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胶囊化提高牛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利用微胶囊化提高牛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郑海英[1]2000年在《利用微胶囊化提高牛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外来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而产生的特异性球蛋白,在被动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免疫球蛋白在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稳定性的降低,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本课题便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牛乳免疫球蛋白(IgG)对热、酸、碱和在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及利用徽胶囊技术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1.研究了牛乳IgG对热的稳定性及热变性动力学,得出牛乳IgG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的变性动力学方程,其反应级数为1.5,求出其变性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研究利用保护剂来提高牛乳IgG的热稳定性,选出了保护效果最好的保护剂及其最佳浓度。 2.研究了牛乳IgG在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结果是在人工胃液中随着pH值的降低及消化时间的延长,完整IgG的存留率逐渐减少,在人工肠液中随着胰蛋白醇量的增加和消化时间的增长,完整IgG的存留率也逐渐减少,相对而言,胃酸造成的变性要效胰蛋白酶的水解对IgG活性的影响更大。 3.选择复凝聚法和乳化缩聚法对牛乳IgG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对IgG包埋率的比较,确定乳化缩聚法是制备牛乳IgG微胶囊的较优方法。 4.采用三因素二次旋转正交回归组合实验设计,研究了乳化缩聚法制备牛乳IgG微胶囊的工艺条件中明胶、IgG、乳化剂用全对包埋率的影响。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确定的最优制备工艺为:明胶用量为43%、IgG用量为3.4%、乳化剂用量为1.25%,按此工艺条件制备的微胶囊的IgG包埋率可达75%。微胶囊产品颗粒大小与颜色均匀一致,包埋率、水分含量、溶解度等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学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和食品卫生质量标准,达到了提高牛乳IgG对热、酸、碱及在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的目的,本产品贮存三个月后,包埋率及微生物学指标均没有大的变化,水分含量也比较恒定,证明本产品的贮存稳定性良好。将微胶囊化的牛乳IgG添加到原料乳中制备酸奶,结果表明利用乳化缩聚法制备的微胶囊可以明显提高牛乳IgG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抗热、抗酸能力,并可以保证牛乳IgG通过胃肠道时保持较高的活性.

李建磊[2]2008年在《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及其保护剂研究》文中认为免疫球蛋白是牛初乳中最引人注目的免疫因子,主要应用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本试验对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提纯、冷冻干燥、免疫球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加入保护剂对其稳定性改善效果进行了研究。以牛初乳(48h内)为原料,IgG为目标蛋白,对建立一套提纯免疫球蛋白的工艺进行研究。牛初乳在3500r/min下离心20min后脱脂,62℃杀菌30min,调脱脂初乳pH为4.6在4000r/min下离心15min去酪蛋白,乳清液经阴离子交换树脂过柱纯化。洗脱液通过核酸蛋白测定仪在280nm下测吸光度值,收集洗脱峰时的洗脱液经SDS-PAGE电泳法鉴定各洗脱峰的蛋白质组成,收集第三个洗脱峰的洗脱液冷冻干燥,经正交试验筛选真空冷冻干燥参数为:预冻温度-20℃,预冻时间2h,装料厚度8cm,保护剂为4%甘氨酸+4%蔗糖,冻干后得到免疫球蛋白IgG的免疫活性为94%。收集的峰液冷冻干燥后得其IgG的提取率为14.6mg/ml,纯度达70.3%。溶液酸度与受热程度对免疫球蛋白活性影响都很大,本试验研究了IgG在pH值为0.5,1.0,2.0,3.0,4.0,5.0时的稳定性以及在60℃,62℃,65℃,70℃,75℃,85℃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pH值的降低免疫球蛋白的稳定性急剧下降,免疫球蛋白尤其对过酸极不稳定。免疫球蛋白对热敏感,在低温时较稳定,85℃时水浴五分钟免疫球蛋白就会完全失活。通过人工消化试验得出影响免疫球蛋白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稳定性的因素大小为:pH值对免疫球蛋白活性的影响最大,消化时间影响次之,蛋白酶与IgG浓度影响最小。溶液中加入保护剂对免疫球蛋白的活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试验研究了在三种保护剂浓度分别为5%,10%,15%,pH值为2.0,3.0,4.0时免疫球蛋白活性保留率。结果表明:随着保护剂浓度的升高,保护效果越明显,IgG保存率就越高,三种保护剂的保护效果,甘氨酸)蔗糖)山梨醇。由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得出,三种保护剂复配使用时,同样浓度的保护剂添加量对免疫球蛋白的保护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保护剂,考虑到它们之间有协同增效作用,根据成人最佳摄入量与复合保护剂的保护效果设计试验,在pH=2免疫球蛋白提取物浓度为2%时,IgG免疫活性复合保护剂的理想配方为:甘氨酸添加量为4%,山梨醇添加量为3.5%,蔗糖添加量为3.5%。

