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转型中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思考_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文化改造取向中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取向论文,贫困论文,基础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解释贫困地区经济、人才和教育的关系时,常常遇到这样的说法:把经济发展落后归因于人才素质低下,把人才素质低下归因于教育发展落后,教育发展落后归因于经济的不发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经济、人才、教育的“决定环”。经济、人才、教育都是决定因素,又都是被决定因素。从逻辑上讲,只要将经济、人才、教育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搞上去,其他两个要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得到相应发展。但是,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往往没有带来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相应发展,而是形成了一个等待再投入的“无底洞”。人才素养的提高也没有使出人才的地方经济上受益,而是出现了“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困境。这样的事实让我们必须从经济、人才、教育的简单逻辑关系中走出来,以一个更合乎经济、人才、教育关系的文化视野审视贫困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贫困文化是我们研究贫困地区经济、人才、教育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当然这时我们所指的文化不是文化科学知识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一种组织文化。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有许多人作过研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 A.L.Kroeber) 和克鲁克洪( C.Kluckhohn) 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等对“文化”所下的160多个定义进行过归纳分析。在总结他人对文化所下定义的基础上,他们给出文化的一个更有涵盖力的定义,“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各种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文化的本质内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传统的观点,一是与之相关的价值观”[1]。贫困文化也是就这个层面上而言的。什么是贫困文化呢?对于长期处于贫困中的人们,贫困不仅是以物资匮乏为标识,同时也改变了贫困中的人的心理结构、行为模式。这种被贫困塑造了的物质存在、心理存在和行为存在,以及它们的强化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贫困文化。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造贫困文化是彻底解决贫困和根治贫困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改造贫困文化的取向探讨教育的作为是贫困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贫困文化的文化理论透视

1.贫困文化是一种小农(小市民或封建)文化

贫困文化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背景而言的。曾经使中国两千年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封建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不是随着封建制度在中国的解体就像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一样而退出人们的生活,退出人们的头脑的。封建文化塑造的人们的行为、人们的思维结构还在以强大的惯性存在着,并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从文化属性上而言,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封建文化。这从贫困文化的特征不难看出。①闭塞的文化生活。贫困文化中的人们守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规矩生活,没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心理需求。②保守的生产观念。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生活状态中自给自足,贫困地区形成了一种安贫守旧的生产观念。③懒惰的人生态度。许多处于贫困中的人们都认为,“再干还是穷”,怕吃苦、怕创业。与发达地区的勤奋、紧张、高效率相对而言他们表现出懒惰。④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婚育观念。据电子计算机测算,一对印度夫妇平均生6.3个孩子,才能保证有一个儿子存活下来。如果更多的子女有希望存活下来,那么夫妇就感到无需生育那么多孩子了。因此,两位熟知非洲情况的医生得出结论,最好的节育措施莫过于让孩子吃饱[2]。⑤安土重迁与消极等待的心态。

2.贫困文化是一种下沉的文化

有研究显示,大企业的寿命很少超过普通人寿命的一半。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前500强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依壳牌公司的估计,大企业平均寿命不及40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2]!这是一个典型的下沉文化影响组织持久繁荣的统计研究,尽管这一研究的本意旨在强调组织学习的必要性。贫困地区关于下沉文化产生消极影响的例子处处可见,只不过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落后的生活状况,因而不能敏感的觉察到它而已。下沉的文化可以使曾经发展势头良好的组织变得很糟,更使贫困地区的贫困状态长期维持或变得更加落后。一个贫困的地区能不能走向富裕,要看这个地区的贫困文化有没有得到改造。从这个意义上看,贫困文化属于下沉的文化。

有关下沉的文化,这里借斯道尔和芬克( L.Stoll & D.Fink)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来加以说明[3],见下图。

附图

斯道尔和芬克在回顾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有无效能、上升还是下滑——对组织文化进行了划分。从这两个维度组织文化被划分成五种:①前进的组织文化;②迂回的组织文化;③徘徊的组织文化;④奋斗的组织文化;⑤下沉的组织文化。贫困文化作为一种下沉的文化,它既是无效能的,同时又是下滑的。处于这种组织文化中的人们对改革无动于衷或倾向于忽视,不准备改革和不能进行改革。

