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中职工学习策略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培训论文,职工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6;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07-0034-04
员工培训是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近几年,该项研究由集中于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转向越来越关注受培训者的个体特征,考察这些个体特征如何影响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有必要加强职业培训中职工学习策略的研究。首先,随着工作的智力化,人们日益关注对工作活动中心理加工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其中就包含着更加重视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Ford & Krainger,1995)[1]。学习的认知过程包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编码和组织;其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劳动大军日益老化,培训在提高职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知识经济”日见端倪,“学习型组织”掀起新的组织革新浪潮,其核心便是增强员工作为学习者的能力。因此,要促进职工的学习更见成效,必须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探讨。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何谓“学习策略”?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其中较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学生用来获取、保持和处理各种不同种类知识和行为的操作与程序(Rigney,1978)。(2)能够促进学习者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和运用的一套程序或步骤(Danserean,1985)。(3)学习者在学习中所涉及的、意在影响学习者信息编码过程的行为和思想(Weinstein & Mayer)。(4)为了促进学习信息的获取、保持和提取,学习者在编码时运用的外显或内隐的信息加工活动(Pressley,Woloshyn,Martin,Wood & Willoughby,1990)。(5)用以调节个人行为和认知加工的一般方法(张庆林,1995)。
尽管有关学习策略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把学习者看成学习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教学接受者,“策略”反映出学习者所做的有目的的、积极的努力。
“任何学习策略的目标都在于影响学习者的动机或情绪状态,影响学习者如何选择、获得、构造、综合新知识的方式”[2]。此外,学习策略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学习策略或是经由意识选择和控制的,或是不需意识努力而加以运用的。(2)就策略的适用性来讲,有些策略是特定化的,应用范围较窄,而有的应用价值则极为广泛。例如,有些策略旨在促进特殊科学理论的学习,而有些策略则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学习。(3)学习策略有两个基本类型:主策略和自我调控策略。主策略通常被称为认知策略,它直接作用于学习材料,影响学习者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而自我调控策略的作用是间接的,影响到学习者的动机维持、努力控制、焦虑消除等。
二、职工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都旨在通过教学增进学生或受培训人员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个体特征和采用的教学和培训方式却极为不同: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写作技能并依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而职业培训更强调程序性知识的获取;职工一般年龄偏大,学习时间较少,学习动机复杂且学习焦虑多样。此外,职业培训的时间一般较短。鉴于职业培训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学习内容和个体特征,基于学习策略“主策略”与“自我调控策略”的基本划分,我们拟将“主策略”进一步分为“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behavioral strategy)。后者包括了受培训人员与学习材料和设备(这在职业培训中经常使用)相互作用中所发生的实践活动。
(一)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策略)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记忆中。它不涉及对学习材料的思考、改变以及与其他材料建立联系,所作的心理重复与信息提供时采用的方式相同。
2.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的作用主要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它不解决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组织策略的目的正在于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它寻求学习材料背后的深层意义,并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心理联系,试图在旧有的其他信息的背景上改变新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促进理解。
(二)行为策略
职业培训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前者重视程序性知识的获取,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学习和实践操作。因此,职工学习策略必须包括职工在人际互动和人—机作用中使用的策略,我们称之为“行为策略”。它包括:
1.人际间寻求帮助。寻求他人帮助,指通过获得他人的帮助增强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积极行为,而不仅是通过常规教学获取信息。例如与同伴讨论,向教师请教等。
2.从书面材料上寻求帮助。从书面文件、帮助手册、计算机程序和其他方面获取信息,这是类似于人际帮助的非社交性途径,是学习者自我产生的努力而非常规的学习活动。
3.实际应用。通过实践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指努力通过一项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非依靠与他人讨论或查阅书籍。
(三)自我调控策略
它指向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监视和指导认知过程,具体包括:
1.情感控制。指消除焦虑和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力分散。例如努力控制自己不去为一件事情可能的失败而担心。
2.动机控制。尽管任务缺乏趣味,仍能维持动机和注意。例如当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大脑走神,就特别努力保持注意力集中。
3.全面控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序,并且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这是学习者对自己进步程度的监控和朝目标前进的一种过程管理,该项策略越来越被认为是获得成功的一个核心素质。例如学习者经常以自我提问的方式检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就属于这种策略。
三、职工学习策略的培训
近些年来,“学习策略的探讨开始从理论思辩走向实证研究,研究者热衷于开发合适的策略培训方案并且通过实验来验证此类训练对于个体学习成功的影响。”[3]自从二战中第一个策略培训方案“SQ3R技术”问世以来,在教育领域内已有大量的策略培训方案及有效性研究,这些基于书面材料的策略培训方案其效果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然而,对于商业及公共组织背景中员工策略培训效果的研究却极为有限,有价值的策略培训方案更少。本部分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九个策略的培训作一探讨。
(一)认知策略培训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两种最有效的形式是摘要和记笔记。Ross & Divesta(1976)的研究表明,经过“阅读概要”训练的学生,其课文回忆成绩要明显优于未经训练的学生的成绩。Dansereau(1976)的“解述/想象(paraphase/imagery)”策略也要求学生首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学习材料,然后在心理形成材料基本概念的图像。这两种方法都被证明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记笔记则要求学习者以简要的形式选择尤为重要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此外,“材料重复”和“抄写”也是极为有效的复述方式,尤其对于长时间的记忆更佳。
