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报酬论文,分配论文,比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表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34倍和27倍,但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低于GDP或人均CDP增长率(见表1、表2)。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按可比价格计算,如果1978年我国的GDP增长指数为100,则2005年为1198.7;如果1978年人均GDP增长指数为100,则2005年为878.9。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人均GDP年均增长8.4%。而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指数从1978年的100,增加到2005年的607.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指数从1978年的100,增加到2005年的624.5。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为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9%,远远低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90年至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5.1个百分点,低于人均GDP增长率4.1个百分点。
表1 中国GDP、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指数①
表2 中国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比较①
第二,分配率比较低(见表3、表4)。分配率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均等;反之,分配率越低,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小,社会分配越不均等。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20%之间,这说明我国的分配率是比较低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偏低,而非劳动报酬的比例偏高。
表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率变化②
表4 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分配率③
第三,实际工资也比较低。我国的人工成本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据2004年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雇员的人工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如德国的2.52%,瑞典的2.6%,日本的2.89%,法国的3.02%,澳大利亚的3.42%,英国的3.49%,美国的4.08%,以色列的7.09%;相当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的6.54%,新加坡的4.98%;相当于转轨国家如捷克的14.70%,波兰的18.33%,罗马尼亚的65.87%;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的16.89%,巴西的30.50%,马来西亚的34.46%,泰国的59.95%。表5反映了2004年中国生产工人与其他国家生产工人小时工资的情况。
表5
2004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生产工人工资比较④
二、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影响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影响。在工业化初期,劳动报酬偏低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而在工业化中期,劳动报酬偏低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劳动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产品的人工成本降低,促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从而拉动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加,并能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二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提高了资本利润率,吸引了大量外资到中国投资。外商大量投资弥补了我国资本不足的矛盾,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劳动报酬偏低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低劳动成本与高非劳动生产要素回报率的并存,产生劳动过度依附非劳动要素的状况,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二是低劳动成本不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国内需求来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过低,广大中低收入者缺乏消费能力,占我国人口2/3的农民的消费额只有城市人口消费额的一半。特别是由于普通劳动力收入过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一方面导致劳动者自身没有更多的发展资料,另一方面无力维持劳动者子女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所需的费用,产生了贫穷的代际转移及其他社会问题,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三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过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其结果是:一方面大量商品廉价出口,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容易产生国际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严重污染了国内环境。四是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过低,维持了粗放增长条件下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高回报率,企业缺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部动力。
三、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重大意义
第一,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有助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变更多的无产者为有产者。固然,富裕不能与以人为本画等号,但贫穷绝对不是以人为本。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我国居民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收入应居主导地位,尤其中低收入者更应以劳动报酬作为收入的主要渠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对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保持劳动要素报酬与非劳动要素报酬的合理比例。目前,我国生产要素的报酬中,劳动报酬比例比较低,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和部分城市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低,增长速度慢,广大中低收入者难以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难以从快速的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益处。长此以往,必然损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甚至使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处于对立状态,广大劳动者对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就缺乏信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难以建立起来。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对于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树立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的信心、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需求方面来讲,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而这两大需求呈现出过旺的态势。从投资需求来看,我国的投资率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连续维持在40%以上的高位上;从出口需求来看,近年出口增长率都维持在30%左右,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虚热”成分。而最能够拉动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需求处于疲软状态,消费率持续走低。统计资料显示,“六五”时期我国的消费率为66.1%,“七五”时期为63.4%,“八五”时期为58.7%,“九五”时期为59.4%,“十五”时期不足56%,其中2005年更降低为52.1%⑤。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显示,2002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9.6%,我国的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水平,导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扩大消费需求。收入决定消费。我们不能期望在低收入水平下形成高消费需求。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是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提高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具有治本效应。既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需求,更要通过提高国内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后者永远不会产生贸易摩擦。不应该忽视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个“金碗”,而通过压低出口商品价格,片面地追求出口额和占领国际市场。通过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就会转变成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进一步增强,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从而使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三,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高投入、高浪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等粗放方式来维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劳动成本比较低,即使粗放仍然能够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利润率,企业缺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部动力。低劳动成本维持了企业的粗放经营。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会降低企业利润率,缩小盈利空间,甚至使其无利可图。这就从内部迫使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减少投入,降低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多地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提高效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不断提高我国劳动报酬比例的措施
第一,应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资本短缺向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的转换期。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内,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因此我国大力引进外来资本,以弥补国内资本不足的矛盾。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91.5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这对于缓解资本不足的矛盾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现在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将由资本不足转向消费需求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而中低收入者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动报酬,因此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比例,可以顺利实现经济增长转型。
第二,不断提高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程度成正比,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越低收入也越低。要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就需要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只有通过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劳动力价格才能提高。从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来看,在总体供大于求的前提下,职业技能素质高的劳动力却严重供不应求,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所以需要加大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培养。
第三,形成劳动者报酬决定的集体协商谈判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单个劳动力与用人单位在谈判中的不利地位。较之于资本所有者,单个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相比,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形成劳动者收入的集体谈判机制。谈判双方不是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而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代表——工会组织,这样能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最终要形成雇员、工会、雇主和政府四位一体的劳动报酬集体谈判制度。
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战略。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战略理念:将长期以来的以外需拉动为主转变为内外需共同拉动的双轮驱动战略,把通过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特别是廉价劳动力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转变为提高劳动力价格,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以技术引领国际市场的战略;将不加选择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强调引进资本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战略。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战略的机制,特别是转变税制,将目前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税,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因为,税制的转变,必然引导地方政府关注重点的转变,使其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自觉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刺激消费需求增加,从而使税收增加。
第五,建立健全涉及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各项法规,严格保护劳动者权益。这包括严格的劳动保护制度、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物价指数调节收入水平的制度,等等。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
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
③数据来源: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
④数据来源: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经作者计算。
⑤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