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交流与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的总趋势_图书馆论文

开放、交流与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的总趋势_图书馆论文

开放,交流,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趋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国际图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从管理层面推进改革。2000年国际图联在耶路撒冷年会上通过新的《国际图联章程》后,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程序和制度的修订。2001年通过广泛选举建立了首届管理委员会,这届委员会最显著的特点是较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参与到管理层中来,如博茨瓦纳的代表被选为国际图联下一任主席,即当选主席,任期自2003年至2005年。南非、阿根廷、中国的代表被选进管理委员会,来自马来西亚的代表作为第八分委员会主席也成为管理委员会的当然委员。

国际图联改革之所以首先从自身管理制度开刀,是因为长期以来国际图联具有浓厚的欧美中心色彩,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业务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欧美国家的代表一统天下。第三世界的代表扮演的主要还是参与或旁观的角色。原有的官僚化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发展的趋势,尤其是2002年国际文献管理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解散后,国际图联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虽然后来在对待第八分委员会的问题上有所反复,但这些年来国际图联坚定地朝着改革的方向推进,从中文、阿拉伯文等成为官方语言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国际图联已经打破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格局,全球参与度普遍提高。

除了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引进商业模式拓展收入来源以外,国际图联积极推进宣传营销(advocacy),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能见度。以下是最近十年国际图联的主席主题(presidential theme):

2003—2005年主席Kay Raseroka:Libraries for life-long literacy(图书馆为终身教育服务);

2005—2007年主席Alex Byrne:Partnership to advanc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通过合作推进图书情报服务);

2007—2009年主席Claudia Lux:Libraries on the agenda(图书馆在行动);

2009—2011年主席Ellen R.Tise:Libraries driving access to knowledge(图书馆推动知识获取);

2011—2013年主席Ingrid Parent:Libraries—A force for change(图书馆——推动变革的力量)。

现任主席的主题“图书馆——推动变革的力量”聚焦四个分主题,即Inclusion(包容),Transformation(转型),Innovation(创新),Convergence(合作)。这四个分主题正是目前国际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值得我们关注。

从十年来国际图联主席主题中不难发现,开放、合作和交流是最突出的三个关键词,代表着国际图书馆界发展的大趋势。

开放:激励创新发展的动力

开放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2012年10月,普华永道与纽约合作组织联合发布了第五版《机遇之都》(Cities of Opportunity)报告[1],其中推出了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新指标——“城市门户”,“城市门户”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在27个国际大都市中,伦敦、巴黎、北京、上海、纽约排在前五位。开放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也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促进资源共享 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一样,近年来图书馆加大了开放的力度。不仅在外形上体现开放,如大部分图书馆新建筑都采用模数式等的开放式结构,更重要的是以开放理念为指导,致力于改变图书馆传统的结构、形态和内容。比如,林肯大学图书馆馆长Penny Carnaby女士,2011年初任职林肯大学图书馆后致力创新转型,将图书馆改造成LTL(Library,Teaching and Learning),即图书馆、教学与学习,把学校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学习技巧以及图书馆资源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共享空间[2]。在她的指导下,设计出一个“2020远景规划”,提出了12个假设,如LTL将成为校园师生与全国乃至全球知识系统相连接的虚拟与物理知识空间,LTL将继续提升原有物理空间作为校园中心枢纽的功能,林肯大学公共经费资助的研究数据和成果将得到有效管理、便利使用及永久开放等。如今LTL正在从畅想变为现实,该馆主页分“学习空间”、“研究空间”和“教学空间”三大板块,展开各类信息服务,“学习空间”包含学习技巧、论文指导等,“研究空间”包括学术出版、参考咨询等,“教学空间”包括教学评估、教学资源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各个领域。LTL针对当前图书馆作为“研究入口”功能有普遍削弱的趋势,以提升“研究入口”功能为突破口,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共享的知识网络。近年来涌现的公共图书馆最佳实践中,开放服务最为显著。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Idea Store),其实“概念店”原来是文化中心的意思,早期流行于德国,在北欧这类机构叫文化屋。伦敦“概念店”在伦敦东区的陶尔·哈姆莱茨区,该区有九座公共图书馆,“概念店”像一种连锁店的方式,遵从统一的形象设计和内容要求,目前该区已经有五座图书馆完成转型。之所以要改图书馆的名称,是因为它将图书馆原有的功能与教育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功能组合在一起,如每年举办大量的讲座、课程和展览活动;另外还有一个练舞厅,教授舞蹈。从其外墙上的标语“图书馆、学习、信息”就可以看出“概念店”开放的特色[3]。

