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生命之源,能否做好水文水资源的管控处理,对现阶段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就我国目前的基本水情来看,我国属于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存在着水资源时间、空间分配不均等严峻问题。本文在此探讨中国水文水资源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旨在为相关工作开辟思路。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常态;应急
众所周知,水是维系生命活力的源泉与基本需求,同样也是现代化工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地球水覆盖面积占有71%,但是真正能够饮用或使用的淡水所占比重仅为2.5%,并且在淡水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类目前无法采集使用的高山冰川等永冻地带的冰雪。就世界水资源平均分配来看,中国人均水资源占用量排名世界倒数第四,可见缺水问题严重。从时间空间分布来讲,中国水资源大体存在冬季匮乏、北方匮乏等分布不均等问题。
1中国水文水资源现状
1.1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基本水情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约0.83万亿立方米,地表水约2.7万亿立方米。河流径流地下水资源约为0.1万亿平方米。就目前国际公认的执行标准,人均水资源在3000立方米以下属于轻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属于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则属于极度缺水。而中国目前有16个省市自治区人均占水量低于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指标线,而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六个省份人均占水量则不到50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以宁夏水资源特点为例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于2018年5月28日发布的《水资源基本情况与特点》表明,宁夏平均年降雨量289毫米,不足黄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的2/3以及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一半,呈现出少雨干旱,平均降水量严重不足、水利设施基础较弱,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行业等用水结构不平衡,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特点。
1.2中国水文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衡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小部分地区地处亚热带以及亚寒带,明显呈现出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量较少,夏冬降水比重不平衡。而极端地区受地形影响,全年降水量小,再加上夏季高温炎热,水分挥发速度加快,使得地区干旱情况更加严峻。以中国新疆维苏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地区为例,吐鲁番市郊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吐鲁番城年度平均降水量仅有16.4毫米。
1.3中国水文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均衡
中国的水资源空间分配现状大体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于水资源占用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两季受北温带季风影响降雨较多,而中国西北部地区常年受到高加索北寒带高压气旋影响,降水量常年较小,甚至可能出现“全年无雨”的情况。
同时,河流对于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华东华南地区河流密集,可利用淡水资源相对充足,而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河流较少,淡水资源随之影响呈现稀缺态势。
2供、控为主的水文水资源常态管理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水情,就需要积极处理好人均水资源处理与利用的关系,这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而想要妥善处理人均水资源处理与利用的关系,首先就应该协调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配问题。
2.1对水文水资源常态管理的认知
对水文水资源的常态管理,既非应急状态下对水资源的管理,是中国大多数时间所要做出的对水文水资源的管控手段。而现阶段中国最常用的水文管控手段既是“以供为主,以控为辅,供、控结合”的管理方式。以供为主则要求中国水力资源部门统筹水资源分配,结合地方特色,实行有效率的水资源分配手段;以控为辅则要求相关部门有效执行行政干预政策,对水资源浪费进行管制制裁;供控结合则是对于水文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最终目标的有效诠释,要求在以尽量满足所有自然单位供水用水需求上,减少对水文水资源的浪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以南水北调为例分析当下水文水资源常态管理的运行
目前,中国针对水文水资源的时空特点,主要采取的管控手段以“南水北调”最为鲜明。
1952年,国家主席毛泽东在视察黄河过程中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该设想致力于将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用水通过一定手段运往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该设想提出后,前后经历了50多种方案,最终得以实施并收获很大成果。截止至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完成,南水北调有效解决了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淮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其中直接或间接受益人口约达4.3亿人。在有效解决华北黄淮、东北地区水文水资源紧张的前提下,通过固有运河等资源有效减少了过程中的人力财力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大环境下的有力举措。
3收集、分析式的水文水资源应急管理
3.1对水文水资源应急管理的认知
应急的水文管理通常可以理解为非常态下的水文水资源管理,一般可以分为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社会事件三种。与水文水资源常态管理不同的是,对水文水资源的应急管理存在突发性、不稳定性以及不可逆性。突发性表现在人们无法在突发事件到来之前预知,以至于难以制定有效的控制手段;不稳定性表现在事件程度的不确定,无法第一时间整理事件对水文或工程带来的准确影响;而不可逆性则表现在于事件发生后会对于当下水文水资源留下或多或少的历史问题,对于日后的水文水资源管理带来一定影响。
3.2未雨绸缪——水文水资源的应急管理应先行
虽然人们无法准确预知事件的到来,但可以先行准备,将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前预知,并做好准备,通过日常应急演习等方式将事件影响降低。其中,收集、分析式水文管理则是应急水文管理中较为科学的一种管理方式。
通过收集、分析,有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将水文水域整体情况、近期情况、历史情况作出对比,第一时间发现隐患。而整体情况、近期情况以及历史情况三者互补并不可分割。以历史黄河改道事件为例,黄河曾经七次改道,其中仅有一次是自然改道,而较近的六次则是通过人为手段进行的改道,通过对黄河水文特点的研究,第一时间对黄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变故作出预测,并预先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
3.3水文水资源的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
通过分析,中国对目前水文水资源的现状都有着较为完备的常态管理以及应急管理,而将二者相结合正是当下所要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水文水资源的常态管理之下,应该有效预知水域可能发生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好应急预案;在水文水资源的应急管理之下,以解决问题为前提,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以避免相关问题的再一次发生。综上,统筹当下中国水文水资源的常态与应急管理,是目前我们所经受的重中之重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政府相关部门或特定人群的固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细节也可以将我们置身于水文的建设者以及监督者。首先,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防止水资源的不必要流失,并发散影响力,倡导身边人从点滴做起;其次,对当地水文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维护当地水资源,举报对其破坏的行为;再次,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对水文水资源利用的相关认知,努力成为水文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建设者,从而造福人民。
结语
通过对我国当前水情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水文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严峻,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供、控结合的常态管理手段以及收集、分析式的应急管理手段,并将二者结合。而眼下,包括我国的相应技术、综合国民素质在内的众多因素导致水文水资源管控还存在着不成熟、不科学、不到位等情况,我国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熹,王湛,杨文涛,等.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J].环境工程,2014,32(07):1-5.
[2]汤磊.构建中国水资源税制度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
[3]席会东.晚清黄河改道与河政变革--以“黄河改道图”的绘制运用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28(03):142-150.
论文作者:车沛沛,李会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水资源论文; 水文论文; 中国论文; 常态论文; 降水量论文; 黄河论文; 情况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