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1基因及其蛋白在体内外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KAI1基因及其蛋白在体内外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纪元[1]2002年在《KAI1基因及其蛋白在体内外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KAI1基因是近年来最新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995年由Dong J.T.在Science首先报道后,KAI1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已经在不同转移潜能的肿瘤和癌细胞中得到证实。但是到目前为止,KAI1表达的调控机制、KAI1产物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本课题通过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先进技术,从不同层次上深入探讨了KAI1基因及其蛋白的重要生物学功能;通过分析KAI1和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相关性来探讨KAI1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并发现了能够有效激活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的特异性抗癌药物VP16,为临床治愈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临床结肠癌肿瘤标本中的KAI1/CD82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KAI1/CD82蛋白表达水平同肿瘤患者的肿瘤转移程度密切相关。肿瘤转移程度高的肿瘤组织表达低水平的KAI1/CD82蛋白,而转移程度低的肿瘤组织则表达高水平的KAI1/CD82蛋白。原位杂交技术显示,KAI1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性,在肿瘤灶中检测不到KAI1 mRNA,而在肿瘤灶周围的癌旁组织中KAI1 mRNA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在临床肿瘤标本中,KAI1及其蛋白的表达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较好地反映了肿瘤患者的肿瘤转移程度、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病人临床分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细胞水平研究上,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首先检测了不同肿瘤细胞中KAI1/CD82蛋白的表达情况。我们观察到,KAI1/CD82蛋白在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表达,但表达水平各有差异;经过抗肿瘤药物VP16处理后,肿瘤细胞中KAI1/CD82蛋白表达普遍呈上调趋势,在叁种胃癌细胞中,VP16对SGC—7901细胞的KAI1/CD82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最为显着。对其它肿瘤细胞系的检测结果发现,纪元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VP16对具有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系的KAll儿D82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较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VP16对KAll/CD82蛋白的这种诱导作用具有时效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KAll儿D82蛋白表达升高。此外,我们还检测了其它几种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对 KAll/CD82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发现全反式视黄酸(ATRA)和 VP16联合使用以及单独使用紫杉醇(Taxol)均能够有效诱导 KAll儿D82蛋白的表达。 为了探讨KAll基因的作用机理,我们研究了KAll同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VP16不仅对肿瘤细胞KAll儿D82蛋白表达具有诱导作用,而且也能够诱导肿瘤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并且VP16对P53的诱导作用也具有时效性。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观察到,在胃癌细胞 BGC亿n中,KAll儿D82蛋白定位在细胞质膜周围,细胞浆和细胞核中没有表达;VP16作用1汰r后,KAll儿D82蛋白的定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蛋白由细胞质膜转移到核膜周围;VP16作用24hr时,KAll/CD82蛋白已全部由细胞浆转运到细胞核。在此过程中,P”蛋白的定位没有发生改变,仍然分布在细胞核内。由此,我们认为KA儿D82蛋白在VP16作用下转运到细胞核同P53发生作用。同样方法我们也检测观察到KAll/CD82与P53家族成员P6 3的相关性。 应用胃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我什1证明VP能够显着抑制SGC-79们的实验性肝转移。灌喂了VP16的实验组裸小鼠,SGC刁9们在脾下包膜的移植瘤成瘤率有所下降,移植瘤数目减少,SGC刁9们细胞的肝转移率降低。进一步的 KAll儿D82免疫组化分析中可以观察到VP16能够在裸小鼠体内诱导KAll儿D“蛋白表达。 本文的创新点: 1.首次观察并发现了 KAll/CD82蛋白在经抗癌药物作用后,蛋白定位在肿瘤 细胞内发生的显着变化。 2.立足于对KAll和pn相关性的研究,初步探讨了KAll与p63的相关性。 3.体内外联合验证了抗肿瘤药物VP16对KAll儿D幼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为 VP在临床上抑制肿瘤转移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张卫国[2]2001年在《TM4SF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引言】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目 前,该领域的研究仍是肝癌基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肝癌侵 袭转移机制尚知之甚少。TM4SF(transmembrane 4 superfamily)是一个近年 被命名结构独特的糖蛋白家族。已有18种以上的糖蛋白被确认为TM4SF成员, 如 MRPI/CD9、CD37、CD53、ME491/CD63和 KAI1/CD82均为该家族成员。 TM4SF的共同特征是所有成员的蛋白结构中均存在四个跨膜功能区和一个大的 细胞外功能区,后者含有N-糖基化位点。尽管TM4SF的确切生物学功能尚不清 楚,但已有大量证据显示TM4SF成员对细胞增生、运动及粘附有重要影响。