创新开放形式 丹麦赫尔辛基市图书馆为了筹建新馆,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实验。该馆开设了“城市办公室”(urban office),旨在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读者可以在图书馆预约工作空间、电脑及其他文具用品,在这里短期办公。该馆馆长Maija Berndston在2011年9月7日与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说,现在大多数办公室都设在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工作场所(primary workplace)或第二工作场所(secondary workplace)如合作伙伴、客户以及外包工作场所里,今后越来越多的工作场所将设立在第三工作场所(third workplace)如旅馆、咖啡厅或会议中心里。根据有关预测,到2017年有50%的工作将在第三工作场所展开。赫尔辛基市图书馆大胆创新,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设计业务活动,除了“城市办公室”以外,还推出了“图书馆10”。“图书馆10”是音乐人的信息共享空间,他们可以在图书馆阅读音乐信息,制作音乐作品,并开展表演活动等。该馆的“信息加油站”(iGS)也很有特色。该馆定期在车站、广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信息加油站”,为公众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现在这一服务已经成为该馆固定的虚拟咨询服务。除了赫尔辛基市图书馆以外,近年来全球图书馆界涌现出无数成功故事和实践案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亚当斯郡的Anythink libraries,它改变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适应网络和数字时代的业务项目,如将杜威分类法改为更加简明易懂的“WordThink”分类法,撤销罚款收费,用市民更容易接受的称呼如“导读员”、“看门人”以及“牛仔”代替图书馆员的称呼。该馆以开放的理念和创新服务于2010年12月赢得了全美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奖章(National Medal for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4]。

开放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主基调。虽然图书馆的形态和内容在发生重大变化,但其基本职能即人类文明记录的收集、加工、传播和保存并没有改变。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将更加开放,其管理与服务也将更加多样化和泛在化,更加贴近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交流:激发专业活力的前提

人类本性深处蕴藏着一种对欢庆节日的欲望和期待,正是这种欲望和期待激励着人类进步。如同电影人向往奥斯卡、运动员向往奥运会一样,每一门职业都有象征这一职业最高境界的追求和激动人心的事件。相对而言,图书馆事业由于其职业特点比较沉闷,无论是业界内还是与其他业界之间的交流甚少。2012年东莞年会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因为它唤起了图书馆员的这种欲望和期待。东莞年会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一个纯粹的学术研讨会变成了一个开放的聚会,不仅馆员之间可以交流思想,通过向社会开放可以让更多的人对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它达不到奥斯卡和奥运会那样的高度,但它迎合了图书馆员渴望学术研讨和专业交流的期待,只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中国图书馆年会一定能够达到这一职业应有的境界。

重视人际交流 传统图书馆突出的是书的交流,而现代图书馆突出的是人的交流。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在图书馆中的位置。现代图书馆始于十九世纪,一开始由几个人组织起来办一个读书俱乐部,然后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约定建立一个图书馆,因为这种图书馆有利于教育普及,所以很多地方将其纳入公共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公费支撑其运营。旧上海工部局图书馆的前身是读书俱乐部,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人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实际上,现在流行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也是一种以人与人交流为主导的信息共享模式,它把人也看做一种资源。最近美国公共图书馆推行创意空间(makerspace),将从事创意工作的读者引进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可以交流的空间[5]。图书馆从过去信息获取(access to information),延伸到工具获取(access to tools)就是一大进步,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工具资源,都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际交流是整个现代图书馆交流体系的一条主线,所有交流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的。

