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旺旺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8
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研究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在此过程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比较内容为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可减轻患者疼痛状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手术时间,可以被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疼痛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手术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具体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腰椎间盘手术后,原手术节段和部位再突出或手术节段对侧突出,也有学者将手术后腰椎其它节段尤其是相邻节段发生的椎间盘突出归入复发性突出[1,2]。一般术后无痛间歇期在6个月以上。其发生率为4%~18%。其临床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偶尔伴有间歇性跛行现象[3]。本文针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结并归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被诊断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者;②本人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对围手术期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②伴有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者;③有精神类疾病依从性较差或中途退出者;④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者。应用计算机表法将7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研究组:男16例,女22例;年龄34~67岁,平均(46.80±1.62)岁;对照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32~68岁,平均(46.78±1.61)岁。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P值均大于0.05,数据从统计结果,不具有意义,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前用注射器针头穿刺到病变脊突,C型臂透视定位,证明无误后,腰部正中纵行切口,显露脊突及脊上韧带,沿脊突向椎间盘侧方突出侧切开胸腰筋膜,自关节突内侧到棘突基底部开一骨窗,扩大骨窗显露硬膜后,显露出突出的椎间盘,用髓核钳清除髓核组织,钳除硬膜囊及狭窄的椎管,缝合切口并包扎。
研究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周,C型臂正位透视下标定经椎间隙中央的水平线,常规消毒铺巾,将穿刺针靶向插入突出的椎间盘内,通过穿刺针注射造影剂,观察髓核染色情况,确定手术靶点后,置入导丝,拔除穿刺针,置入内窥镜,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和蓝染的退变纤维环,缝合切口并包扎。
在此过程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比较内容为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状况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总分0~10分,VAS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将7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和VAS评分均为计量数据,采用(?x±s)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t检验,结果显示,P<0.05,便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由于残留的髓核以及退变的纤维环、软骨板从原手术纤维环裂口处脱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引起强烈的炎性反应并致敏神经根,从而引起剧烈的疼痛[]。分析临床原因,可能为退变、创伤及医源性损伤等造成三关节复合体受累,进而影响到脊柱的稳定性。初次手术全椎板、半椎板切除均不同程度影响稳定性,加上脊柱退变因素,患者极易合并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定,腰椎滑脱。
此项试验中,手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上述材料,表明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与等[]人的研究内容相符,值得广泛应用,提升患者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可减轻患者疼痛状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手术时间,可以被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新江,刘云龙,阚瑞,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4):3759-3761.
[2] 郭卫春,周升,熊敏.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7,23(12):926-929.
[3] 胡小刚,HUXiao-gang.经皮椎间孔镜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7,16(6):564-567.
[4] 蔡鑫,崔志明,李玉前,等.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7,43(4):285-287.
[5] 乔志刚,刘崇奇,李聪鹏,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3335-3336.
[6] 张胜,彭志华,陈立业.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探讨[J].健康前沿,2017,26(7):16658-16659.
论文作者:陈芳田,姚波,蔡有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4
标签:患者论文; 复发性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时间论文; 手术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