据 报道,TM4SF 的叁个成员—KAI1/CD82、MRP1/CDg和ME491/CD63 与前列腺 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抑制关系密切,但有关 KAI1/CD82、MRPI/CD9和ME491/CD63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报道罕 见。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中 KAl1/CD82、MRP1/CD9和ME491/CD63表达与肿瘤侵 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构建肝癌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67例肝细胞癌及配 对癌旁肝、29例癌栓、4例肝内转移癌、17例肝外转移癌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 KAI1/CD82、MRP1/CD9和ME491/CD63蛋白的表达;建立KAl1/CD82、MRP1/CD9 和 ME491/CD63 mRNA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复合 RT-PCR半定量检测方法,检测 18例肝细胞癌及配对癌旁肝组织中KAI1/CD82、MRP1/CD9和ME491/CD63 mRNA 的表达水平;探讨KAI1/CD82、MRP1/CD9和ME491/CD63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 转移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结果】 1、肝细胞癌癌旁肝组织中 KAI1/CD82、MRP1/CD9及 ME491/CD63蛋白表达显着 高于肿瘤组织(分别为100%和61.29%,99.35%和26.97%,78.85%和 55.77%;P<0.01)。 2、KAI1/CD82蛋白在肝癌癌栓中表达低于原发癌(分别为31.82%和61.29%,P <0.05)。4例原发癌及其肝内转移癌均呈 KAI1/CD82蛋白阴性。KAI1/CD82 蛋白表达与癌栓形成(P<0.01)、肝内转移(P<0.01)及肝外转移(P =0.038)呈负相关,并与肿瘤包膜(P<0.05)、肿瘤大小(<5cm vs ≥5cm,P<0.01)、病理分级(P<0.01)、肿瘤分型(P<0.01)及血清 AFP 学位论文TM4SF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癌组织中 I{AI九D82 In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伴有癌栓形成的肿瘤组织(表 达相对值分别为 0997L0.384和0.659f0.217,尸<0.05)。 3、MRP人 蛋白表达在伴有癌栓形成的肝细胞癌中低于无癌栓形成的肿瘤(分 别为21.82%和4队48%,尸刃.05)。同时y n/C09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 (510cm vs>10cm,尸<0.01)、病理分级(尸二0.043)及血清 AFP水平 (叁20pg/L VS>20pg/L,尸二0.029)呈显着负相关。不伴有癌栓形成的肝细胞 癌中 MRP几 In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伴有癌栓形成的肿瘤(表达相对值分 别为 0.855f0.201和 0.452f0.250,尸<0.of)。不伴有肝内转移肝细胞癌中 MRPI九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伴有肝内转移的肿瘤(表达相对值分别为 0.665L0.291和 0.31土0.128,尸<0.05)。 4、ME49几D63蛋白表达在癌栓及肝外转移癌组织中均低于原发癌(分别为 29.17%和55.77%,尸<o.05;17.65%和55.77%,尸<0.m)。不伴有肝内转移 的肝细胞癌 ME49/CD63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伴有肝内转移肿瘤组织(表 达相对值分别为1.8%LO.741和0.965f0.158,尸=0.m)。 [结论]TM4SF糖蛋白家族中 I{All/CD82、MRPI/CDg及 ME491/CD63表达下调与 肝细胞癌侵袭转移潜能增加及肿瘤的恶性进展明显相关。肝癌组织中TM4SF成员 蛋白的表达及其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将有助于准确评估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能 力和判断患者预后。组织芯片及复合RT-PCR半定量技术是高效、快速、敏感的

杜娟[3]2012年在《FOXC1抑制乳腺癌体内肺转移及CARM1通过位点特异性甲基化HP1γ抑制肿瘤细胞的衰老和SAHF》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对FOXC1抑制乳腺癌在体内的肺转移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室的前期工作中,我们已经证明FOXC1是Polycomb复合物的靶基因,并且可能在MDA-MB-231细胞的体外迁移中起作用,但是对于证明FOXC1在体内转移中的作用却缺乏相关证据。因此,我们通过研究高肺转移的乳腺癌MDA-MB-231HM细胞系,发现FOXC1在MDA-MB-231HM细胞中的表达比其在亲本MDA-MB-231细胞的表达低,这说明FOXC1的下调可能在乳腺癌转移中发挥作用。在MDA-MB-231HM中过表达FOXC1能够抑制细胞的体外的迁移和侵袭。我们在裸鼠体内通过尾静脉注射和乳腺脂肪垫原位注射两种方法,验证了FOXC1过表达能够抑制MDA-MB-231-HM细胞在体内的转移。通过以上体内和体外两种实验,验证了FOXC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并为FOXC1在乳腺癌的临床预后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对CARM1通过特异性位点甲基化HP1γ抑制肿瘤细胞的衰老和SAHF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中,我们利用大通量siRNA进行筛选,选出能够参与肿瘤细胞衰老事件的重要基因,并从中选取CARM1(又称PRMT4)基因作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在衰老的MDA-MB-231及WI-38细胞中检测得出了CARM1明显地下调,并且在MDA-MB-231中过表达CARM1能够抑制阿霉素诱导的衰老及衰老相关的异染色质凝集(SAHF)。为了进一步验证CARM1在衰老及其在SAHF中的作用,我们在MDA-MB-231细胞中下调CARM1后发生了衰老及SAHF现象。而且通过体内的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发现,CARM1与HP1γ存在于同一复合物中;通过质谱实验,我们证实HP1γ能够被CARM1甲基化,甲基化位点在HP1γ的第91位的精氨酸。通过点突变抑制HP1γ的91位的精氨酸甲基化,可以诱导MDA-MB-231细胞的衰老及SAHF形成现象,这证明CARM1是通过对HP1γ的91位精氨酸甲基化发挥作用。通过磷酸水解酶和western实验,通过干涉CARM1或者抑制HP1γ的91位点精氨酸的甲基化都检测到HP1γ磷酸化的显著上升。我们的实验证实了CARM1通过甲基化HP1γ的91位点抑制了HP1γ磷酸化,抑制MDA-MB-231的衰老及SAHF现象;当干涉CARM1后,HP1γ的甲基化被抑制了,磷酸化上升,促进HP1γ进入SAHF中起作用。