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精神的作用_民族精神论文

论民族精神的作用_民族精神论文

论民族精神之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内在的灵魂。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是难以存在和发展的,更不用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弘扬和培植民族精神,发挥民族精神的支撑、凝聚、教化功能,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支撑功能

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它包括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基础,而且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撑功能,首先表现在培养一个民族的自主精神上。民族自主精神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自己的民族归宿的共识,并由此产生对养育自己的祖先乡土的依恋,对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热爱的朴素感情和民族自尊心。第二,在民族交往中认识和估量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关切本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在维护民族整体利益上对个体责任的认识。第三,在民族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自主精神是一个民族独立存在和发展,或一个民族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思想原则,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存在的思想文化前提”。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民族间的交往已成为必然趋势。马克思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间的分工而消失得越来越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1]在今天,每一个民族都被卷入国际分工的体系,卷入世界性商品、资金、技术和人员交往的潮流之中。任何民族经济的腾飞,都离不开对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开放。各民族除了打破封闭,对世界开放之外,别无出路。但全球化在给各民族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民族的独立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面对挑战和冲击,在民族交往中如何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和民族风格,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时代课题。保持民族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就可能会被其它民族所同化,融合,甚至导致民族的消亡。在民族交往中,各民族只有自觉地维护民族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才能保持民族的特点,不被其它民族所同化融合,才能屹立于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没有自主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政治、文化思想,传统道德观念的升华,是维持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要提高民族自立自强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唤醒民族各成员心理意识中潜在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民族精神成为推动本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力量之源。通过民族精神的培育,实现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从民族精神中不断吸取推动民族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失去了生存的目的和动力。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那么就会失去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美国《世界箴言》月刊1990年3月发表了一篇研究当代世界实力资源的文章,提出七项标准:①资源,②军事,③经济,④科技——硬实力,⑤国家凝聚力,⑥国民文化程度,⑦在国际机构中的地位——软实力。其中在论及中国时,把国家凝聚力列为强项。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世界各民族已成为竞争的主体。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的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最终提高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小的标尺。国际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和民族精神的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江泽民科学地指出,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支撑功能。他说:“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增强一个民族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的根本保证。

凝聚功能

凝聚力在物理学上是指物体沿曲线运动或作圆周运动时向着中心的力量。在社会学上,凝聚力是指许多分子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的力量。整体有吸引力,则各分子即产生向心力,整体没有吸引力,则各分子即产生离心力。所谓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具有的吸引力以及民族各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由于该民族具有民族凝聚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那么,该民族就会土崩瓦解,趋于消亡。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多种途径与方法,发展经济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我们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

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民族精神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中优秀、精华部分。第二,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是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之柱;第三,民族精神表现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三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民族凝聚力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决定了民族文化在民族存在和发展中作用的两重性: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培育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造就了消极和落后的国民习性。只有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才是民族精神。因此,只有源之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中内核和灵魂的民族精神,才会产生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直接表现为一种维系民族团结统一的力量。民族的全体成员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高于一般的认同,是对一个民族共同理想、进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理性认同。民族精神如同一面旗帜,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利益紧密地统一起来,能够持久地作用于民族各成员,引导民族各成员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使民族各成员对本民族产生亲和力和向心力。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同,使民族各成员把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服从根本的、长远的、整体的民族利益。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可以沟通各民族成员之间的情感,少一点相互埋怨、指责,多一点谅解、支持,共同推动民族与国家的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巨大的能动反作用。民族精神扎根于民族大众的肥沃土壤之中,渗透于民族成员的血液之中,它是把民族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因此,民族精神是促进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精神动力。当一个民族受到外敌侵略、面临危亡之时,该民族成员就会自觉地团结起来,前赴后继,死而无憾;在民族的和平建设时期,民族精神能够转化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促进民族的繁荣和富强。在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民族甚至包括一些很古老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瓦解消失了。世界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民族也分裂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这些国家缺乏一种为各民族所共识和共同维护的民族精神,经不起外来的政治施压和文化上的冲击有很大关系。只有建立起强大的民族精神,才能经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冲击面前保持民族独立的精神,不至于沦为“异质”文化的附庸。同时,也只有建立起强大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本民族成为独立发展的实体,并努力营造维护本民族生存发展的优势和实力,建立积极的自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思想体系,在民族交往中,既能抵制民族同化势力的渗透和影响,能自觉地消除本民族内部的离散因素。英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汤因比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例,阐明民族精神在民族存在和发展中的功能。他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中国——东亚文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稳定性和安定性。这是一种绝无仅有的,令人惊叹的伟大统一力,当他与中国——东亚文明所特有的宽容精神相结合时,将会产生出一种坚定的力量。”[2]一位名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国人更配称为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无论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能保持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源于中华民族的强大民族精神。

