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综合护理对策探讨论文_梁婵,魏敏

梁婵 魏敏

(贺州广济医院 广西贺州 5428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106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临床研究过程中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A1组(观察组 53例)以及A2组(对照组 53例)患儿的随机分组。临床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A2组患儿进行干预;临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对A1组患儿进行干预;观察对比SOD活性、MDA水平以及护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对比SOD活性以及MDA水平发现,A1组明显优于A2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P<0.05);观察对比护理总有效率发现,A1组明显高于A2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P<0.05)。结论: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临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在改善SOD活性以及MDA水平方面效果显著,最终显著提高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188-0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指的是因为围产期窒息,导致出现了缺氧或者出现了脑血量减少的现象,从而导致患儿出现的临床症状。不但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程度有所不同的损害[1]。为了探讨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开展全面综合护理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106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实验中利用随机数表法展开分组对比研究,具体分析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106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临床研究过程中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A1组(观察组 53例)以及A2组(对照组 53例)患儿的随机分组。A1组:男21例,女32例;平均胎龄为(38.1±1.2)周;平均体质量为(3.19±0.19)千克;A2组:男23例,女30例;平均胎龄为(38.2±1.5)周;平均体质量为(3.22±0.25)千克;对比所有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性别、平均胎龄以及平均提质量,均存在均衡性(P>0.05)。

1.2 方法

临床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A2组患儿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干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以及实施营养指导等。临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对A1组患儿进行干预,具体为:

1.2.1治疗前护理干预 对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讲解临床采取治疗的方案及优点。通知患者治疗的关键性以及重要性,将患儿的紧张情绪以及患儿的焦虑情绪全部消除,获得患儿的密切配合。通知患儿家属,在临床开展治疗之前,禁止过饱喂奶。完成喂奶后,将患儿抱起,拍其背部,将大小便全部排净。观察患儿符合临床治疗标准后,予以临床治疗[2]。

1.2.2治疗中护理干预 治疗时,需要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四肢抽搐症状、烦躁不安现象以及恶心呕吐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停止治疗,并且对患儿给予输液干预、体位干预等。如果患儿的临床表现依然严重,则需实施急救处理;如果患儿的表现趋于平稳,应停止当天的治疗,密切观察患儿24h后,再进行治疗。考虑到患儿的身体比较脆弱,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做好保暖工作[3]。

1.2.3治疗后护理干预 每一次的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家属完成患儿的尿布以及衣服更换。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意识模糊现象、抽搐现象以及呕吐现象,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报告临床医师加以处理[4]。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症,该疾病对每名患儿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一样的。为此,当患儿完成治疗后,应对患儿的临床指标、症状、体征进行详细的记录,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减少患儿的不适感。

1.3 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儿的SOD(血清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以及MDA(血清丙二醛)水平进行检查。显效:对患儿治疗护理后,临床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者获得显著改善;有效:对患儿治疗护理后,临床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呈现程度不同改善;无效:对患儿治疗护理后,疾病情况未改善,甚至恶化[5]。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所有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实验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展开临床数据系统分析,SOD活性以及MDA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形式表示,护理总有效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形式表示,当P<0.05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OD活性以及MDA水平对比

观察对比SOD活性以及MDA水平发现,A1组明显优于A2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P<0.05),具体见表1。

表1 A1组与A2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SOD活性以及MDA水平临床对比 (x-±s)

3.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同诸多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例如出现胎位异常、出现脐带脱离、出现胎盘功能异常以及出现过期产等。临床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抽搐以及尖叫等系列脑功能障碍。如果未经及时治疗,存在较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

因为新生儿每项功能较为低下并且缺乏表达能力,对此要求护理人员需要细心以及耐心,通过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将患儿治疗方法显著提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疾病情况进行观察,做到操作规范,避免患儿出现感染或者受到严重伤害的现象。从临床的角度来分析,综合护理实施后,对患儿产生的积极意义较大。首先,该类型的护理方法,可切实照顾到患儿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其次,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充分的尊重家长的意愿,在有效沟通下实施护理,减少了矛盾和分歧。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观察对比SOD活性以及MDA水平发现,A1组明显优于A2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P<0.05);观察对比护理总有效率发现,A1组明显高于A2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P<0.05)。成功凸显综合护理干预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干预价值。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可以成功将患儿的SOD活性以及MDA水平改善,获得显著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玉琴.综和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5(9):715.

[2]李建玲,姚爱敏,司志梅等.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体会与分析[J].中外医疗,2015,6,(3):130-132.

[3]王娜.新生儿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601-1601.

[4]张翠玲.护理干预对高压氧辅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4,2(22):5046-5047.

[5]许珍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569-1570.

论文作者:梁婵,魏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综合护理对策探讨论文_梁婵,魏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