刘金, 王丽威, 岳喜庆[3]2015年在《牛初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牛初乳富含很多营养成分,其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抵抗外界病毒侵害,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但在加工过程中,其活性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文中综述了温度、p H值、蛋白酶、超高压等因素对牛初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对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如食品添加剂保护法及微胶囊法的研究现状做出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牛初乳免疫球蛋白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伟[4]2005年在《牛初乳免疫球蛋白(IgG)稳定性的研究及改善》文中研究表明牛初乳是奶牛产犊后前三天的乳汁,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免疫球蛋白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因子。本文研究了牛初乳中IgG的稳定性,包括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并提出了有效改善稳定性的方法,以期为开发牛初乳功能性食品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牛初乳IgG在<65℃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65℃加热30min时IgG活性残存率约67%,当温度继续升高时,IgG变性比较迅速,70℃15min时IgG活性残存率约为43%,75℃5min后活性残存率低于20%,85℃2.5min后IgG基本失活。牛初乳IgG热变性反应级数是1.1,在65℃、70℃、75℃、80℃、85℃、90℃的D值分别为188.68min、34.36min、6.18min、3.07min、1.80min、0.95min,在65~90℃范围内的Z值为11.20℃,表观活化能Ea=216.41kJ/mol。 (2) 牛初乳IgG在pH<3.0和pH>11.0时稳定性较差,而在pH4.0~11.0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 牛初乳IgG在人工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主要是受胃酸和胰蛋白酶的影响,其中胃酸的影响更大。在人工胃液中,影响IgG稳定性的因素有溶液pH值、牛初乳添加量、酶含量和消化时间,其中pH值的影响最大,牛初乳添加量的影响次之。在人工肠液中,影响IgG稳定性的因素有胰蛋白酶、牛初乳添加量和消化时间,其中胰蛋白酶是影响IgG活力的主要因子,消化时间的影响次之,牛初乳添加量的影响最小。 (4) 蔗糖、乳糖、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山梨醇、甘露醇、甘氨酸等对IgG在热处理、酸及碱性环境下的活性有较好保护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保护效果也增大。且复合保护剂对牛初乳IgG的保护效果更好。 (5) 牛初乳可应用于酸性饮料开发。1‰牛初乳粉添加至酸性饮料中,在冰箱冷藏的第14天,IgG活性残存率为55.6%。 (6) 牛初乳可应用于酸奶开发。牛初乳酸奶在43℃发酵过程中IgG活性损失了大约17%,而在冷藏的14天内,IgG活性损失了约28%,也就是说,牛初乳酸奶从发酵开始直至酸奶的保质期结束,IgG活性残存率为58.8%。

王璐怡[5]2012年在《牛初乳免疫球蛋白IgG微胶囊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G(IgG)是牛初乳中最引人注目的活性功能因子,是人体所需的生理活性物质。IgG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是构成机体体液免疫的主要物质。然而,IgG对热、酸碱、消化酶敏感,极易失活,从而降低其生理活性功能。目前,比较盛行的解决方法是先将活性蛋白从初乳中分离纯化,采用添加保护剂或微胶囊技术提高其稳定性并制成功能性食品。本研究优化了IgG的提纯工艺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分别采用添加保护剂和微胶囊技术提高蛋白稳定性,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检测(FT-IR)、体外模拟实验和流变学方法等手段对制备出的微胶囊进行表征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牛初乳经过脱脂、去酪蛋白、多步盐析法提纯后得到纯度大于70 %的IgG。IgG在60°C及以下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80°C及以上短时间处理便可使IgG完全失活,其热变性动力学方程的反应级数为1.1。IgG在pH 5.0~10.0范围内比较稳定。蔗糖、麦芽糖、甘氨酸和半乳糖等几种保护剂的添加均对IgG的稳定性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以蔗糖和甘氨酸质量比为2:1、保护剂添加量为10 wt %时效果最佳。以食用级大豆油为油相,牛初乳乳清为水相,选择Span和Tween系列乳化剂按一定的油水比充分混合两相。以5 wt %阿拉伯胶(GA)和麦芽糊精(MD)为壁材和稳定剂,采用超声细胞粉碎技术制备了牛初乳乳清W/O型乳状液。用相对体积法和电导率法考察了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乳化剂复配、油水比、乳化剂添加量、超声乳化次数等因素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HLB值为4.8,Span-85和Tween-60复配,乳化剂添加量为6 wt %,油水比为1:1,以一定的超声条件超声12次。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乳状液液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2μm)、分散效果好。流变实验显示该体系具有剪切稀释的特性,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对乳状液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IgG微胶囊。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油水比、壁材质量比及添加量、进风温度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油水比为3:4,GA与MD质量比为1:2,壁材添加量为5 wt %,进风温度为140°C。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外观整体为球形,粒径大小在1~5μm。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IgG微胶囊化后,酰胺带的所有特征峰均存在,基本保持了蛋白原有的结构及营养价值。IgG微胶囊的释放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PBS溶液中,零级动力学模型最接近微胶囊的释放行为;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微胶囊的释放过程均为一级动力学模型。