畅通交流渠道 图书馆的活力与流动性是成正比的。检验一个图书馆的功能是否合理、高效,主要看其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程度。其中人是最主要的,人的流动性增强了,资源的集聚度也就增强了。从信息服务来看,图书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流通阶段,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实行开放借阅。其次是传播阶段,在信息化时代流通方式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发展,同时实体与虚拟方式并进,流通也不再局限于馆内。第三是交互阶段,以前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随着知识交流方式的深化和Web 2.0技术的发展,图书、期刊、录音、视频、缩微以及灰色文献以外的资源,如博客、微博、电子邮件,尤其是那些尚未成为显性知识的人际交谈信息(即情报学早期提出的零次情报)开始纳入图书馆关注的范围,于是图书馆进入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互时代。从馆内为主的流通形态,到突破围墙的传播形态,再到人与信息交流的交互形态,这一由低向高、从量到质的演进过程也是图书馆工作者作为人与信息的中介不断激活信息和知识的深化过程。

评价一个图书馆是否有活力主要看两点,一是思想交流是否活跃,二是信息流动是否通畅。信息的流动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以管控的方式来管理图书馆,而是要创造一种人际交流和信息交流的良好环境,让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流始终处于活跃和畅通的状态。

合作:激活社会资源的关键

图书馆是城市的第三空间,是除了家庭和工作单位之外、公众可以自由交流的地方。办好第三空间,有赖于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上世纪末英国不列颠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发布的1993—2000年战略规划中,将以前的“图书馆协作”章节改为“领导、伙伴和协作”,突出了“合作”(Partnership)的主题[6]。2005—2007年国际图联主席Alex Byrne倡导“合作”(Partnership),希望在全球层面唤起图书馆的合作意识,改变多年来封闭保守的状态。实践证明,图书馆只有与其他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和共享,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活用社会资源 图书馆自身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必须有效活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本世纪初,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局与国家邮政局合作,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图书物流系统,广大读者不仅可以在任何公共图书馆借书,还可以把看完的书投入遍布街头的邮筒或还书箱,大大方便了读者,既解决了邮政局物流系统富余的问题,又提升了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7]。上海在开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时候,与社区举办的信息苑合作,解决了硬件设施共享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借船出海的效果。如果由图书馆自己来配备这些硬件资源的话,需要相当大的一笔开销,而且建成的也是封闭、专用的网络。在现有图书馆的工程项目中,这一类重复建设不在少数。图书馆常常要利用一时之需的资源和设施,如果都要靠自己来配置的话,就会造成重复浪费。因此,与社会共享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增强合作意识 娱乐界有一个新词叫“跨界合作”(crossover)。“跨界合作”原来指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在音乐界和时尚界比较流行,其特点是让原本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和融合。这一概念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功能或设计上的创新,更反映了一种审美方式和生活态度。图书馆也需要“跨界合作”。过去图书馆热衷于业界内的交流,如今更多的图书馆走向社会,与其他各界携手合作。合作为图书馆发展打开了视野。上海图书馆在本世纪初提出了三个面向的知识服务体系,不仅面向广大公众提供阅读服务,而且面向企事业部门、面向领导决策部门提供高层次的咨询研究服务,创新了知识服务与共享的模式。合作必须坚持平等互惠的原则,不是来自一方面的“慈善”或“救助”的行为,否则就会动摇正常合作的基础。甚至在对待读者的问题上,也应有与读者合作的平等姿态。OCLC于2011年底发布了一个题为《推动同步:虚拟参考的启示与建议》(Seeking Synchronicity:Revel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Virtual Reference)的报告[8]。该报告强调要转变观念,将Reference(参考)的“R”改变成Relationship(关联)的“R”,也就是说今天读者找图书馆并不是为了解答一两个问题,而是在长远的人生信息搜寻旅途中希望合作和指引。把虚拟参考转变成相互合作,将使得图书馆员能够以更亲切、更对等的姿态参与到读者的信息空间中。

开放是激励创新发展的动力,交流是激发专业活力的前提,合作是激活社会资源的关键。开放、交流与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是走出去。图书馆要转变观念,打破围墙,走向社会,图书馆是社会的知识共享空间。与其他文化机构相比,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更明显,社会关联度更突出,无论是社会机构、团体还是个人都需要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和知识中心的图书馆在知识共同体中自然承担起中坚和协调的角色。因此,图书馆在做好自身业务的同时,应走出图书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交流与真诚合作,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公共平台。

(收稿日期:2013-03-06)

标签:;  ;  

开放、交流与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的总趋势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