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_图书馆论文

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_图书馆论文

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理性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1)02-0033-03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搞好馆藏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1 正确处理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关系

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既不能排斥虚拟馆藏,也不能过分依赖虚拟馆藏。

现实馆藏是本馆馆藏,包括本馆馆藏中未数字化的以纸为介质的文献信息、单机版电子文献及馆藏中已数字化的文献信息等。虚拟馆藏则是本馆以外的馆藏。已经数字化并在网上运行的馆藏信息资源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同时又是他馆的虚拟馆藏。某个图书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支配等权利,而对虚拟馆藏则只有利用(共享)权。

网络环境下的虚拟馆藏是电子信息资源,它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及动态的随机性。与印刷型文献相比,网络信息既具有产生速度快、数量大的优势,又具有信息发生源固定性差、缺乏监督评审机制的不足。在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建设将是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虚拟馆藏将是馆藏建设的奋斗目标。据统计,每天到国家图书馆借阅书刊的读者约6千人次,而每天到“网上北图”读书的却有3万人次。这一统计数据说明,必须充分重视虚拟馆藏的建设。

在建设虚拟馆藏时,要深入研究网络信息的分布规律,科学地鉴别、筛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对网络信息的评价,应兼顾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就信息的内容而言,可从学术水平、准确度、时效性及报道内容的深广度等方面作出判断。就信息的形式而言,可将传输速度、网页界面的友好程度及操作难易程度作为衡量标准。选择网站时可采用以下标准:网站是否为权威性的信息部门所设立;网络信息评价专门机构的意见;网站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易用性;网站被“链接”的个数及被访问的次数等。

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构成了馆藏信息资源的总和,两者将长期并存。在现阶段,现实馆藏应继续作为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更应如此。虚拟馆藏建设代表着馆藏建设的方向,必须周密规划,大型研究型图书馆应充分重视此项工作。

2 正确处理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关系

印刷型文献迄今还是馆藏的主体,其主体地位在目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还不会动摇。电子文献代表着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必须妥善处理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关系,适度收藏这两种文献。

古往今来的文献浩如烟海,已经被转化为数字化形式的文献并不多。有资料表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2000万件文献中,数字化文献大约只有3万件。已有的印刷型文献及今后继续大批量生产的这类文献,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转化为数字化文献。

新出现的信息资料,往往同时发行印刷版与电子版而并不采取单一的数字化形式。据美国图书馆协会提供的资料,在常见的10万种期刊中,可用的电子期刊仅3000种。虽然电子期刊近期发展迅速,但印刷型期刊在数量上依然占主导地位。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约3500种,但印刷版照常发行。

目前,电子文献的权威性还不能与印刷型文献同日而语。单纯的电子版大多缺少像印刷型出版物那样严格的评审与质量管理,因而在学术评价中还不能与印刷型出版物相提并论。

电子文献的价格并不低廉。从目前出版发行的具有特殊附加值的图书特别是大部头的丛书看,电子版的价格确实低于印刷版,但若考虑到阅读这类文献必须配置的设备等因素,这类文献的价格就并不显得低廉。电子期刊的价格也是如此。

电子文献的利用更多地受使用人们的习惯与设备的影响。有关调查表明,在美、英、澳大利亚等计算机非常普及的国家里,大多数学者仍习惯于使用印刷型期刊。在《美国生物化学学报》的图书馆订户中,订购电子版的仅350家,而订购印刷版的却超过4400家。由于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还不高,个人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的能力还不强,故在入藏电子文献时应结合国情、馆情,采取审慎的态度。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体,兼顾电子文献。两者的兼收并蓄、相互补充,是目前馆藏建设的明智选择。