杨晓宇[6]2006年在《莎能奶山羊初乳理化性质及其免疫球蛋白(IgG)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食品新资源开发、食品功能成分分离、理化特性研究及功能表征为目的,以莎能奶山羊初乳为原料,利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琼脂糖免疫扩散、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动物试验等分析、分离、功能表征技术对莎能奶山羊初乳中的矿物质、氨基酸、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种类、含量、组成及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莎能奶山羊初乳中的功能成分—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稳定性、抑菌特性、生物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成果表现在: 一、对莎能奶山羊初乳的基本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脂肪及20种矿物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莎能奶山羊初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分娩3h后所挤初乳中以下各成分(乳糖除外)的含量最高,其中总干物质21.32%,灰分1.57%,蛋白质10.24%,免疫球蛋白72.01mg/mL,脂肪7.73%,但这些指标均随泌乳期延长呈下降趋势;莎能奶山羊初乳蛋白质中免疫球蛋白(IgG)的平均含量为蛋白质含量的27%,17种氨基酸的总含量为5796.6mg/100mL,平均含量为340mg/100mL,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2358.6mg/100mL,平均含量为336.94mg/100mL,占氨基酸总量的40.69%;莎能奶山羊初乳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占脂肪酸总含量的75.21%,其中低级脂肪酸(C_8~0、C_(10)~0)含量占饱和脂肪酸含量的19.84%:莎能奶山羊初乳中含有丰富且较均衡的矿物元素,其中Ca、Mg、P、Zn、Fe等元素的含量很高,Cu、Fe、Mn、Mo、Ni、Zn、Se、Sn、Cr、Al、Li、Co等元素也有一定的含量,Cd、As、Pb、Hg等有害有毒元素的含量较低。 二、按照FAO/WHO的蛋白标准模式对莎能奶山羊初乳中所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其蛋白组分为优质、理想的食用蛋白,其氨基酸指数和FAO/WHO标准模式相当。 三、首次对莎能奶山羊初乳的理化性质尤其是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莎能奶山羊初乳的相对密度、折光度、酸度、干物质均高于常乳,而pH低于常乳,但都随泌乳期的延长向常乳水平接近;莎能奶山羊初乳热稳定性较差,随泌乳期延长而增加,较高温度即可发生凝固,与pH值呈正相关,pH值增大,初乳的热凝固时间亦增大。但pH6.5~6.8条件下,蔗糖浓度为45%~60%、

张力莉[7]2004年在《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效果评价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包括三个试验部分试验以一聚丙烯酸树脂、乙基纤维素和虫胶为主要壁材,利用FLP-流化床制粒干燥机,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试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通过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检测在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三种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在瘤胃中的稳定性,并通过体外真胃模拟试验测定其在真胃中的释放性。试验三在试验一和试验二的基础上进行奶牛饲养试验。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通过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免疫机能影响的效果来进一步验证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稳定性、释放性以及加工工艺的可行性。综合试验一、试验二和试验三的结果。通过对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物理形状、在瘤胃中的稳定性、在真胃中的释放性以及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免疫机能等各项指标的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未包被处理组在精粗比分别为20:80和55:45的日粮条件下,24h瘤胃中的降解率分别为19.73%和60.54%。2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包被的过瘤胃保护性A微胶囊在精粗比分别为20:80和55:45的日粮条件下24h瘤胃中的降解率分别为9.94%和25.33%。3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包被的过瘤胃保护性A微胶囊在真胃中的释放率接近60%,释放效果较高。4 随着日粮中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添加水平的提高,产奶量逐渐提,乳中维生素A、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增加的趋势。相同添加水平下,经包被处理的试验组饲养效果优于未包被处理的对照组。5 以乙基纤维素为主要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工艺是可行的。

