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拯救处于教育“边缘化”的男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脑子论文,男孩论文,男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也许你是一名正为班里调皮捣蛋、成绩垫底的男生而头疼的教师;也许你是正被宝贝儿子在学校惹出的种种事端搞得焦头烂额的父母;也许你正在闲聊学历越高,女性越多的现实……这些看似琐碎和繁杂的念头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更适合男孩子?
在主流关怀集中于女性的今天,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另辟蹊径,从男孩子们痛苦的教育体验中挖掘出另一种关怀——对男性教育的思考。笔者相信,读完此书,许多男性读者都会对学习经验汇聚的所有痛苦片段重新解读,拷问各种消极体验的根源。而教师和家长也一定会有一个跳出现行教育的“庐山”,一览男孩子在学校中各种行为背后的真面目。而且这本书把实验室里的科研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男生不如女生是世界性现象
如果您有所感觉,但怀疑这种问题的严重程度,那么这本书可以告诉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以美国为例,也许美国依然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但在学校,男生已处于从属地位,成为学校里的“第二位置”。在中学校园里你可以看到男孩子穿着旱冰鞋在回廊里穿行,身穿意大利名牌时装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然而,“学生干部”会议却是女学生的天地:学生会主席、副主席都是女生,校报主编和主要学生社团的主席也都是女生。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泰格说:“信不信由你,甚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班,被开除的孩子当中,每5个人就有4个是男孩……看看高等教育领域,现在美国全国大约58%的大学在校生是女性;从毕业生比例来看,这个趋势更为明显,毕业生当中65%是女性……男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确是成绩欠佳,而女生的表现却变得越来越好”。
新闻周刊的报道指出,在小学阶段,男生被诊断出具有学习障碍问题的可能是女生的两倍。在中学的标准化书写测验中,男生的成绩普遍低于女生。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一项针对全美中学学生成绩和社会能力所做的调查显示,除了在语文和数学成绩上男女生基本持平外,在参与社会工作、艺术活动、校园媒体、学术俱乐部等方面,女生已经全面超越男生。而在学习障碍和情绪不稳定方面的人数比例上,男生分别是73%和76%,远远高于女生的27%和24%的比例。男学生占功课不好的学生总数的大部分,而且其中有1/3想过辍学,85%曾动过谋杀的念头,很多人尝试过毒品,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男生的自杀率也翻了两番。美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美获得学士学位的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例是1.33:1。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情况也十分类似。2006年9月,复旦大学传来消息,称该校今年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只有1847名,占47.7%;女生为2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与此同时,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中女生比例逐年走高——女生和男生的比例从2004年、2005年的6:1上升到2006年的近乎7:1。中科院心理所一份资料显示, 2000年北京大学招收的高考“状元”中,女生占55.9%,而2001年状元女生已经占到了65.6%。2002年更甚,36名文科状元中,女生有28名,占77.8%;理科8名状元中,男女生各半。在状元群体中,特别能反映性别差异的数学科目也是女生占优势。放眼望去,名牌大学校园里,女孩的身影一年比一年多。再以长沙市2005年高考为例,文理科第一名均为女生,文科排名前10名中,女生占了9名。
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女生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凸显,男生正处于“边缘化”状态。某大学男生表示,在他们五十多个人的班级里面,女生更热衷于竞选班干部,除了一名男生干部,其他职务几乎都是女生。女生太多使男生更加怯于或不屑于表现自己,从而放任自己的边缘化。小李是某学院的一名男生,当过很长时间院报的总编辑,社交活动能力很强,可是面对3/4都是女生的班级环境,始终觉得有些气短。“上课的时候女生都欢叫着坐到前面,课堂上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提问,我们男生却不敢凑过去,多数是躲在教室的后排,一声不吭。”
以上来自中外的数据为我们拼接了一幅“男孩学业劣势”的世界地图。那么男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男孩学业劣势问题出在哪里
天性不同使然 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说:“兔子最爱吃胡萝卜!”