这些结果为揭示CARM1的新功能、HP1γ翻译后修饰的功能,以及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标和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杨俊川[4]2010年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M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及M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乳腺癌组织和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KAI1及MMP-2的表达情况,分析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患者年龄、月经状态的关系。结果:在75例乳腺癌组织中KAI1的阳性表达率为46.7%(35/75),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KAI1的阳性表达率为78.6%(11/1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P<0.05)。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34.8%(16/46),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5.5%(19/29),两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导管内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3.3%(11/15),浸润性导管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0%(24/60),两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表达随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升高而降低,在不同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及病理类型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年龄及是否绝经无关。在75例乳腺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率为64%(48/75),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为28.6%(4/1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P<0.05)。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3.9%(34/46),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8.3%(1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内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33.3%(5/15),浸润性导管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1.1%(43/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表达随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升高而升高,在不同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及是否绝经无关。KAI1和MMP-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79,P<0.001)。结论:KAI1和M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有无转移及病理类型相关,KAI1表达下降和MMP-2表达升高促进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KAI1和M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进展并存在内在联系,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应明真[5]2010年在《P300/CBP相关因子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300/CBP相关因子(P300/CBP associated factor, PCAF)是哺乳动物中第一个被报道的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目前研究认为PCAF通过调节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水平而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联。PCAF的发现为GNAT家族,即GCNS相关的N端乙酰化转移酶(GCNS-relatad-acetytransferas, GNAT),在细胞中的正确定位提供了良好的解释,为肿瘤的分子机理研究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作为肿瘤预后判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PCAF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目前尚是一个新的领域,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有关于胃癌中PCAF的实验研究报道。鉴于以上原因,本实验拟研究PCAF基因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构建能够稳定表达外源基因PCAF的胃癌细胞系,在此基础上,观察PCAF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体内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理,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PCAF在人肠型胃癌组织和胃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目的:研究PCAF在人肠型胃癌组织和胃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以初步探讨PCAF在人胃癌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永生化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1和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MKN-45,AGS中PCAF的表达。在406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肠型胃癌及对应癌旁正常胃组织标本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CAF在组织学水平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实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1. Western-blot检测提示胃腺癌细胞株中PCAF蛋白呈低至痕量表达,而永生化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1中PCAF为高表达;2.