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部分中小学生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中小学生论文,子女教育论文,关系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青少年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而他们的父母虽然大都接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在如今的社会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许多未曾预料的问题,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前者为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后者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探讨这两类特殊群体的教育观念、方式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98年暑期在重庆市部分中小学生中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 有效问卷为125分,有效率为83.3%,其中高中49份,初中41份,小学35份。 这些调查对象分布于重庆市47所不同的中小学,有重庆南开中学、重庆一中、重庆外国语学校等重点中学;也有重庆68所中等普通中学,还有重庆市江津、合川、长寿等地区的调查对象。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我们也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谈,并结合相关知识,参阅有关文献,我们尝试作出以下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代际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代际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所在,家庭代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幸福,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发现,目前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关系正在受到挑战,子女不再唯父母是从,而父母则仍希望在家庭中保持权威。具体表现为:子女与父母的正常交流减少,交流困难,形成较大的交流障碍,如表(一)所示:
表(一):和父母谈自己的想法和所做的事
类别
百分比% 经常有时很少 不
和父亲 10.413.612.8 9.2
和母亲 19.6 18 19.2
4
合计30.030.6 22 13.2
表(二):孩子心里话常跟谁说①
类别家长数据卷 学生数据卷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父亲 2915.18 25 13.09
母亲 8041.88 66 34.35
父母 5227.23 56 29.23
其他长辈或亲属3015.71 9
4.71
什么人也无35 18.32
合计 191 100 191
100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之间很少交流,许多子女不愿与父母谈论自己的事。将表(一)结果与1991年“改革开放与少年儿童健康心理塑造”调查组在杭州调查结果表(二)进行对比,便会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迅速拉大,表(二)中尚有73.9%的学生愿与父母或其中一人交谈心里话,而现在降至61.6%。经常的仅为30%。在新社会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冲突更为剧烈。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及以后建立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思索的问题。
青少年与家长出现的沟通隔阂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青少年虽已走向成熟,但毕竟在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分析、辨别等方面能力尚不足;同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旦受到不良诱因的影响,很容易形成不良品质②。父母应把握住子女的成人倾向, 从内心了解子女、缩小心理差距,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二、家庭教育方式及子女对父母的评价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其接受程度
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③。
而今天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大误区便是把智力教育等同于天才教育,进而把成绩作为衡量智力教育的唯一标准,于是便形成了“高分=天才”的思想以及“唯分数论”的观点。由此,很容易导致教育方式上的简单粗暴和子女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否定;导致一部分子女只重视分数,而另一部分则形成厌学情绪。
表(三):父母对子女成绩的看重程度
类别 很看重 比较看重无所谓
父亲 32 18.8 3.2
母亲
32.8 12.8 0.4
合计
64.831 3.6
表(四):父母对成绩能否正确对待
类别能 有时能
很少能 不能
父亲 30 18.8 4.0
1.2
母亲
27.2 19.6 3.2
0.4
合计
57.2 38.4 7.2
1.6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大部分父母看重子女的考试成绩,但却有近半数的家长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正确对待子女的成绩。这部分家长在子女成绩未达到要求时,往往会对子女采取打骂等方式。这从表(五)中可以看出来。另据调查表明:有50.79 %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是“痛打、痛骂或严厉批评”④。父母教育方式的粗暴与父母的文化素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虚荣心理以及父母的补偿心理——许多父母因历史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宝贵时机而想在子女身上弥补自己的遗憾等有极大的关系。望子成龙虽是令人同情,然过尤不及,子女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下很容易形成对父母和学习的厌恶感以及恐惧感。又有调查证实:在犯罪青少中,在家中经常被打骂的占10.2%,有时被打骂的为18.4%,偶尔被打骂的占26.2%⑤。
表(五):对父母教育方法的评价
类别很科学
比较科学 有些武断 很武断
父亲 7.6 24.8 14.4
3.2
母亲 8.8 24.8 13.2
2.4
合计16.4 49.6 27.6
5.6
