动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必须走中心城市突破的发展模式,以此来保证在本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局。
二、中心城市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定位
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定位,是要明确一个中心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内容、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影响力,确定一个中心城市在国家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发展方向,确定其在全国或世界某一区域所处的位置、特点、主要功能及发挥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心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过程。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必须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充分考虑以下四个基本因素。
第一,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该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和能量等级。
中心城市通常都具有生产、流通、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该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功能不同,中心城市的职能定位也就不同。按照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往往是国家性或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政治型中心城市,往往是国际性组织所在地或国家的首都;三是经济型中心城市,往往是地区性的经济活动与资本集聚地或工业生产中心;四是交通型中心城市,往往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国内或国际的交通要冲;五是文化型中心城市,往往或具有独特而古老的文化遗产,或代表着时代文化潮流;六是旅游型中心城市,旅游成为其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七是宗教型中心城市。今后,中国的中心城市在确定现代化目标时,应该立足自身的优势,突出自身的特色,保证自身最主要功能的发挥。从城市辐射和影响的空间范围来看,中心城市又可以分为国际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具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能量等级,也应该有不同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第二,中心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必须具有可行性,避免好高骛远。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国际大都市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0多个城市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前关于国际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却寥若晨星。所谓国际大都市,应该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城市。显而易见,国内除已有的香港外,还有北京、上海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以上海为例,上海正逐渐向全国的“生产中心”、“金融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这三大目标靠拢,但距国际大都市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上海尚且如此,其他中心城市距离国际大都市的差距就更加明显,甚至有的城市在可预见的将来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中心城市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定位,不仅要考虑振奋人心,更要考虑现实性和可能性。
第三,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处理好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
中心城市作为全国或区域内的经济中心,自然担当“主角”,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心城市可以撇开周围的中小城市而独立发展,甚至搞“大而全”、“小而全”。相反,中心城市应该重视建立与周围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首先,应该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细密的经济分工,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其次,通过紧密的协作关系和经济链,把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结为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例如,中心城市作为技术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销售中心,而中小城市则作为制造加工基地和产业配套基地等。
三、中心城市现代化战略的主要措施
第一,应对WTO的全面开放战略。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名新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建设中心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尤为重要。一是拓展领域。中心城市不仅要加大第一、二产业的开放力度,更应该在服务领域的开放上走在全国的前面,从直接生产领域对外开放为主,转向基础设施和金融、贸易、通信、信息等服务领域的开放,提高中心城市在各个领域内的国际参与度和融合度。二是提升层次。加速中心城市现代化步伐,必须在同国际资本流动主渠道、同高新技术制高点、同国际市场需求接轨方面取得突破,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引进跨国公司战略性投资上来,力争在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关键市场合作开发开拓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进出结合。积极推动企业国际化生产经营,以世界市场为范围,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生产能力较强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四是创新形式。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和新形式,结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对外招商,采取综合投资开发、BOT、BOO、BLT等多种形式,加快城市装备现代化。
第二,制度创新的改革促进战略。
实施改革促进战略,首先要进一步改革企业制度。中心城市的现代化首要的任务在于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这又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程度。为此,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企业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快从投资主体多元化向主体成分多元化转变的步伐,使企业制度和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在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第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全收缴、全发放,率先在全国建立起规范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完成向国家统一制度过渡,基本养老金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提高全社会的保障能力。第三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适应中心城市现代化的要求,政府的职能应由过去直接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向宏观调控,特别是要重视制定市场规则和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第三,提升竞争力的结构优化战略。
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继续保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在“发展中调整”而不是“调整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从三次产业数量比重的变化转向三次产业效益比重的变化。在城乡结构调整上,要按照生产条件及生产手段现代化、产业规模化、技术高新化、机制市场化、城乡一体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文明富庶化的“六化”标准,重点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开发和建设,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在工业结构调整上,要按照市场导向、竞争定位的要求转向以高新技术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为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努力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开发嵌入式软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尽快建成全国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第四,拓展功能的经营城市战略。
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利用市场手段,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从中获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城市建设新的领域,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实现城市的滚动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一是要搞好城市总体布局,逐步形成既有严格功能分区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各具特色的功能分区。二是要完善中心市场体系,增强城市的吸纳和辐射能力。要以集中的市场群体、完善的市场功能、先进的交易方式和一流的市场服务为目标,把中心城市建成全国或区域性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三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载体能力。要重点抓好信息网、交通网的建设。加快城市信息港建设步伐,努力建成电子政府、数字化城市。尽快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第五,“三生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就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这“三生”一体、同步推进的过程。必须把生活方式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到重要位置,实现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避免“生态危机”,真正把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此,要认真制定和落实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质量预警、监测和信息反馈系统,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执法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国土资源和水资源,有步骤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城市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实施绿化工程,大力推进花园式单位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加快迈向园林城市和生态型城市的步伐,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