在肠型胃癌组织中,PCAF的表达与胃壁侵犯、肿瘤瘤体大小、TNM分期、p21、pRb(P< 0.001), PCNA相关(P<0.01);3. PCAF在肠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与突变型p53密切相关(P<0.01);4.单因素分析显示PCAF/wtp53的患者较其他组合类型的患者有更好的临床预后(P<0.0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部位,淋巴结转移,PCAF/p53表型(P<0.0001),胃壁侵犯(P=0.001)和PCNA(P=0.018)是判断肠型胃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PCAF特异性下调表达于肠型胃癌组织,可能引起胃癌肿瘤细胞中全组蛋白水平的下调和下游基因的转录失活并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相关的非组蛋白,参与胃癌发生演进的过程。PCAF与突变型p53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在临床判断肠型胃癌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pcDNA3.1-PCAF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目的:应用定向基因克隆技术,构建PCA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CAF,建立并鉴定能稳定表达外源PCAF基因的胃癌细胞系以研究PCAF基因对SGC-790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1.(1)从美国ATCC哺乳动物基因组获得PCAF克隆(克隆号10435572);(2)通过对pBluescriptR酶切分离获得PCAF的cDNA插入全长,并通过定向克隆技术构建PCA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CAF;(3)对重组体pcDNA3.1-PCAF进行鉴定;(4)测序结果重组体所含DNA序列与Genebank公布PCAF序列号比对,结果一致。2.将PCAF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CAF和空载体pcDNA3.1质粒分别转化细菌、扩增提取纯化后,应用脂质体Lipo2000介导的方法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p53突变型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G418筛选阳性克隆并扩增培养传代。鉴定稳转基因,并同时检测其下游效应分子p21、pRb等的表达。3.以成功构建的分别能稳定表达外源pcDNA3.1-PCAF、空载体pcDNA3.1的胃癌细胞系和未转染质粒载体的SGC-7901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比色、软琼脂克隆集落形成等一系列细胞学功能实验及TUNEL染色的形态学观察,探索稳定转染细胞株中PCAF的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1.(1)应用脂质体将质粒pcDNA3.1顺利导入大肠杆菌DH5α内,且转化效率高。(2)酶切电泳结果显示pcDNA3.1质粒被EcoRI、Acc65I成功双酶切。(3) RT-PCR方法扩增的插入片段电泳证实扩增的片段即为目的片段。重组质粒酶切鉴定预期目的条带。(4)测序结果重组体所含DNA序列与Genebank公布PCAF序列比对,结果一致。2.重组体pcDNA3.1-PCAF转染细胞株和空载体pcDNA3.1转染细胞株均获得氨苄青霉素抗性。重组体pcDNA3..1-PCAF转染细胞株和空载体pcDNA3.1转染细胞株因携带有Neor扩标签,均检测到Neor的表达,证实转染成功。Western blot显示重组体pcDNA3.1-PCAF转染细胞株中目的基因PCAF在蛋白质水平上表达均较空载体转染细胞株和未转染细胞株显着增强。3.对转染前后的细胞观察表明,重组体转染组细胞生长减慢,克隆形成率降低,裸鼠体内成瘤受到抑制,但凋亡变化不明显。结论:1.应用基因克隆技术成功构建PCA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CAF。2.成功构建分别能稳定表达外源pcDNA3.1-PCAF、空载体pcDNA-3.1的胃癌细胞系PCAF-7901和Vec-7901。3.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成瘤等功能学研究发现,PCAF基因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可表现出显着的抑瘤能力,PCAF还可阻滞胃癌细胞的G1/S期转化,但对凋亡没有观察到明显作用。

徐小杰[6]2005年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KAI1/CD82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 KAI1/CD82 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在癌细胞发生侵袭、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 S-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2 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20 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 KAI1/CD82 蛋白的表达;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及 22 例淋巴结转移灶中 KAI1/CD82 蛋白的表达;并分析 KAI1/CD82 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KAI1/CD82 蛋白阳性表达率32.26%,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85.0%, P<0.01)。(2)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KAI1/CD82 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低分化者显着低于中-高分化者(P<0.05),TNM 分期 III-IV 期显着低于Ⅰ-Ⅱ期(P<0.05)。(3)22 例淋巴结转移灶中KAI1/CD82 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相应的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P<0.05)。(4)非小细胞肺癌 KAI1/CD82 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 3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 KAI1/CD82 阴性者(P<0.05)。(5)通过 Cox 回归分析发现 KAI1/CD82 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可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 3 年生存率。结论:KAI1/CD82 蛋白低表达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进展,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李文[7]2004年在《卵巢癌相关新基因NM23-H1B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叁位。