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城市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是广大市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美好生活的新实践,是把城市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新载体,是增进精神文明实效的根本途径。
一、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构成了文明社区建设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重要途径。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初级群体。社会基本规范和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社区这个日常生活领域中的人与人交往而传承的。实际上,个人的道德伦理意识养成,更多地是通过社会成员在日常活动中,在人与人之间互动中传递。因而,精神文明要取得实效,不能只留在纸上,说在口里,而是以具体的社区为切入点,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潜入人们心里,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地落在实处。
第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内在需要。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关心生活品质提升,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依托社区这个载体,以居民为主体,通过居民自我创作、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城市市民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现代城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复杂系统,人口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社区人口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习俗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很难实现自然整合。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从心理情感方面培养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凝聚力,从而实现城市异质文化的整合。
第四,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强化城市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便民利民的重要措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由“单位人”逐渐转变成“社会人”,原先行政关系对人的行为约束,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因而不断弱化和消失。如果没有一种新的行为调控方式及时替代它,就会出现社会转型的行为失范现象,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行为调控、管理、组织形式,它是唯一合理的可替代的方案。
社区既是居民的生活基地,又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城市的许多管理和服务职能,都要分解到社区去实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原来由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着的社会职能将逐步从这些单位分离出来,诸如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职能由社区承接,因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及时地了解社区居民的思想情绪,切实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
二、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来看,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和社区服务建设三个方面。所谓社区文化是指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由于长期互动关系形成的相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道德感和认同感。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首先,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整合功能,通过文化这个中介实现对社区成员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从而实现社区成员的认同;其次,社区文化建设具有规范功能,社区成员在文化活动过程中互动可以逐渐形成相近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自律行为;最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娱乐教育功能,社区成员在各种喜闻乐见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精神得到放松、享受,在欢乐中得到教育。
社区教育指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教育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为宗旨,是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教育建设是使社区居民素质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教育载体不可替代的功能,人的社会化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发生在家庭中,同时,社区也是角色扮演和训练的重要场所。成人社会化后,还要面临继社会化,或可以通过社会教育不断地校准社会角色,完善人格。
社区服务建设就是以社区为载体,为满足全体社区成员多种生活需要为宗旨,发展社区福利型、优惠型、半产业型和产业型等多种社区保障体系。大力加强社区服务建设,努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区人际关系,用实际的互利纽带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可以说,社区服务建设是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实效的基础性工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服务为旨归,关心居民思想感情、关心居民实际生活、维护居民合法权益,从精神上解忧,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难入手,虚功实做,以实带虚,从而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三、我省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社区服务的发展思路狭窄,普遍缺乏突出的区域优势,超前选定发展项目,“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经营战略,多半还是停留在粗放式经营。
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来看,还是因陋就简,小型分散,内容单调,项目雷同,档次不高,社区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就社区卫生服务来说,我省社区卫生服务点在新区的建设中还不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时,就现有的卫生院而言,服务功能还存在着追求“小而全”的倾向,科室设置与综合性医院并无二致。目前从事基层卫生的医务人员水平和素质都比较低,大多数城市还少有能真正符合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生。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不同程度地缺乏信任。此外,目前我省实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IC卡在大部分的社区医院还不能使用。
社区内的各种经济组织尚未得到充分地发展,投资主体单一,主要还是依赖政府、街道的投资,造成社区服务产业上的政企不分和行业垄断。目前,我省城市社区还没有上规模和上档次、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社区产业。
社区经济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如,随着人口老年化到来,存在着巨大的多层次的社区养老市场。我省城市社区的养老机构规模小,层次低,基本上是救助型的。有的养老机构与其说是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不如说是为了应付检查设置的点缀品。
第二,社区文化发展缺乏后劲,体育活动发展相对缓慢。
我省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区文化发展缺少后劲,即还不能解决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化和提高问题。社区文化建设在运作过程中,基本上是把社区文化内涵定位在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不太重视社区文化向纵深发展和社区人文精神的营造。第二,社区文化缺少社区自我特色,各社区文化活动内容雷同,没有发掘自己社区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相对于其他活动而言,体育活动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以社区空地、公园、广场为主。社区的场馆设施基本上也就是乒乓球室、棋牌室之类,难以满足居民多方面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活动方式单调,主要集中在晨练,体育活动的主体单一,参加者主要是以老年人居多,中、青年太少。形成“老年人上操场、中年人转菜市场、青年人下舞场”的现象。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在各市体育指导员中,老年指导员所占比例较高,而青年指导员所占比例极低。现有的指导员又以组织管理指导员为主,而专业技能指导员太少。甚至于许多社区到目前为止,连一个专职、兼职的体育工作指导人员和健身培训人员都没有。