女孩子点点头,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下。
男孩子提出:“老师,兔子为什么不吃青菜呢?”“不是的,我养过兔子,它最爱吃的是莴笋。”
这个片段生动地体现了男女孩子思维的差异。
美国一些心理机构的调查发现,女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更好地配合、服从。而男生则显得更加反对权威,喜欢争吵和冒险。甚至很多男生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试卷上指定的地方。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教授波拉克说,最近十年的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的脑部功能的确存在差异。前者的思维更加立体化,更加活跃而难以控制。因此他认为如何引导男性天生的不安分和幻想,是美国基础教育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根据新兴的性别科学,结合脑研究、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男孩子特有的“精力”、男性大脑及其学习方式的分析给出了许多有关男孩子天性特点的有趣结论。
男性天性中有很多因素与传统教育范式有冲突。男性的运动特质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体现,学校只能坐着学习,实践教学方式少得可怜;在农场、集市等自然环境中的实践学习几近绝迹,而书包却越来越沉重;肢体运动的活跃在许多传统教育中不再被视为精力旺盛、充满活力,而成为了一种缺陷。该书作者提醒教师、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只有牢记男性大脑的本质特点,才有可能很好地应对男性先天学习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搭配不当。
社会变迁 有学者认为社会变迁也限制了男孩的学业表现。上个世纪针对女孩在学校不受重视的情况,加上女权运动的影响,教育领域曾积极倡导“扶助女生”的活动,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女生的发展,采取了保障平等机会的措施。但对于男生,没有任何类似的项目来帮助他们掌握比较难学的课程,比如阅读和写作课程。其结果是在保护女生权益的过程中有些“矫枉过正”,大有将男孩们挤进角落的趋势。这些学者认为今天很多在校的男孩,是性别偏见的受害者,就和女孩过去遭受的待遇一样。这并不是说社会有主动剥夺男孩权利和机会的意图,而是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也有学者指出,总的来说,一个学生的种族、传统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更大,而不在于这个学生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然,性别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男孩的学业成绩可能更多受到某些文化因素的抑制。
教育模式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一书回顾了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时期到工业化阶段不同教育模式的演变,指出了其中的瑕疵——人性因素的逐渐丧失。教育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同时也吸收了工业化的弊端,“其目的是让孩子们为工厂生活做准备。孩子们伴着铃声穿梭在学校中,好似比活在传送带上一样,特别是他们要学习遵循指令,以便能够在迅速并不断扩散的工厂中工作”。工业化教育模式基本上将每个孩子的成功定义为一个产品的合格。每个孩子就这样在工业化模式中被生产出来,并被贴上了“合格”或“不合格”的标签。
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后果之一是性别因素在教育中的不平衡。
其次,专家们认为男生学业成绩下降的趋势是因为近年来教育界对女生弱势地位的关注,使得各种政策更加有利于女生。而上文已经提到,男孩子天性好动,很难像女生那样认真听讲。尽管男生也希望像他们的女同学那样学习更多的东西,但身上的每一根神经都让他们在课堂上安稳不下来。当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安排到特别辅导班后,会发现周围超过70%的人都是“同性伙伴”。
可见教育模式亦如社会变迁,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发展过程中在男女平衡方面发生的一定程度的摇摆。
家庭教育本书指出,在过去20年中,情感依恋研究的结果表明,孩子生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和亲密的大家庭。同样,家长大都意识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我们的家长也因高度的期望和信任当代教育体制,而普遍地将孩子的教育托付给一种工业化体系,从而实际上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该书对家庭责任的强调,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方面我们的确要对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和体制提出意见,这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摒弃消极的教育失败思想,寻找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心智的方法,给他们一个尽量健康的教育环境。而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家长将全部教育责任完全压到学校的现象,该书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强调家庭在男孩教育中的责任重大。
同时,强调家庭并不意味着学校体系的削弱,学校仍然负责孩子的教育,而且学校应该也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增强家庭对孩子心智的爱护。
男女有别因“性”施教
对待问题的态度很重要。“责备就像冰一样,只会冻结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则比简单责备更深刻,也更实用。研究表明,目前的危机是体制性的,我们指责个人和某个团体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事情在于勾画、发掘出问题,并进行修正。
那么我们该如何作为呢?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观念的推广,该书认为教育核心在于让所有的孩子成功。从宏观上提倡一种人文关怀的态度必将引发微观范围的各种变化。
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书中路德中学校长的一番话也许会有启示:
一只小青蛙掉进了乳酪桶里。他向妈妈大声喊着:“着火了!”但没有人过来救他,他开始不停地踢打,直到踢起一块奶油,然后他从桶里跳了出来。我们需要的就是不停地踢打。
正如心理学对人尝试错误的研究一样,许多情况下,事情的解决就在于再来一次尝试或者换个角度尝试。这个例子置换到我们的生活里就更加深刻了。作为家长,也许您需要不停地寻找、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会跳出火海;作为教师,您不妨选择不停的“踢打”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
该书针对家长和教师给出了不同的非常具体的做法。比如“帮助男孩学习科学和数学”,书中将适合家长的做法分为几个阶段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其中许多小方法非常有趣,如做一个和“我”有关的记录本,具体地说,就是和您的儿子一起,将他的身高、体重、牙齿数量、鞋子和衣服的尺码、年龄等等记录在一个小本里,相信如果你在此基础上发挥一下,还有许多数据值得收集,而且书中有详细的解释,非常有启发性。书中诸如此类的游戏式方法很多。
但就其宗旨而言,可以用我国教育工作者熟悉的语言归结为一句话——“男女有别因‘性’施教”。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纠正传统消极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观念,有破有立。这既包括破除对男性或者女性的各种歧视性的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因“性”施教的科学观念。这本书的思路提醒我们作为教师,不妨将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学等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有了科学的观点,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男女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发展男孩子的优势,弥补其劣势。例如,对于男生,应结合他们的思维特征,增加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发展其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总之,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并善于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性”施教,那将会大大改善现在男孩子的教育状况。
标签:男孩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