(二)父母对子女的关心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是毋庸至疑的,而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位父母都能正确地关心孩子。在这一点上存在的误区是:关注物质忽视精神,关注身体忽略心理。有些父母单纯从物质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而忽略子女的精神要求。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有31.1%的父母在子女生日时给孩子赠送衣物、钱、娱乐用品等,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相互攀比心理,强化他们的物欲理念,从而使他们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而在经济社会中迷失自我。
另外,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关注也多在学习成绩上,他们把子女送到学校,在家时将其关在书房里,给孩子买许多参考书……而很少真正了解子女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提供强大的经济后盾即可,经济支撑固然重要,但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有待家长加以关注,比如子女的精神要求,父母能否从深层次关心、支持子女的成长进步等。为此,我们对父母参与“家长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表(六):父母参加家长会情况
类别经常 有时
很少 不
父亲18.6 11.9
11.5 7.9
母亲27.8 13.98.0 2.4
合计46.4 25.8
19.5 10.3
结果表明,有关数以上的家长对于“家长会”这个联系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桥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长的认识问题,也就是前面提到学校教育是单方面的工作想法,再加上自己以前所受的贫乏的教育,因而不愿也无法参加到学校教育中来;另一方面是子女成绩不理想,父母觉得无颜见老师。当然也有个别学校老师把“通知家长”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于是“家长会”成了“告状会”、“排名会”等等。这些现象扭曲了“家长会”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父母也就很难了解子女在校的其它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给本已困难的家庭教育再添难题,不能给予子女精神方面的恰当关心。
在孩子交友问题上,父母的做法也不尽人意,粗暴干涉和不过问的共占28.6%。交友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特别是今天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像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等同龄人可交流,因而很难把握他们交友的情况。粗暴干涉和放任自流都难以使子女交上良友。青少年交友不慎,容易使他们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在《远离毒品》系列教育片中,青少年吸毒多与交友有关。古有孟母三迁,我们今天虽不能三迁,但父母注意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子女自身存在的辨别能力等方面的弱点,对此加以引导是可以做到的。
(三)家庭民主氛围
中小学生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接触社会的范围逐渐扩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突出地表现为“成人感”的发展。他们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他们希望别人了解、信任、尊重自己。一旦他们的“成人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或者与成人社会相抗争,或者将自己封闭起来。而父母是否尊重子女的意见,真正地把他们当作家庭的一份子,让他们在家庭中有发言权,是否尊重孩子“成人感”的一种表现,也是家庭民主氛围是否浓厚的一种体现。有调查表明:在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更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
表(七):父母就家庭中事务征求子女意见
类别 经常 有时
很少 不
未受大学教育父母
1334 43
10
受过大学教育父母
1652 16
16
由此可见,我们父母的民主意识还不足,这一方面与父母未意识到子女的成人倾向有关,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另一方面则是受封建家长制影响很深,“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仍在左右着他们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子女则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意见,久而久之,他们的心扉也不再向父母敞开。这既不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也不利于孩子创造性、主动性的培养。相对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则较为民主。
(四)父母的爱好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的。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整个家庭是否形成学习的氛围,家庭成员是否有上进心等对子女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斯基说过:“不要以为只有我们对儿童教导、命令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快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书,这一切对儿童都具有重要意义。”⑥可见,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子女来说是一个刺激因素,若是连续地加以刺激,则会影响子女的人格品质的形成。父母爱好是父母行为模式中较为稳定的一种,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父母自身的修养,因而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从子女选择崇拜(喜欢)对象时可以看出,在被选为最受喜欢或最受崇拜的父母中,仅有6.9%的父母的爱好是消极的,而这6.9%的父母也从其它侧面如教育方式的科学性等作出弥补。
表(八):父母的爱好
类别 修养类 娱乐类麻将、吸烟、炒股、酗酒
不知道
父亲 15.0
17.1
6.711.1
母亲
8.8
16.3
7.516.7
合计 23.8
33.4 14.227.8
调查表明,仅有23.8%的父母对子女的刺激因素是积极的;而有14.2%的父母沉迷于麻将、炒股、抽烟、酗酒等,是典型的问题型家庭。在这类家庭中,父母无意识地忽略了自身行为对子女的熏陶作用,家庭教育的潜在性特点决定了父母爱好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作用。