教化功能

民族精神的教化功能集中表现在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上。民族精神是指某一民族的全体成员对其民族精神有共同的感受体验,并通过他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体现出来,民族精神为群体共同塑造、共同拥有并影响、制约、规范着群体言行,具有群体性。民族精神的群体性不是空洞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因为,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群体精神是对个体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它虽然不是个体精神但又离不开个体精神。同时,民族精神的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各成员对它的认同、接受和自觉。从这种意义上说,民族各成员,既是民族精神的主体,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要让民族精神在民族、国家发展中起作用,不仅离不开民族各成员,而且必须通过民族各成员来实现和完成。民族精神的群体性特征为民族精神的教化功能,不仅提供了可能的基础,而且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民族精神的教化功能也就是把群体性的民族精神内化为民族各成员个人心理意识,言论行为的过程。

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3]民族精神是民族各成员挥之不去的精神力量。《文化模式》的著名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说得好,“生长于任何社会的绝大部分人,不管其制度的特异性如何,总是毫无疑问地认定了社会所指定的行为”、“大多数人由于其天赋的巨大可塑性,而被塑造成了他们文化所要求的那种形式”。显而易见,对于青少年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本民族的社会角色,离不开民族精神对之的教化。即使对成年人也有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问题,同样民族精神对他们的教化。通过民族精神的教化,使民族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为本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自觉地调控个人行为,把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转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契合,进而成为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的民族各成员。

民族精神的教化功能,表现在塑造民族成员由“自发成员”向“自觉成员”转化上。人创造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塑造人。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础上,由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对该时代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晶,并为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尊奉的民族精神,具有自觉性。民族精神具有自觉性,并不意味着民族各成员成了对民族精神自觉的个体。由于早期民族出自以血缘为纽带的在封闭地域中生存的人群,人们受客观条件制约,相互之间的依赖和个人对群体的依赖都比较强,不管个体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自觉,都有一种维护群体的本能,在潜意识中有增强凝聚力的要求,并由此创造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规范。此时的民族各成员,对民族精神缺乏自觉,对自己所处的民族以及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认识。当民族精神形成之后,并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尊奉,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同时,他们也是人们用来评价本民族成员的是非功过的一种尺度。因此,通过民族精神的教化,使之转化为民族各成员的自觉的信念、理想和追求,成为对民族精神自觉了的成员。例如,民族精神,包含着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德价值规范的论证。当它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后,就会决定着他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又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模式或方向,换言之,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知道怎样去行动,去判断以及去努力的方向。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模式,起生活教科书、精神教科书的作用,感染和教育着民族的广大成员。

民族精神的教化功能,还表现在对民族各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控制和约束上。对民族各成员的控制和约束的性质,可以分为硬性和软件两种。对民族各成员的控制和约束的方式,可以分为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思想、道德等手段。民族精神不同于法律和行政等硬性控制,而是一种软性控制。它对于人们来说不是作为外在强制性力量,而是作为内在的自觉自愿的力量。当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各成员自觉自主的意识时,民族精神就会转化为人们的情感、道德、意志和习惯等规范,实现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和约束。

标签:;  ;  

论民族精神的作用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