颜志辉, 刘光磊, 张春刚, 程金波, 董晓丽[8]2008年在《牛奶中免疫球蛋白热保护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牛奶中免疫球蛋白功能1.1牛奶中免疫球蛋白功能随着近些年发生的SARS、禽流感等疫情的爆发,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因而对免疫球蛋白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王加启,2007)。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球蛋白,具有重要的免疫和

罗磊[9]2006年在《猪血G型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对抗原刺激应答中,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的结合,产生各种免疫效应(生理效应)的一类球蛋白。大量研究报道了口服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婴幼儿由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引发的肠道疾病。猪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其中以G型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G,简称IgG)为主。我国猪血资源十分丰富,但并未得到很好地利用,为了实现猪血的“变废为宝”,大力开发免疫球蛋白资源,对猪血中IgG的开发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在保健食品和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工艺路线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它血液功能性蛋白资源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改进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测定样品中IgG和其它血清蛋白的含量,从而掌握分离提取工艺对IgG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利用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样品中活性IgG的含量,从而了解不同工艺参数对免疫球蛋白活性的影响。根据所得IgG纯度、回收率和活性保留率数据,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和工艺参数。建立了实验室分离纯化猪血清IgG的方法。利用硫酸铵进行初分:室温下,样品pH为7.4,硫酸铵饱和度为37%,此时IgG回收率为80.5%(w/w),纯度为72.9%(w/w);用DEAE-纤维素52作进一步纯化,可以得到纯度大于97%(w/w)、活性保留率为94%(w/w)的猪血清IgG。分别研究了多聚磷酸盐和三氯化铁分离提取猪血清IgG的工艺。多聚磷酸盐沉淀法分离猪血清IgG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多聚磷酸盐浓度0.1%(w/v),pH值3.9,反应温度45℃,此条件下IgG的回收率与纯度分别为60.9%(w/w)和64.5%(w/w),活性保留率为87.3%(w/w)。FeCl3分离猪血清IgG最佳工艺参数为:FeCl_3浓度4.5mmol/L,温度40℃,pH值4.5,此条件下IgG的纯度为71.7%(w/w),回收率为75.5%(w/w),活性保留率约为90.5%(w/w)。所得到的产品中蛋白质主要为IgG,其余部分大多为γ球蛋白。通过比较发现,FeCl3分离猪血清IgG的工艺操作简便,过程温和,分离效果好,安全可靠,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适宜食品用IgG的工业化生产。选择螺旋卷式超滤设备,以截留液全循环错流方式对FeCl3分离所得IgG样液进行超滤浓缩,超滤膜为截留分子量10,000DA的PES膜。超滤浓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样品pH值为7,温度50℃,超滤压力0.1Mpa,浓度提高10倍。浓缩后得到的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为2.08%(w/v),IgG含量为1.42%(w/v),具有活性的IgG所占比例比超滤前略有下降,从91.3%(w/w)降低到87.6%(w/w)。根据所采用的猪血清IgG分离制备工艺,研究了低pH环境和加热对IgG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H低于4以后IgG稳定性下降,部分IgG变性,其结构和构象发生改变。IgG热变性的温度范围为70.265~72.162℃吸热量为338.4J/g。pH为7时,IgG在55℃时开始有轻微变性,其变性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加快。酸性条件下较低温度就会造成IgG变性。因此,从猪血清中分离提取IgG时,样品的pH值不应小于3.5,反