三、中小学生自私心理
生活在今天的中小学生,他们大都为独生子女,较之非独生子女而言,自我意识更强,明显地表现为自私和责任心差。此次调查表明,有27.8%的中小学生(见表八)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爱好。且还有两名高中生和一名初中生认为父母的爱好是做家务。可见,子女对父母的关心不够,从表(九)中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同时在《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有66.3%的青少年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可见他们关心自我,重视自我的程度早已超出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把父母对自己的支持(包括经济方面)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父母关心体贴少,对父母的付出也很少留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表(九):“你知道父母生日吗”⑦
类别人数 %
知道自己生日的同学
45 100
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 23
51
知道父母一方生日的同学7 15.6
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 15 33.3
第一是教育者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即教育者(包括父母)对学生成绩过份重视,忽略了品行方面的引导;第二是今天青少年大都具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体会不出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对父母的关心自然而然减少;第三是与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的观念上带来的变化有关,人们过份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而出现的对自我过份重视,忽略了自己成才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四、关于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
中小学生偶像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走向和理想追求,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也着意效仿他们的崇拜对象。此次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在偶像崇拜方面总体来说是比较积极,呈多元化趋势;中学生的多元化趋势更为明显,他们的选择更加理智和成熟;而小学生则有一些盲目性。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对历史反面人物诸如希勒十分崇拜,结合无崇拜对象的学生进行了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在人生观方面更为消极,存在不同程度的冷漠情绪,不愿与人交往尤其很少与父母交流的特点。
表(十):我最喜欢(崇拜)的人
类别 传人
明星 父母 作家教师
历史反面人物 其他 无
中学生11.2
16
19.24
3.2
9.6 7.2
小学生 0.8
12 80 0
7.2 1.6
合计 12.0
28
27.24
3.2 16.8 8.8
崇拜父母的对象占较高比例为27.2%,这再一次反映了今天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他们更加务实,愿从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人。这些父母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父母在心理上与孩子贴近,与孩子交流多;
2.教育方法科学,能正确对待子女成绩;
3.家庭民主氛围浓厚,尊重孩子成人感;
4.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父母对子女有积极向上的影响。
以上几点对我们全文所探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结束语:
此次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待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解决:
(一)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紧张,存在交流沟通障碍。
(二)父母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继续教育,在子女教育上存在几大误区,主要表现在:封建家长式管教;重视成绩、忽略品行;注重物质,轻视精神;强调身体,忽略心理等。
(三)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化趋势明显,缺乏对父母应有的关心,把自我放到较高位置。
鉴于上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前文已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我们认为:教育方式要从简单粗暴型、放任自流型向民主型转化;尊重子女的成人意识,让子女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父母应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避免使子女产生学习上的孤独感;父母应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子女教育上不要搞掠夺式开发,应注重子女德、智、体全面发展,改变“高分=天才”和“唯分数论”的观念及做法。
(二)社会对家长进行应有的知识文化培训。首要的问题是家长应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的做法是可以由子女所在的学校举行定期的培训,也可由高校举办有关子女教育的培训班,家长自愿参加;同时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可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举行系列的知识讲座以及相关问题的咨询。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途径让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桥梁的重建。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力度,作为社会应创造条件,作为学校应规范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展开以家长会、家访、电话访问等多种沟通形式,这些沟通都应避免简单的汇报和告状,而应遵循实事求是和以鼓励为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