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高校工会维护和民主监督职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能论文,工会论文,民主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全国各高校正在逐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转换运行机制,强化岗位意识,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改革,注意建立健全审议、监督制度。工会在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高校工会的宣传工作重点应是充分利用教代会、工会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事务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旗帜鲜明、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宣传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尤其是工会的源头参与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团结、动员、教育全体教职工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收到预期效果。
一、目前高校深化改革的基本态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全国各高校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高校联合、行业办学进行分离、高校后勤社会化、民办大学等形式,都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最近,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高校改革之势尤如春潮涌动,震荡着全国所有高校,从国家著名重点大学到地方一般院校,都在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认真研究实施本校综合改革措施。
目前一些学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采取了重大的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在强化岗位聘任、实施全员聘任制的同时,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校内用人机制。如清华大学按照“优化结构、转换机制、按岗聘任、减员增效”的原则,在1997年定编的基础上压缩了各院(系)20%的编制,使专职教学人员的当量生师比超过了12∶1,同时要求对现有人员转岗分流5%-10%,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1998年下半年,全面推行了校系机关管理机构大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将机关人员编制压缩了20%以上,机关行政人员仅占全校事业编制教职工人数的5%左右。又如北京科技大学于1998年下半年,遵循“精简机构、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加强服务”的原则,校机关率先进行机构改革,学校机关部、处由原来的33个减至19个,45人参加28个副处级岗位的竞聘,最后有26位同志上副处岗位,处级干部减少17人,机关人员由287人减至216人。还有湖南大学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处级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聘任制。在1998年校机关管理人员、工人和室验人员聘任过程中,有8位处级干部在竞争中落聘,有5位处级干部到科长、科员或轮换岗位工作,有70位科级干部到科员、工人或轮换岗位工作。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中国矿业大学在今年开始进行的机关机构调整工作中,校机关的处级机构由原来的26个调整为19个,原有处级干部59人,减至44人,减员15人,减幅25.4%;科级机构由原来的58个调整为36个,原有科级干部80人,减至59人,减员21人,减幅26.3%;原有校机关党政管理编制246人,减至204人,减员42人,减幅17.1%,校机关党政管理编制数占学校事业编制总数的9.1%。深化改革后,基本实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精简和调整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行为,强化岗位聘任,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改革中需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改革一般都以人事管理体制为突破口,通过机关党政部门实行精简机构、压缩编判、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使工作量与工资分配挂钩,并与年度考核及职务评聘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起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目前各高校进行的改革,其重点、难点、突破点和所取得的效果都不尽相同。但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问题需特别予以注意。
1.领导对改革目的认识问题
高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精兵简政”,即精简机构、压缩编制。这是一个减人提效、增压创先的良好途径和有效做法。但在机构设置、定编定岗、择优竞聘等政策制定和实施操作过程中,各级领导一定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主体,全校一盘棋,从全局出发,通过转换运行机制,强化岗位意识,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公平合理的机构设置,要坚决杜绝本位主义、主观主义、长官意志、以个人好恶评判事物的坏作风,尤其不能以人设岗,带有色眼镜看问题,要一碗水端平,切忌不讲原则,搞小集团活动,甚至借机整人,这些“文革”遗风,如不加以防范,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加强民主监督,将严重影响改革的进程和实效。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学校党政领导和各单位“一把手”要对改革的目的、改革的程序、改革的机制,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按照中央精神和民主程序进行改革。
2.教职工对“革命革到自己头上”的认识问题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处级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聘任制,实行定编定岗、考试考核、全员聘任、分流转岗等措施,下猛药、大力度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实践证明,深化教育改革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所以全校教职工要形成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就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和过程,改革就是进行社会利益的重新划分,更好、更合理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要改革,就要打破旧的框框,“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要打破“大锅饭”,搬掉“铁交椅”,砸烂“铁工资”的旧形式,广大教职工要理解改革,适应改革,支持改革,要通过学习,促进教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主动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来,顺应历史的发展,使自身的价值在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改革中的维护权益和民主监督问题
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到全校方方面面,特别是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一定要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校的党、政、工都要密切关注和加强研究深化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育、动员、组织广大教职工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加大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工会要从源头上积极参与有关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残疾人员,接近退休人员,离异家庭成员,出国留学、高访学者的家属,自学成才人员以及曾犯过错误的人员等各种层次、各类人员的实际情况,要协助学校党政做好教职工的思想观念转变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吃透政策,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好特殊教职工的实际困难,保护教职工正当的合法权益。在机构改革、人事聘任、分配调整等重大问题上,要加大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力度,做好源头参与、过程监督、结果公正的保证工作。