2.组织策略。教育心理学家通常把Dansereau的“认知网络”视为最有效的组织策略。它要求学生将所学材料编成图式,以节点代表文章要点,并建立各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验表明,经过6个小时网络训练的学生阅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效果尤为显著。另一种组织方式是通过分类建立全文结构,描绘出主要思想间的关系。Coverly & Orlando(1991)在对大学学生的调查中得出结论,以网络方式或其他心理结构组织学习材料对促进学习非常有效,尤其是当学习材料难度比较大或篇幅比较长的时候,策略训练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效果更好。
3.精加工策略。一系列实验证明,对学生进行精加工技术(生成策略)的专门训练,能取得良好的效果。Weinstein(1982)曾使用一个《精加工策略训练教程》来训练九年级学生,传授的主要策略是:(1)运用语句的精加工策略;(2)运用表象的精加工策略;(3)运用类比的方法;(4)挖掘言外之意;(5)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实验开始时结合课文讲解如何进行精加工,后来逐步让学生自己练习。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学习内容结束后的即刻测验,还是在一个月后的延时测验中,接受训练学生的课文自由回忆成绩都明显优于对比组。
(二)行为策略培训
行为策略注重实践活动和与他人或书本相互作用。Frese,Albrecht,Altmann te al(1981)曾比较了三种不同的培训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为解决一项有关计算机系统的问题而进行积极实验。结果表明,实践学习方式比被动的、只进行认知加工的学习方式效果要好得多[4]。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策略培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使个体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采取实践行动的必要性,然后要教给学生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进行选择。这种策略训练对于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三)自我调控策略培训
元认知训练对于提高学习者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传授元认知策略不仅能弥补某种智能上的缺陷,并且对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也极有意义(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有计划的、系统的处理问题,需要发展其对特定领域的兴趣和专门知识经验,这些都与元认知密切相关)。
1.情感控制和动机控制。自我调控策略在工业组织背景上已有些研究,典型的培训方案涉及树立目标、制订计划、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从总体上看,这些培训有助于提高工作成绩。其中一项比较详细的研究是以美国空军为对象进行的情感和动机控制训练(Kanfer & Ackerman,1996),结果发现,情感控制确实能提高受训者成绩,但受学习者本身能力的影响,学习能力越低的效果越明显;动机控制则与学习任务因素有关,任务越难,动机强烈程度越低。另一项重要的研究是Dansereau的培训方案,它包括制订计划和时间安排培训、保持注意力培训,后者又包括系统脱敏、理性行为疗法、积极的自我说话,受训者要求用这些方法保持一种适宜于学习的心情。后来,这些培训活动扩展为:自我放松(要求参加者利用各种放松手段保持一种适宜的情感状态)、自我说话(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讲话保持适宜的状态)、自我放松与自我说话的融合。
2.全面控制。全面控制是学习者的自我进步管理,它并非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与一个或多个主策略同时发生。全面控制的对象正是运用认知或行为策略而取得学习成绩。Weinstein等人发现,课文学习的全面控制策略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最常用的训练方法是教学习学会自我提问,由此评价自己学习进步的程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必要时做出修正。
四、工业/组织心理学中学习策略研究的展望
学习策略的本质、类型、与其他个体学习特征的关系(如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培训方案及其有效性在教育背景中已获得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在商业及公共组织背景中却很少涉及。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学习型组织”的兴起,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则面临着如何运用到商业及公共组织中去的问题。
(一)学习策略运用的情景差异性
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学习活动,例如复述策略适于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一些不连续的材料,而更高级的组织、精加工策略用于原理、概念的学习更为有效,但在已往研究中很少有这种比较。为了开发适合于各种类型学习的策略,关键是对学习情境进行分类。Downs(1992)[5]曾对学习情境作出"MUD"分类,指记忆的事实(memory)、理解的概念(understanding)、从事的实践活动(doing);Lewins(1986)进行"URA"分类,包括理解、记忆和运用。另外,还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社交与人际交往技能。
(二)不同学习策略的联合运用
尽管精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然而,精加工的运用并不一定排除复述策略,学习者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策略,并且效果要优于单一策略的运用。
(三)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学习者期望获得帮助或补救行动的程度
例如,在一项有关“获取他人帮助”策略效果的研究中,发现该策略的运用与学习成功有时呈负相关。人们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学习能力强的个人体并不需要获得他人帮助,因此也就不积极运用该策略,而学习能力弱的个体则需要外界帮助。这种模式(学习策略的运用程度至少部分取决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情感和动机控制。这些自我调控策略只有在个体具有较高的学习焦虑或较低的学习兴趣时才起作用。
(四)与学习策略共同影响学习成功的其他个体特征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者的动机和能力。以往的研究发现,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的运用的相关程度很大,心理能力则可能与更复杂策略的运用相关。鉴于学习策略与学习成功显著的因果关系,以后的研究就有必要进一步关注排除动机和能力因素之后,学习策略本身对于学习成功的影响。
(五)职业培训中帮助学习者更好运用关键性策略的方式。
1.不同的策略运用方式之间的比较。首先,同一个策略的不同训练方式的效果的差异。如对于精加工策略来讲,基于图像与采用词语哪种方式更有效;其次,单一策略和策略组合的训练效果差异;第三,不同的策略教学顺序的比较。关于策略训练顺序,有的研究者主张主策略应在自我调控策略之前,情感控制应在动机控制之前,这种对策略教学顺序的研究仍需在职业背景中进一步关注。
2.考察上体“能力——处置”(aptitude-treatment)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对于不同能力的学习者来讲,一个特定培训方式的效果差异的程度。以往研究倾向认为,学习策略训练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比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为有效。这种个体能力与学习策略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也应在职业培训中加以关注。
3.学习策略迁移的研究。策略学习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最初的训练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呢?目前,人们对此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人们至少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变化对部分学习策略做出修改。通过发展一个心理模式识别任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较高水平的概括化,这对于任何类型学习迁移的发生至关重要(Ford & Kraiger,1995)[6]。因此,我们必须把此类心理模型和识别方式的开发与运用作为该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收稿日期:20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