死亡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临床上卵巢癌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但由于卵巢癌早期发现困难,极易发生多途径、多部位的转移,临床治疗效果多不理想,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40%。因此抑制转移成为提高治疗卵巢癌效果的关键。基因是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一切生命现象的形式和内容。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已经跃入基因水平。但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治疗预后效果来看,尚无明显突破性进展,主要难题是缺乏有效的卵巢癌特异性的分子治疗靶标。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活动,有一系列的基因参与其中。寻找和发现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有助于理解卵巢癌的侵袭进展中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从而找到抑制肿瘤的转移和播散的基因治疗的新方向。NM23基因是显着的转移抑制基因,并与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肿瘤的发病机理相关。 本课题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独创的“高效循环差减杂交全长cDNA克隆技术”取得的具有完整的编码蛋白信息的、在各种公开数据库中未曾发表过的、代表成熟mRNA序列的cDNA克隆及其序列为基础,构建了人类胎脑cDNA文库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测序,作者将其中的全长人类新基因序列输入数据库,并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筛选出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差异的基因。其中有一条人类新基因cDNA序列与小鼠的NM23基因和人类的NM23-H1、NM23-H2高度同源。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认为该cDNA是NM23-H1的不同剪切体(NM23-H1B)。该cDNA全长987bp编码一个177氨基酸的蛋白,新NM23-H1B蛋白中含有核苷二磷酸激酶结构域(符合度100%)和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结构域(Casein kinase Ⅱ phosphorylation site)(19-22氨基酸,SSCD)。与NM23-H1蛋白相比,NM23-H1B在氨基端多了额外的25个氨基酸。NM23-H1 B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1.3,并且第2个外显子不存在于NM23-H1(NM23-H1A)。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卵巢癌相关新基因NM23一HIB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本课题通过设计特异性的新基因NM23一HIB引物进行RT一PCR实验,用正常组织Clontech的Panel试剂盒验证了新基因NM23-HIB的存在。发现新基因NM23.HIB在正常成人的十五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脑组织、胎盘组织、肺组织、肝脏、骨骼肌、卵巢组织、外周血细胞、肾脏、胰腺组织和胸腺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NM23一H了B在心脏、脾脏、前列腺组织、翠丸组织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等)芯片表达谱分析,发现新基因NM23一H了B与多种肿瘤存在相关性。 本课题应用R下一PCR、Northern杂交和原位杂交等实验方法研究新基因与卵巢癌相关的功能。通过RT一PCR方法,在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肿瘤(包括交界性卵巢肿瘤和卵巢癌)中证实了存在NM23一HIB基因mRNA的表达,并且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进一步用Northern杂交实验对上述组织中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与正常卵巢组织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相比,卵巢癌组织中NM23一H,B明显高表达,而且在早期卵巢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晚期卵巢癌,并且高分化卵巢癌中的表达量较高。原位杂交实验发现NM23一H,B广泛分布于卵巢癌组织中,mRNA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浆内,部分位于胞膜上,个别位于细胞核上;正常卵巢组织中表达均为阴性或极低表达,卵巢交界性肿瘤(LMP)中表达阳性率比正常卵巢组织略高,但均为极弱阳性。与Northem杂交的结果相似。 本课题提示NM23一HIB基因与卵巢癌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能对卵巢癌的发展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发生在肿瘤的早期,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的分化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KAI1基因及其蛋白在体内外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D]. 纪元. 厦门大学. 2002

[2]. TM4SF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D]. 张卫国. 第二军医大学. 2001

[3]. FOXC1抑制乳腺癌体内肺转移及CARM1通过位点特异性甲基化HP1γ抑制肿瘤细胞的衰老和SAHF[D]. 杜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MM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杨俊川. 河南科技大学. 2010

[5]. P300/CBP相关因子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 应明真. 第二军医大学. 2010

[6].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KAI1/CD82基因的表达及意义[D]. 徐小杰. 重庆医科大学. 2005

[7]. 卵巢癌相关新基因NM23-H1B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 李文.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KAI1基因及其蛋白在体内外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