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记#183;多读#183;多写——语文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多写论文,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的主要任务是从众多的高中毕业生中为普通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同时又对中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认真研究语文高考命题的特点,无疑可以从中获得指导中学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诸多启示。
从1998年的语文科《考试说明》和语文高考试卷来看,在恢复高考21年后的今天,语文命题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并趋于稳定和成熟(当然以后还会继续变化和发展)。笔者认为,语文高考命题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成了以五个层级的能力为目标和以与之相对应的要求为内容的科学而完备的测试体系。
语文高考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示意如图:
上面这个图示见自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文科1998年版),它清晰地揭示了语文五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诚然,考试和教学不是一码事:考试是选拔人才,而教学是培养人才;考试是检验教学的结果,而教学则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但是话又说回来,考试不能不顾教学的实际,而教学也不能不管考试的要求:考试和教学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广大语文教学界的同仁,应该理直气壮地积极主动地借助高考语文命题研究的成果,审视我们的教学,规范我们的教学,将语文教学的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以适应社会对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急切需要。
那么,语文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最主要的导向是:语文教学要按照语文能力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狠下功夫。
说到培养能力,必然要考虑培养什么能力和如何培养能力。
读、写、听、说,作为语文能力的最简括而明白的提法,已为大家所接受。但是,就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应有要求来看,把语文高考规定的五个层级的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似乎更为明确,更为具体。而且,五层级能力中也包含着听、说,比如曾经考查过的修改广播稿,写辩论稿,根据时间、地点和对象的变化来转述同一内容的话语,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等等。
语文能力如何培养,更是我们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实施的问题。
概而言之,语言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多次反复的语言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心理学认为,能力的形成一般分为定向、模仿和熟练三个基本阶段。在语文能力形成的定向阶段,教师除了要讲述语文知识而外,还要通过示范,使学生获得关于具体操作的清晰的表象,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由此可见,在定向阶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方法、要领,进行模仿性练习,同时对练习的结果及时予以评价或自我评价。接下来,便是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始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如果用能力形成的这一原理来反观我们的教学的话,便会发现教学中确实程度不等地存在着只讲不练、教师不作示范而一味让学生盲目练习和练习次数太少等不正常情况。不客气地说,这是使语文能力难以形成的简单粗糙、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是应该尽早摈弃的。
具体地说,不同的语文能力,其形成的方法也不尽一样。
先说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识记,即识别和记忆。心理学指出:识记是一个包括初识、保持和回忆三个阶段的复杂的心理过程。采用科学的方法,如让学生有明确的识记任务和积极的态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组织学生及时复习,教师作经常性检查,等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识记的内容,多半是随机性的,比较零散,也容易遗忘。因此,教师有必要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份识记材料,让学生明确识记任务。这一份识记材料,应该是经过认真分项整理的,系统而全面的,大致包括如下8项:①国家语委公布的3500 个常用字的字音;②3500个常用字的字形;③中国古代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④中国现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⑤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⑥文学体裁常识;⑦与中国古代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科举等文化常识;⑧名言名句。有了这样一份识记材料,就便于学生平时分项集中识记和复习,也为把平时教学过程中随机而零散的识记和有计划地分项集中识记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会产生比较好的识记效果。
次说文章阅读的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大致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在此两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鉴赏评价的高层次能力。培养阅读能力,除了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之外,还要竭力做好两件事。一是凭借课本的范文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套阅读各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扩大阅读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自然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文章的规律,问题是阅读量究竟扩大多少。太多了,不现实;太少了,不解渴。我看至少“举”课文之“一”,“反”课外文章之“三”。这就需要替学生选编或让学生自选一个课外读本。每学期增加60篇现代文和20篇文言文,是可以做得到的。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尚须要求他们每学期读一本名著,每周读一首古诗,每天读一份报纸。没有这个起码的“量”,说学好语文,那是奢谈,是妄想。理由很简单:学口语,要置身于口语交际的语言环境里习得,难道学书面语,就不要浸泡在书面语的海洋中习得吗?为了保证课外阅读能够落到实处,须要求学生作形式多样的笔记,使阅读有形化,以便检查。
最后说说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有两大项,一项是标点、词语、句子、修辞等方面的语用能力,一项是写作能力。语用能力是单项的应用能力,写作能力是综合的应用能力。这里仅提一下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综合性最强而且层级最高(跟“鉴赏评价”属同一层级)的能力。写作是一个人的生活、知识、思想和语言的输出或外现,因此注重多方面的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除此而外,还有个指导和操练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训练目标,进行全体学生参与的从审题、选材、谋篇直至成文后的评改的写作规矩文章的“全程化”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这样的训练,两周一次,每学期不少于10次。与此同时,每周课外练笔一篇,每学期20篇。这样三年下来,课堂作文60篇,课外练笔120篇,计180 篇。 若每篇以600字计,那么高中阶段的写作量大约在10万字。如果再少, 那么写作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打折扣。
综上所述,笔者从高考语文能力要求及其层次关系的理论中得到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就是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语文能力的唯一根本途径是多记、多读、多写。这原本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不过现在除教学内容有变化之外,还参入了科学的方法指导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