3 正确处理一般馆藏与特色馆藏的关系

建设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如果没有特色馆藏,将难以强有力地吸引本馆读者利用现实馆藏,更难以吸引异地读者利用其虚拟馆藏。就特色馆藏建设而言,它应是一项有明确目标、远期发展规划、近期实施措施及常抓不懈的工作。就一般情况而言,特色馆藏并非某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总和,而只是其馆藏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在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传统藏书模式,下大气力建设特色馆藏的同时,不能忽视一般馆藏的建设。笔者认为,在特色馆藏建设中,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保证品种,减少复份;在一般馆藏建设中,应坚持稳定性、实用性,精选文献,配置适当复份。

我国的特色馆藏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上海图书馆设立了家谱文献专藏,收藏家谱原件1.1万多种、8.3万余册,为世界上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同时,该馆收藏的自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来的老唱片约15万多张、各类视听资料3万多盒(盘),已成为馆藏特色文献之一。又如,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专藏、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的“徽学”专藏、“北京大学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库”、“湖南名人文库”等的建设,都为特色馆藏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再如,北京东城区图书馆服装资料馆、崇文区图书馆包装资料馆、湖北黄石的服装图书馆、蕲春的李时珍中医药图书馆、汉川的淡水养殖图书馆及江苏宜兴的紫砂图书馆等,都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毛泽东图书馆、“中国孔子”互联网站、鲁迅图书馆、金庸图书馆等,都很受读者欢迎。

特色馆藏建设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多年来,笔者所在的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把儿童文学、教育科学、工具书方面的文献作为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心,逐步形成了特色馆藏,吸引了广大读者。

4 正确处理图书资料与报刊资料的关系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后,人类知识总量每隔3年就翻一番。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不到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面世,平均每35秒就有一篇科学论文发表。因此,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要慎重考虑图书与报刊的关系,合理配置这两种类型的文献。

图书所提供的多为成熟的与系统的知识,较之报刊,它在阐述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由于文化本身的演化、历史的积淀及文献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收藏都以图书资料为主体,目前也基本如此。由于图书资料对读者系统学习基础理论,掌握学科知识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馆藏建设中采取重点保证的做法是正确的。就高校图书馆而言,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主要依赖于图书资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文献信息的新颖性与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入藏图书资料为重心的收藏方针必须作适当调整,收藏重心应逐步向报刊信息方面转移。近年来,编印丛书、论文集之风很盛,不少丛书中的子书都有单行著作传世,大部分论文集中的文章也都在有关期刊上发表过。因此,图书馆对此类文献,除个别情况外,绝大部分应不予收藏。

报刊资料传播知识及时而新颖,在读者扩大知识面、进行专门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因提供新观点、新材料、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及新的研究成果,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就高校图书馆而言,满足读者的科研需求主要依赖报刊资料。电子期刊的出现,使原本拮据的报刊购置经费与所需订购的大量刊物之间的矛盾更突出,应妥善安排,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报纸以政治性、新闻性为特色,重要文献各报都登载,可适当减少报纸的订数与复份。外文期刊价格很高,同一系统特别是同一地区的图书馆应通过协作协调、分工合作,尽量避免重复订购。国内出版的期刊拥有众多的读者,价格一般也不高,可根据本馆性质、读者对象、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尽可能多地收藏。至于是采集电子版还是印刷版,可作如下考虑:学科知识专深、理论性强、读者少、使用频率低的学术性期刊,可订购电子版;知识性、普及性、娱乐性的期刊,可只订购印刷版;一般的专业期刊因拥有较多的读者,使用频率高,可同时订购电子版与印刷版。这样的报刊收藏,一般来说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采集图书文献主要根据读者的教学需要,采集报刊文献主要依据读者的科研需要;在采集工作中,认真甄别、精心选择书刊文献;适当调整书刊收藏比例,适度向期刊资料倾斜;采集外文期刊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集中文期刊以使用频率作为衡量标准,力求全面系统;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兼收并蓄、合理配置。所有这些,都是目前馆藏建设中处理图书资料与报刊资料关系时必须把握的原则。

(收稿日期:2000-10-13)

标签:;  ;  ;  

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