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在德育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_周杰伦论文

生活事件在德育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_周杰伦论文

品德教学中生活事件运用的误区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误区论文,对策论文,事件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改理念下,许多老师都十分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并以此为话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达到引领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但在日常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不和谐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现象一:老师不停地述说着各种生活事件,学生或没精打采,或一脸茫然,在老师的提问下被迫作答。

案例描述:《让我们同行》

师: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暴雪、冻雨、低温……持续的极端天气,给这些受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供电中断了,供水中断了,交通瘫痪了(出示各种雪灾的图片)。看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1:雪下得真大啊。

师:还想说什么?

生:……

师:你难道不想去帮助他们吗?

生2:我们要去帮助他们。

师:是啊,应该去帮助他们。我们的国家领导、部队官兵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老师接着出示各种图片,努力使学生感受因为大家的帮助而给灾民带来的安全、温暖和快乐。

反思:对于这场大雪,我们身处南方的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大雪所带来的灾害,学生也感同身受。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只是自顾自地介绍,这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不会激起他们内心深处感情的涟漪。

对策:批准切入点

1.从学生的兴奋点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喜欢上了要学的内容,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选取事件时要从学生的兴奋点出发,激发起他们对知识内涵和社会奥秘的探索热情。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老师了解到本班学生崇拜歌星周杰伦,认为他耍双截棍很潇洒,唱歌吐字不清很“酷”,于是组织学生讨论:“你们真正了解周杰伦吗?”不出意料,学生回答说周杰伦会耍双截棍,歌唱得很好。老师又追问:“那你们知道周杰伦无论有多忙,每晚都坚持给谁打电话吗?”这一下学生的兴趣来了,争相猜测起来。老师相机讲述了周杰伦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感谢母亲、外婆的故事,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从周杰伦身上,你有什么感悟?”学生感慨万千,对偶像有了新的认识,表示不能只学习他们表面的东西,还要学习他们与父母经常沟通,不让父母操心等内在品格。由于老师所选取的话题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高昂,教学目标也就在不经意中达成了。

2.从学生的疑难点切入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免会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视现实,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深刻分析和思考,从而明辨是非,促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当老师正要通过角色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激发他们对残疾人同情、理解、帮助的情感时,冷不丁地,一个学生说:“残疾人都是骗人的。”顿时,课堂像炸开了锅,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原来,这个学生有一次听家长说大街上有人装成跛子向路人行乞,后来被城管执法人员识破的事例,于是就对残疾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针对学生这一疑点,老师当即组织学生展开了“残疾人都是骗人的吗”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想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获取利益,这是应该给予严厉打击的。而真正残疾人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我们真诚的帮助。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入

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对同样问题的道德认识是不同的,品德教材“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品德发展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话题组织教学。如一年级的《亲亲热热一家人》和五年级的《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两课都属于“我与家庭”这一主题,但在教学时,教师就应选择不同的生活话题。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中,教师先让学生画画家庭成员生肖图,并以此为引子,和全班同学分享家中的各种高兴事,从而唤起他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愉悦之情,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亲情的可贵,自然而然地萌生爱父母、爱家庭之情。而在《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学时,教师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与父母成功沟通的事件和沟通失败的案例,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和大家分享。这样,通过叙述事件、讨论剖析、寻找办法等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切入主题,较好地让学生明白理解是沟通的桥梁,要与父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以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使家庭生活更幸福。

总之,品德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才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现象二:学生争先恐后地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事件,老师蜻蜓点水似的简单作答,使得课堂教学浮于表面。

案例描述:《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

师: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宝盒,说说在班级里你最难忘的一件事。

生1:秋游。

师:是的,你的记性真好。

生2:我和大家一起上体育课,很开心。

师:是呀,大家在一起真快乐。

生3:有一次,我的脚扭伤了,同学们都来照顾我,我很难忘。

师:对啊,那次你伤的时间还真长呢。

生4:我原来不会跳牛皮筋,张佳琳教会了我,我忘不了她。

师:哦,你现在学会了吧。

……

反思:虽然品德课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泉,但并不是说要将儿童的所有现实生活都搬到课堂之中。以上案例中,学生争先恐后地诉说着生活情节,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生活事件展现出来了,遗憾的是,老师只是简单的“嗯”“是的”作答,没能敏感地捕捉到学生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这样课堂就成为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起不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作用。

对策:把握着力点

1.把握内容的关节点

这里的“关节点”指的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围绕教学内容,抓住关节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真正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走近残疾人》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真切感受,教师选取了家乡的一位残疾书法家王渊鹏的故事展开教学。首先,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几幅王渊鹏的书法作品,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人的大作,然后,和收集这个材料的学生互相补充讲述王渊鹏因小儿麻痹症而瘫痪在轮椅上,在双手无法握笔的情况下如何用嘴练字,最后成为书法家的事迹,并配以录像片断。最后请学生想象体验王叔叔在练字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这个真实、感人的事例,学生真切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感悟到残疾人身上那种身残志坚、在逆境中拼搏的顽强意志,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树立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2.抓住学生的认知薄弱点

学生经验不多,阅历有限,容易以偏概全。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认知情况组织教学,努力培养他们全面评价事物的能力,以取得较完美的教育效果。如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教学中,根据课前调查,老师得知许多学生对外来民工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外来民工都是无能之辈,只配做苦力;认为他们的涌入,影响了本地的安全和稳定,他们偷、抢、拐、骗什么坏事都干。针对学生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课堂中,教师请几位外来民工的孩子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特长和所取得的成就,接着老师补充介绍优秀外来民工的先进事迹,介绍他们为所在的企业以及对所在的乡镇作出的贡献。通过这些事件的讲述,消除了学生对农民工的偏见,培养了学生尊重全体劳动人民的好品质。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只要我们能合理运用,品德教学实效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标签:;  ;  

生活事件在德育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_周杰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