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世纪管理创新的理性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透视论文,管理创新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管理创新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及风险性,是科学管理的根本,是组织资源整合、社会系统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进行管理创新,就要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训练开放式、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学会逆向思维,就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改进和突破原有管理理论和方法。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整合组织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活动,在资源对象发生变革性变化的背景下,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是社会组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论述管理创新的界定、特性、必要性以及方法途径。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历经理论——实践——理论里程,形成了科学管理、系统管理、决策管理、过程管理及以人为本等管理理论。近年来,这些理论在理念上、运用上又有了注目的创新。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全世界已进入了一个管理创新新阶段,我国也正在蓬蓬勃勃掀起一个实施管理创新的大潮。然而,什么叫管理创新?它如何界定?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现有的国内权威文献来看,有学者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而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经济史中企业产权结构的每一次变迁,都相应伴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革命。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管理创新是现代股份公司兴起后,出现的所谓‘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管理等级制度成为现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交易费用,因为随着现代大量生产的兴起,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序,导致生产过程中交换次数的指数倍增,大量的资源耗费到了交易费用上[1]”。诚然,这一管理创新的概念有其独到之处,但笔者认为尚有讨论之处。首先,管理创新并不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而恰好相反,组织创新只不过是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因为组织是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存在的,是管理创新的功能之一。其次,把管理创新仅仅看做是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有失偏颇,因为管理思维的更新,管理组织的变革都可有效地配置资源,都可称为管理创新。还有,把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看做是降低交易费用,也不贴切,因为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综合收益,降低交易费用当然是管理创新的目的之一,但是,降低生产成本及减少企业溢出负效应,增加溢出正效应等更应看成是管理创新的真正目的。
有学者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具体的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同时认为:“这样一个概念至少可有下列5种情况:①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②创设一个新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地运转;③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④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⑤进行一项制度创新”[2]。这一概念的界定总体上来说比较科学,但笔者以为仍有以下商榷之处:首先,定义中所指的要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提法太笼统,因为企业目标和责任是否合理,可以说是判断管理是否创新的重要标准。如果企业目标和责任定得不合理(如:太低),管理者即使使用一种新的管理范式达到企业的目标和责任,我们又怎能据此判定这一新的管理范式就是管理创新?其次,仅指出是“全过程管理”不贴切,这样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一个新的有效整合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就是管理创新。其实管理创新应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目前的管理可以看成是前人管理创新的结果,同时,又是我们进一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桥梁。
还有学者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3]”。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科学的、全面的,但是,也存在着可探讨之处,如,对管理制度的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促进了企业管理系统的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算不算管理创新?当然算。制度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也有个投入与产出效率的问题,因而制度创新过程中也有个管理的问题。制度创新离不开管理的配合,离不开组织机构的适应性调整和变更,而这就是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本身又有助于制度创新目标的实现,因为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综合效益的目的的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
二、管理创新行为的特性
管理是一切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市场等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管理创新正越来越受到以企业家为主的经营管理者和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识和重视。作为一种创新行为,管理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东西,而是实践的结果,如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一样也是一个与经济相结合并一体化发展的过程;而且,由于管理自身的性质,使这一过程更具复杂性、动态性及风险性。[4]
管理创新行为与管理特性之间关系密切,管理创新行为就是指对管理方法、手段、思想、体制等进行整体或细节创新的一系列活动,因而也是一个过程。作为一种创新行为,虽然其具体创新行为由于带上了管理创新主体的个性特征,而显得有点“杂乱无章”。但是,就创新的总体,或“创新一般”而言,它如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一样必然具有一定的逻辑过程,依循一定的规律和程序。这种规律性就是其创新行为的特征,这种程序性则是其创新行为的过程模式。而且,一般来说,符合其共性又具有一定科学性的逻辑过程是在把握其创新行为的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的。不同的创新行为,其创新过程也必然不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模式便是明证。我们再深入地比较、分析这两种创新过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时,不难发现,其差异性显然是在于创新的内容——技术和制度——各自本质属性的不同,而使其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行动及创新环境等都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管理创新行为也必然受到管理特性的影响。管理作为一种系统协调、整合组织内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一般的文化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和教育活动相比,有其自己的特性,即管理具有二重性、动态性、创造性、间接性、滞后性、长期性、经济性等,管理特性对管理创新行为的影响重点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管理创新行为具有复杂性。管理具有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管理学说的重要原理之一,也是管理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5]管理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属性,体现了管理活动具有技术性,并使其成为现代生产力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而其社会属性——生产关系属性,则体现了管理活动具有社会性,是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表明了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管理性质,决定着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方式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正因为管理活动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使以围绕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中包含了管理技术创新这一内容;使以主要围绕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变革进行的制度创新理论中涉及了组织管理制度创新这一层次。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管理的二重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具有辩证统一的性质。因而,管理创新的两大方面——管理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系统研究的。由此而使管理创新行为必然兼具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大行为的特点,但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更具复杂性。
其次,管理的动态性、创造性决定了管理创新行为具有持续性。作为管理环境的现代企业,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而作为管理主体和客体的人又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外环境具有资产不确定性因素和不完全信息,从而为企业管理的动态性活动提供了客观现实的依据。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管理者不能把明天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今天的延续。”既然管理活动的逻辑和轨迹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么欲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根植于动态性之中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创新成为了管理的职能形态,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企业管理不是一种官僚性的行政工作,它必须是创新性的,而不是适应性的工作。”[6]可见,管理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需不断维持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卓越的管理必须实现维持与创新的最优组合。”由此可见,对管理的各项活动和内容进行创新的行为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是一个沿着一定的创新目标方向持续向前的,并不断超越的动态过程,而决非一个如技术创新一样具有一定明确终点的事情(R&D成功),也不像制度创新具有时代性、阶段性,一种新制度比较成熟有效以后,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管理创新行为具有持续性。