4.工会、教代会作用问题
在学校进行机构改革中,首先是设置岗位和制定编制。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自愿组织的群众团体,不是行政单位和部门,无论怎样改革,工会的机构必须依法存在,所以学校改革领导小组必须接纳工会负责人参加,对全校的机构改革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干部、人员聘任上岗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职能,学校聘任考核小组必须有教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参加,增强透明度和民主性,有利于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参与性和认可性,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改革平稳、有序的开展,出现难点热点问题,容易得到教职工群众的认同和理解,更好地化解矛盾,所以学校改革,要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利用工会、教代会的群众性和民主性特征,通过工会的群众组织,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使教职工能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学校的改革精神。通过教代会的形式,团结、教育全校教职工参与改革,并以教代会群众讨论、审议、通过学校的有关改革文件,使改革措施具体化、合理化、科学化,使改革的精神能被教职工自觉地接受,从而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完善改革。
三、充分认识高校改革中工会宣传工作的重点
学校改革力度加大后,相当多的院(系)、部、处的领导干部权力会不断增大,利益分配呈多元化现象,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参与改革,维护改革,反映群众呼声,加强民主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充分认识在学校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工会宣传工作的重点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和民主监督。
1.维护职能的落实,重要的是源头参与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教育工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帮助教育工会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主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加大源头参与的力度”。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机构编制改革,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明确校部管理机构基本职能,剥离服务职能、经营职能,划出教学科研辅助服务等部门;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努力压缩非教学科研人员,提高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并合理确立学校的生员比(学生与教职工比)和生师比,这些措施都涉及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学校机构设置、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工会应主动、积极参加学校改革的有关决策会议或领导班子,加大源头参与的力度,旗帜鲜明地代表、维护教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等方面,严格按要求、按条件、按程序进行校内外公开招聘。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加强民主监督,注意调查研究,健全审议制度,发挥工会、教代会民主管理学校事务的作用。
2.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
教代会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在当前学校实施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中,改革的内容越来越牵涉到教职工利益的调整,改革的成败越来越取决于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需要教职工的参与和理解,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教代会作用,加强教代会建设。实践证明,改革力度越大,改革涉及面越广,群众的参与度越高,改革的方案就越需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教代会是依照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按照一定比例从全校教职工群众中民主选举产生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最能集中反映全校广大教职工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教代会贯彻实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履行各种程序,其审议和通过的大会决议是集体智慧和意志的结晶,具有严肃的权威性,任何个人无权擅自加以改变。
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各种层次、各个单位、各种团体都会有不同利益的反映,尤其干部聘任、竞聘上岗,政策性强,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在党管干部原则指导下,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加强民主监督,增大透明度,真正做好公开、公平、公正,在决策过程中,把条件、要求、目的等交给教代会讨论,形成共识,全面征求教职工群众的意见,就能很好地化解矛盾,使党委的意见很好地被教职工所接受,帮助学校党政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好党委决定。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适应需要
目前,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提出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在校内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学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定聘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通过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要按照合理流动、专兼职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职员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激烈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校工会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推行聘任制目的、意义、措施的宣传,为改革做好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多年来“铁饭碗”、“大锅饭”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影响,大家相安无事,必须引进竞争机制,转变干部教师职业“终身制”的观念,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树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观念,形成差距意识、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积极参与改革,稳妥推进改革。
尽管随着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职员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大为增加,对改革措施也表现出高度的认同,但是当真面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触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很多人心灵受到的刺激是剧烈的,甚至是痛苦的,工会要适时做好教职工群众思想工作,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工会在高校改革中宣传的重点就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从行动上关心聘余人员,对转岗人员,应考虑他们多种多样的情况,通过内部兴办与发展新的产业、转岗培训、成立内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形式,为他们创造多项就业选择的机会和条件,真正团结、教育、动员全校教职工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适应需要,积极、主动投身改革的大潮,尽每一个人的力量,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