3.贫困文化是一种前喻文化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按照在长辈与晚辈互动关系区分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动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4]。

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在一个家庭中,儿童必然会受到它的影响。贫困成为家庭的社会遗传。贫困文化在家庭中会作为完整的生活方式来影响儿童。特别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儿童对家庭的影响是很少的。有些地方儿童被当成成人的附属物,成人决定着儿童的未来,决定着受教育机会和发展方向。不难看出,贫困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前喻文化。

贫困文化作为前喻文化在贫困地区的盛行,决定了贫困地区整个社会变化的迟缓微弱。生活于贫困文化中的长辈决不会想到或不敢去想尚在襁褓中的新生的子孙们的前途会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他们的过去就是后代的未来。因此,他们在儿童受教育和发展中即使有条件,他们也不会作他们认为有风险的投资。

二、教育与贫困文化关系探究

教育与贫困文化是什么关系,教育受贫困文化的影响,贫困文化也受教育的影响。影响自然分成两种,一是教育在贫困文化中沉沦,落后的教育和贫困文化形成负面强化,形成恶性循环。一是贫困文化被教育所改变,形成一种反贫困文化。

1.教育在贫困文化中沉沦

我们可以用彼得·圣吉“煮蛙”的例子说明人们对组织文化的通常反应,一只青蛙如果被放进沸腾的水中,会立即跳出来,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微温的水中,并逐渐升高水的温度至沸点,青蛙将适应直到软弱无力,不能从锅中跳出,即使没有限制,青蛙也将坐在锅中,直到煮死[5]。

在贫困文化中,教育也常常作了毫无反应能力的“煮蛙”。教育在贫困文化中可能变得无所作为,贫困文化使教育变成一种低劣的教育,而正在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又对这种教育没有任何不满。这样贫困文化与教育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相互强化,使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处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这无论对贫困文化还是对教育都是不幸的。

2.贫困文化被教育改造

面对强大的组织文化之塑造力的影响,人们有作“煮蛙”的,也有跳出来的。当人们作为个体调整时,他们绝大多数只能适应周遭的组织文化;当他们作为群体产生影响时,他们会影响到他们所处的组织文化。

贫困地区的教育并不是对贫困文化完全无能为力的,当身处其中的人们意识到贫困是由地理积累、政策积累和文化积累所造成的,并能不断反思贫困文化的影响时,贫困文化就有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对贫困文化的改造是以学校中的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贫困的成因是积累的而非遗传的这一现实为起点的。当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们就会有对贫困的一个正确的归因,就有一个反贫困文化的愿景,并能为这一愿景共同努力,教育便具有了整合力,教育在贫困文化中就不会轻易作“煮蛙”,而是会努力“跳出来”。于是,教育就可以展开其改造贫困文化的无限可能性。

三、贫困文化改造取向中教育改革的应对

既然反贫困是一个世界问题,教育也应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反贫困的重任。教育在反贫困中起什么作用和应该起到什么作用,需要我们作深入探讨。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干预是通过提供新的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人才,改变人的阶层归属和制造类群差别实现的。其实教育还有更多我们尚未注意但很有价值的功能,例如学校生活对贫困文化的影响:学校内部可以提供一种与贫困文化不同的学校组织文化以冲击学生在家庭中司空见惯的贫困文化的影响。

1.教育要改造思想观念层面的贫困文化,以呼应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对贫困文化的改造

与经济学取向的努力侧重于物质层面的改变,政策学取向的努力侧重于制度层面的改变相比,教育要侧重于观念层面的文化的改变。

贫困就是缺钱,贫困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从学术上讲是最拙劣的解释,不会对实践有任何启示。也是典型的主知主义,“坐而论道”的正确却没有任何意义的结论。贫困是一个综合统整的问题,这也就是解决贫困的复杂性所在。一个商人一分钱也没有了,如果有一天有人给他5万元钱,他会计划:如何用这些钱东山再起。一个一直处于贫困中的贫民,如果有一天也给他5万钱,他可能会想:如果节约一点,他可以生活50年。从个体而言贫困不是一个简单的缺钱的问题,从群体讲贫困更不是一个简单缺钱的问题。尽管处在贫困中的人们能够刺激他们为数不多的东西中包括钱。