第三,社区教育层次不高,道德建设缺少实效。
我省大多城市的社区教育基本上还是处在起步阶段,社区教育观念还局限于以特殊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没有树立以社区成员作为主要角色的全员、全方位的社区大教育观。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社区教育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我省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社区教育层次不高,还不能达到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学习化社区的目标,不能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终生发展的各方面的学习需求。
社区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空洞无物的说教和“花拳绣腿”的形式主义,缺少实体性支撑体系。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创新和改进,特别需要增强时代感、通俗感,加强道德教化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一,健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考核和监督机制。
在目前,我省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中,社区建设模式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自治”模式,而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即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自发地建设社区所需要的自然历史过程,尽快地配合和推进社会转型的需要。同时,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因而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因而,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党委、政府的领导,实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体现“政府主导、社区支持、居民参与”的思路。
组织部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切实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列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去,形成两个文明建设同布置、同检查、同考察的工作评价机制。
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要依靠监督手段来保障创建工作的顺利,通过监督可以使创建活动的规划得以实施,使不利于创建活动的做法得到及时地纠正,所以监督机制是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克服形式主义,防止两张皮的有效办法。这种监督机制应是一个包括人大法律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在内的全面监督体系。
第二,发展社区文化,用健康向上的社区文体活动陶冶居民情操。
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要注意发掘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本社区文化名人或文化世家,设计各种主题鲜明的文化体育活动。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举办大、中、小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的主题,如知识竞赛、演讲、报告等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可定期地向社区居民进行征文,评选出来的文章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兴办社区自己特色的报刊,通报社区信息,培养社区意识。简而言之,各种文体活动要形式多样、主题明确、具有特色、系列化、定期化,又要立足于本社区文化精神资源,整理、提炼具有自我特色的社区文化,形成自己社区文化的精神文化传统,增强社区居民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出“居社区、想社区、爱社区、为社区”的社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文化向纵深处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要提升社区文化关键在抓社区文化团体建设,社区文艺团体是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各社区应该为社区文艺团体的经常性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和鼓励他们向有益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并根据社区居民的新需要,不断地扩大社区文艺团体,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各自的爱好特长,使他们在社区内外文体活动中得到交流和提高。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分期分批将有一定基础和培养前途的社区居民送到专业艺术院校深造,以带动整个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
建立各种社区协会和社区学社,如老教授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文学学社等。通过有组织的社团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沙龙式研讨、学习心得报告、相关知识竞赛、集体考察等形式增进理解、交流,既有益志趣又有益修养。
第三,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在排忧解难中凝聚人心。
从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以便民利民为宗旨,诸如为居民提供家务劳动、水电抢修、婚丧嫁娶等居民日常生活的求助系统和服务系统。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建设社区特色服务如增加经济信息服务、科技、法律服务等。
随着城市人口老年化趋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巨大的社区养老市场。一定要把它作为社区经济一个增长点来考虑,把老年服务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来发展。因而,要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合理地建立福利型、优惠型、产业型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经济收入层次的需要。
卫生服务主要从充分利用和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对原有的街居医疗保健网进行调整和重组,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为居民提供方便、价廉、优质的基本卫生服务,做到小病就近治疗、慢病不必经常跑医院、无病早防保健康,真正地使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咨询“六位一体”。
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关键在于优化社区工作队伍。社区工作队伍是由专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构成,除了象医疗服务机构人员、法律咨询人员一定要取得法定资格和职业资格外,对于一般服务人员也要加强他们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持证服务。要真正地使志愿者队伍得到可持续地发展,除了纯粹献爱心的贡献型志愿者队伍外,我们还要设置恰当的机制,使志愿者服务队伍系列化,对志愿者实行注册,实行志愿者“劳动储蓄”制度,凡是为社区提供多少量的服务,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享受相同量的免费服务。
第四,抓好社区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社区教育要树立居民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把社区建设成学习型社区。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如市民教育、家长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科技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家政教育、再就业培训、生活方式教育、闲暇情趣教育等。第二,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要共享。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校青少年教育利用,作为校外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特别是在双休日向社区开放。第三,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配合。针对中小学生“减负”产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不能得到很好利用的情况,学校可以与社区相结合,由学校班级向中小学生发放社区实践登记卡,学生持卡到社区居委会报到。居委会建立考核档案,根据学生在社区参与社区精神文明活动的情况,填写回执卡,反馈到学校,定期评比。这样把学生引向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在社区实践中受到教育。第四,教育队伍建设,除增加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外,还可以组织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轮流到街道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工资仍由学校支付,奖金由街道负责。可以与高校签订协议,组织大学生和研究生到社区挂职,并建立社区科教、法律志愿者队伍,包括各讲师团和宣传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