王睦[10]2017年在《聚合乳清蛋白基微胶囊技术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乳清蛋白作为干酪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功能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的污染问题,更能为食品、医药等领域带来一种优质的蛋白来源。乳清蛋白的成膜性及凝胶性是其重要的功能特性,在乳清蛋白溶液经加热时,β-乳球蛋白间可发生二硫键的形成,交联成致密的网状结构,表现为聚合乳清蛋白的形成。盐离子如钙的加入可以形成非共价键“钙桥”增强聚合乳清蛋白分子间的交联,形成凝胶结构。本文主要对乳清蛋白的以上性质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微胶囊壁材上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利用聚合乳清蛋白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包埋,观察其作为壁材的保护作用和包埋效果,并遵循来源于乳,应用于乳的原则将微胶囊应用于共生发酵乳制品。本文首先对聚合乳清蛋白进行制备和表征。以粒径分布、表面电位、粘度、二级结构与基团以及变性度为指标研究不同乳清蛋白浓度(8-16%)、p H(7.0-8.0)、加热温度(70-90℃)、加热时间(5-30 min)条件下所制备的热诱导聚合乳清蛋白的理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加热后与未加热的乳清蛋白溶液相比,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粒度的先减小后增大,游离巯基数量的先增加后减少,疏水性的先增强后减弱,α-螺旋和暴露肽键的先增多后减少,粘度的持续增加,α-乳白蛋白及β-乳球蛋白单体的减少,均表征了乳清蛋白的变性和聚合的发生。其次,依据上述实验结果,选定对乳清蛋白聚合有显著影响的三个因素,研究了不同乳清蛋白浓度(11-15%)、加热温度(70-80℃)、加热时间(5-15 min)条件下制备的聚合乳清蛋白钙诱导凝胶的强度及其在人工消化液中的溶解率与水解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聚合乳清蛋白的凝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乳清蛋白的聚合程度越强,钙诱导凝胶的强度越大,证明分子间的交联作用越强,从而有结构更致密的网状结构产生,会对芯材有更好的包埋和保护作用。聚合乳清蛋白钙诱导凝胶在人工胃液中4h的溶解率小于30%,在人工小肠液中4h溶解率可达100%。最后,将聚合乳清蛋白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制备微胶囊,并将其应用于共生牛/羊奶酸奶,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1)人参皂苷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了其颜色和苦味的限制。故利用聚合乳清蛋白对人参皂苷进行包埋可以有效地掩盖其苦味和颜色。利用聚合乳清蛋白结合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的人参皂苷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7.15±1.95%,在模拟消化实验中,人参皂苷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约为20%,而在人工小肠液中可完全释放。将人参皂苷微胶囊用于共生酸奶的制备,结果显示,人参皂苷微胶囊酸奶的感官评价接受性(3.7分)显著高于直接添加人参皂苷的酸奶(1.6分)(p<0.01)。人参皂苷微胶囊的添加显著地增强了酸奶的持水力并提高了酸奶的蛋白质含量(p<0.01)。(2)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发酵乳制品,其中嗜酸乳杆菌对胃酸耐受性差,聚合乳清蛋白基微胶囊可有效提高消化过程中嗜酸乳杆菌的存活率。利用聚合乳清蛋白结合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的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2.90±3.90%。酸奶的保质期实验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微胶囊的酸奶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证明在长达10周的储藏期内,微胶囊稳定性良好。酸奶经人工小肠液消化后可以将微胶囊中的菌体释放,存活数仍能达到105cfu/m L以上。说明食用添加益生菌微胶囊的酸奶,可以保证大量的益生菌在经消化后到达人体肠道内定殖,并对人体健康发挥积极作用。(3)利用聚合乳清蛋白的成膜性对嗜酸乳杆菌LA-5进行微胶囊化,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益生菌微胶囊冻干粉。结果表明,聚合乳清蛋白的吸湿性及对嗜酸乳杆菌LA-5的保护性与糊精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将各组酸奶进行10周的保质期实验,结果表明冻干型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在用于酸奶的制备时,均能将菌体充分释放,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大量繁殖以达到理想水平。同时可以说明,冷冻干燥的过程及聚合乳清蛋白基壁材的使用并没有对菌体的增殖能力及生物活性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本文系统地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聚合乳清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与表征,并研究其凝胶特性在微胶囊壁材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其作为微胶囊壁材对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具体地将聚合乳清蛋白作为壁材制备人参皂苷以及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并将其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验证了聚合乳清蛋白用于微胶囊壁材应用的可行性,并为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利用微胶囊化提高牛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研究[D]. 郑海英.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及其保护剂研究[D]. 李建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3]. 牛初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研究概述[J]. 刘金, 王丽威, 岳喜庆.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5

[4]. 牛初乳免疫球蛋白(IgG)稳定性的研究及改善[D]. 刘伟.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5]. 牛初乳免疫球蛋白IgG微胶囊化研究[D]. 王璐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6]. 莎能奶山羊初乳理化性质及其免疫球蛋白(IgG)的研究[D]. 杨晓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7]. 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效果评价的研究[D]. 张力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8]. 牛奶中免疫球蛋白热保护技术研究进展[C]. 颜志辉, 刘光磊, 张春刚, 程金波, 董晓丽. 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8

[9]. 猪血G型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提取研究[D]. 罗磊. 江南大学. 2006

[10]. 聚合乳清蛋白基微胶囊技术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D]. 王睦.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利用微胶囊化提高牛乳免疫球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