再次,管理的间接性、滞后性决定了管理创新行为更具风险性。这里间接性、滞后性指管理效果具有间接性、滞后性。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是“通过他人来做好工作的职能”,而人是有独立意志性的主体性存在的。因而,实施管理就是实现对人的意志行为进行规范、协调、诱导,让其行为符合某一预定目的和目标。即表现为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使作为管理客体的“他人”产生一般劳动成果。而这一般劳动成果又是加入了“他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消耗,管理劳动只能是凝结于其中,表现出间接性与模糊性。不只如此,管理的这种协调、引导他人的意志行为的本质,使其管理工作往往能形成一种气氛或价值观,长期影响或支配人们的行为,时效性更长,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表现为其管理工作可能在目前有益,但却以牺牲了今后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比如一项战略决策);也可能目前益处并不明显,但长期看却可能极有裨益(比如组织结构变动)。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管理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为今天的企业的未来作好准备”[7],“企业当前效益的好或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前几年管理所造成的结果。”[8]。此外,由于管理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管理活动的内部、外部环境都有某种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管理创新的难度,一样地可以使管理创新的风险性增加。总的来说,管理间接性、滞后性、长远性以及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其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对其进行创新,风险性自然更大。而且,由于企业管理创新不可能像技术创新一样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条件重复进行,也不可能像制度创新一样,由于其一般创新主体是政府,可以进行“先试点、后推广”,它只能在一个要创新的企业现实环境内,且不可全重复,这无疑增加了管理创新的风险性。
三、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既是一种新颖、独特、先进的思想、观念、理论、概念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发明、创造、研制新产品的物质活动。对一个民族而言,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对一个国家而言,创新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离开了创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因循守旧,僵化保守,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商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对现代管理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它已成为使现代管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进行管理创新自有其强烈的必要性。
首先,管理创新是科学管理的根本。管理活动是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人是复杂多变的。管理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但管理现象却是多变的。这就要求管理创新活动要适应不同的情况。在管理的众多职能和管理过程中渗透着创新,创新是成功管理的灵魂。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管理就不成为科学体系,管理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管理学的生命,是管理的基本属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人们重管理的维持职能,而忽视了其创新职能。甚至有人误把“权变”管理等同于“创新”管理,把管理的艺术性用于权术的艺术性和灵活性。造成某些干部只求权势和地位升就,而忽视了管理者基本的职责,形成某些管理干部谋政而不勤政。这种倾向的发生不仅影响到管理干部的政绩,而更重要的是其对事业发展的不利影响,管理科学应特别强调管理中业绩考评,而业绩考评的主要指标应是衡量和评价创新。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应创造一种管理干部人人讲创新,求创新,抓住“创新”灵感,把握时机,付诸于实践,真正提高创新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管理创新成为每个称职管理者的重要衡量标准。
其次,管理创新是组织资源整合、社会系统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任何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分为两大类:程序性问题与非程序性问题。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妥善解决都要依靠管理创新,都依靠管理主体发挥创造性并付诸实践。表面上看,对于程序性问题,管理主体要按既定的程序或规范来投入并配置利用资源,便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如果我们从程序的产生和变迁的全过程来观察分析,便可知道,任何现在的程序都是以往无数创新成果的累积,任何现在的程序又都是未来创新的起点。至于非程序性问题,对管理主体而言,没有既成的程序可参照,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性,去发现并实施配置资源的全新方案和途径,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其妥善解决只能依靠管理创新。第二,从社会系统运行来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任何社会系统(社会组织)都是由若干子系统(或要素)构成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社会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它必然会对该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系统内部的要素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部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而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的变化而进行的局部或全局的调整,正在被视为管理创新。第三,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管理者已经不可能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于有效地整合稀缺的资源,而更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想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联合国环境保护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必须依靠管理创新才能作出。
四、管理创新的方法途径
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的时候,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思维,并由此形成决策和采取行动,这种现象又称为思维的心智模式,它是阻碍我们产生管理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于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等。心智模式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它与每个人的经历、生长环境、教育情况等密切相关,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就会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并用习惯的做法去解决问题,所以,要进行管理创新,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诸如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改进现有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多种途径,进行管理创新。第一,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可以尽量避免和克服这些不足,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发现症结所在,并有利于我们超脱狭隘的和短期的利益,还有利于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所在。所以,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系统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以看清事物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矛盾,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按经验办事。系统思维已成为管理创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第二、打破常规,训练开放式、发散式的思维方式。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受原有的心智模式的影响。很难打开思路,缺乏想象力,所以我们要注意提醒自己,敢于大胆想象,打破常规,这样才可能产生创新。第三、学会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思维逻辑与一般人的相反,善于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逆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喜欢思考问题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第四、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管理创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是指通过把各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运用并加以综合,从而得到新的意向,实现管理创新。目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和互相渗透的趋势已愈来愈强,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的管理创新也越来越多,因为根据系统思维的观点,各个学科的知识之间本来就有相通之处,多学科的交叉和运用,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成果。第五、通过对原有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和突破,实现管理创新。改进原有的管理方法是指在现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提高与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产生管理创新,这也是现实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创新途径。它可以是在自己特有的管理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别人的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提高或通过否定他们而建立新的管理模式。[8]
标签:管理创新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创新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