我们反贫困,帮助处于贫困中的人们拥有的物质实现增值,改变一些制度上不利于他们脱贫的障碍,都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思想观念层面的东西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深层原因。形成贫困文化是长期贫困的结果,改变贫困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努力。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因此,在反贫困中如果利用好教育这一反贫困文化的手段,贫困文化最难改造的层面——思想观念层面——就可以得到实质性的改造。这一层面的改造可以呼应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对贫困文化的改造,而不致于使富裕好景不长。

2.教育要培养一种上升的文化,让人才的发展速度跟上时代,或走在时代前面

贫困之所以能制造和再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对贫困的适应。如果抽象地说某某人眷恋贫困,大概我们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上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往往不愿意离开已经生活习惯了的贫困的环境。如,在“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国家1982年决定从贫困的甘肃定西、宁夏西海固地区向河西、黄河可垦灌区计划移民70万,但遇到的阻力却令人“费解”——越穷越移不动,贫困者的反应是“人,住惯了哪了,哪就好了,穷就穷一点,穷日子安份”。截至1988年,在已完成的20万移民中,70%以上是见过世面的复员军人、有文化的青年夫妇或跑过江湖的手艺人[6]。教育要提供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去感受比他们生活的地方更高的文明,要让他们对他们的生活状况感到“不满”,要在整个学校中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最终制造一种上升的文化。

3.教育要培植一种后喻文化,影响贫困文化的代际遗传

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相应的是前喻文化;到工业社会,人的简单经验的绝对权威地位被动摇,特别到了工业社会后期和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的经验在许多领域,不仅不能成为资本,相反却成了接受新事物的障碍,这时后喻文化日趋彰显,并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主流的文化类型。当然并喻方式作为唯一的行为传递模式的社会是极少的,但并喻文化也是到了现代社会才更加流行起来的。

贫困地区由于各种传播媒介不发达,人们接受先进观念影响的渠道不畅,因此,教育在儿童形成反贫困观念的过程中有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反贫困观念的儿童能够影响他们的长辈,即通过后喻文化改造贫困文化。另外,在贫困地区,与这些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基本上是农村文明占主导的社会),作为前喻文化的贫困文化也更易于代际相传,因此,在贫困地区培育后喻文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4.教育要培育主体文化,改造边缘人格

由于在改造贫困文化的进程中,年轻一代作用不可忽视,并可以被看作是主体力量,因此,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年轻一代应该能动地把改造贫困文化当成他们的使命。这就需要年轻一代有主体性,教育不要把“听话”“顺从”看成好学生的标准。这样一个认识现在基本已是共识了。但学校中要营造一种主体性文化对学生进行立体影响,这仍需要学校全方位的努力。作为学校领导理应成为“文化”的领导,不仅要保证学校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且要营造一种文化,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文化。

校长不能专制地对待教师,因为校长怎样对待教师,教师就倾向于怎么对待学生,学生干部也倾向于怎么对待普通学生。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对学生的主体人格产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可以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一些主体性人格特质,同时尽量改造学生的一些依赖性的人格特质。

5.教育要改造学生对贫困的适应,激发学生对脱离贫困的需要

贫困文化产生了新的贫困,同时,它又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贫困产生了惊人的适应能力。我们的调查发现,许多地方不是把贫困当成一个问题,而是当成一种职业,把政府救济当成一种习惯。在许多贫困地区的人群中间很难找到能刺激他们需要的东西,“等靠”成了他们的基本的生存方式。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什么?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考不上大学上学就没用,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上学也没用”。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除了可以给学生一劳永逸的资本,没有激起他们的其他需要,如对贫困的不适应和对为什么贫困的探索。教育应该让生活于贫困地区的人们看到,比他们更好的生活方式和获得这种生活的途径。教育不要以“热爱家乡”为名让学生安土重迁,也不要固守“子承父业”束缚学生的创业思想。离乡教育和创业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  ;  

贫困文化转型中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思考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