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规划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文献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献信息资源如同土地和资本一样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国家信息化规划》不仅把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制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任务,而且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作为基础。建设科学、合理、全面而安全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然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学者说:“七八十年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当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仍然存在着种种障碍。这说明文献资源共享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文献资源共享中人文因素的影响或许更为重要。(注:邹家华:《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求是》,1997(14):2—6。)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于信息网络建设这一点,再次说明上述提法的正确性。
1 关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工作贯穿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始终。标准化工作体现在馆藏发展标准的确立、联合目录编制的规范化、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资源共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系统的开放性必然又要求系统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没有标准化,共享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在资源共建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加强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始于1979年, 到目前为止共制定出165项国家标准。(注:沈玉兰,张凤楼:《信息化进程中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内容及对策初谈》,《情报学报》, 1994(4):311—320。)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需要的标准,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五大类型:第一,字符集、各种代码、文字转写等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加工标准;第二,文献著录规则标准、机读记录格式标准、公共交换格式(CCF)等资源共享标准;第三,标引和分类标准、 标准通用标识语言(SGML)标准等信息检索标准;第四,计算机网络标准、数据处理用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接口语言、网络接口语言和信息转换规程等数据库管理系统标准以及公共命令语言等信息传递标准;第五,信息产品质量管理标准。近年来,这些标准的推广与应用,使传统的文献信息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仅提高了文献信息工作的水平,而且为信息资源的管理、交换和共享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然而应当看到,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管理方面的标准范围将不断扩大,内容将不断深化,数量将不断增多,制定速度要加快、及时。因此为了加强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标准化,应当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文献信息载体不断走向多样化,加上在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时,需要解决大量问题。如数据格式转换、通讯工程、检索语言、多媒体技术、人机友好界面等,所有这些问题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继续做好信息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提高水平和深化发展并要提高质量。制订和修订工作中继续坚持采用国际标准,在做好基础标准化研制的同时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标准问题的研究。
第二,必须广泛开展文献信息工作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工作。文献信息标准是比较复杂的系统知识和工作规范。目前,很多文献工作者都十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应当引起极大的重视。可以说,标准化教育是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前提教育。
总之,标准化是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顺利畅通和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技术向导。因此,无论是现在和将来,及时配套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优质标准并及时推广应用,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也是加快《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前提措施。
2 关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中心馆战略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无论是领域学科性的还是地区覆盖性的,都是由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共同协作进行。但是任何一个领域和地区,不论其财力如何,在认可已经形成的差别的同时,对每一个大中小型图书馆也不能都平均使用力量,而应有主有从,首先办好大中型图书馆。大中型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的骨干,所承担的任务要比小型图书馆广泛、复杂、重要得多,是小型馆所不能替代的。它是藏书中心、目录中心、服务中心、协作中心、辅导中心、研究中心、人才中心、新技术应用中心、文献资源开发中心、信息传递中心。因为大中型图书馆地位特殊,所以它应当有很好的设施条件和先进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有很强的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当实施中心馆战略,以它为中心,带动事业的发展,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在医学领域应以医科院图书馆为中心,在各地区如吉林省应以白求恩医科大学为中心等。在国家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应集中资金,办好大中型图书馆,让它们成为网上各层次的服务中心节点。
3 关于共建与共享中的个体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3.1
个体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际上是文献信息的微观系统建设。因此,必须把它放在宏观上去研究。无论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还是数量上的配置,都要考虑本馆在宏观网络中的定位问题,应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分担计划和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
3.2 收藏是服务的基础。本馆收藏的资料是读者的首选目标。 收藏必须紧密地围绕为满足本馆读者主要需求服务的宗旨来进行。在高校除少数大型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外,应注意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收藏。研究性专业图书馆在突出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文献应在联合采购资源共享中解决。
3.3 信息电子化、数字化势所必然。 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使用远未普及的现实,只重网络环境而轻现阶段文献信息服务是不现实的。美国一大批高校图书馆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花在网络上的费用一般控制在业务预算的4%左右。
3.4 注意协调电子型和印刷型文献收藏。 用户利用文献的习惯和设备的局限,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计算机非常普及的国家里,大多数学者仍习惯于用印刷刊物。即使通过电子形式获得的资料,大多数人(75%)还是看激光打印出来的纸型稿。1996年11月15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J·Billington 在南京大学的报告会上回答提问时谈到:电子形式方便快捷,要了解最新动态是电子型文献好;但真正做学问,搞研究还是用印刷型文献好;倘若两者只能择一收藏,则宁可收藏印刷型文献。(注:袁培固,马全川:《论馆藏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6):23—28。)
3.5 在选择电子文献馆藏时,应进行较严格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比如,一般来说,应订购价格比印刷期刊低的电子期刊。如果基本收录范围、时效性、检索功能、存档、更新、共享等方面都比印刷期刊有明显的优越性,又可考虑订购价格较高的电子期刊。但在订购时,还应特别注意“权限”和数据“控制”的问题。
3.6 据我国经济水平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包括2010年,我国网络环境上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把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索引等数据库作为核心内容,在各种文献信息的组织与数据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标准化。
我国《国家信息化规划》把奋斗目标定为两个阶段: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到2010年,将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目标,按着这个目标加快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到2010年使我国具有相当规模的、合理、科学、先进而安全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体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