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绿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注意加强维护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调整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协调城市园林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使绿化建设、养护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把城市园林绿化的经营管理活动纳入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轨道之中,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园林绿化 建设 管理
一、园林绿化的意义
园林绿化城市应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是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城市绿化的建设过程、功能要求和经营目的,与林业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建设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以取材为主,一个是以环境保护为主。城市绿化是对社会环境资本的投入,其经济回报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十分丰厚的。城市对园林的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设施;二是作为休闲设施。
(一)绿化建设所投入的绿化材料,在合理的养护下,将不断增加物质量,为社会积累财富。在绿化材料物质量积累的同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环境效益。其优化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形成提升城市以及社区价值的砝码。
(二)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许多城市和社区出现了“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繁荣了经济。目前有远见的建设者、开发商,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注重环境选择“择绿而居”的时尚,自觉地投入土地、资金兴建绿地,成为决策的热点。因为有了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楼盘热销,绿化与物业市场出现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三)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房建绿”,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造福人民;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
二、园林绿化的组成及现状
(一) 园林绿化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和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绿化事业的地位和社会需求将不断提高。分析其内部结构,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比管理。
2.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
3.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
(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得到新的发展。全国上下正共同努力构造“和谐社会”,同时党中央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改变的趋势。而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园林绿化又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是:
1、近几年由于各省市一心关注于经济建设,而对园林绿化这一方面工作有所忽视,以至于部分省市园林绿化面积逐年下降。目前,许多高楼大厦在市区直立而起,而园林绿化就是那几块屈指可数的、可怜兮兮的草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还比较落后,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较低,而且园林绿地的绿化质量普遍不高,同世界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悬殊。在此情况下,侵占绿地、改变现有规划园林绿地性质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对现有成果的巩固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城市用地标准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财力、物力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加之对园林绿化作用认识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法规、政策不配套,影响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和行业管理的实施。
三.加快园林绿化发展的对策
绿化工程的建设管理就是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使工程的实施在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及进度等投控各方面得到最佳的控制,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只有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最终的管理目的。
(一)从自身抓起,做好建设单位的管理规范。
1、摆正管理者的位置,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理顺管理者的思路,统一管理者的思想,树立管理者的威信。项目的管理实际是一种对人的管理,而作为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只有从自身着手,形成规矩,方可形成规范榜样,使管理得到进一步落实。
2、明确规范章程,建立管理制度,使管理有据可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绿化项目的工程管理,建设单位应从一开始就明确有关要求和制度,如付款方式,奖罚方式等,并严格执行,做到以理服人。
(二)发挥设计者的潜力,强化现场服务和操作流程。
1、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潜力。在作好沟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计者的的潜力,避免瞎指挥的现象。
2、责任到位,强化现场服务。使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图纸,真正做到“化蓝图为现实”。
3、严格图纸会审制度,牢牢把握事前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施工返工。
(三)加强监理的选择和管理,提高监理积极性。
1、注重总监和现场监理的考核与选择。总监到位率必须在80%以上,在人员上保证监理工作的管理质量。
2、制定切合实际的监理考核办法和细则。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使监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以此作为今后项目选择监理的重要依据。
3、将监理纳入立功竞赛的考核范围。通过竞赛,增加监理的竞争意识,促进监理队伍的健康发展。
(四)围绕创新,提升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
1.设计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前提
任何优质的项目,首先要在设计上下工夫,作为项目实施的技术前期工作之一,设计方案的确立需通过设计方、建设方以及专家和领导的修改和论证,而一旦方案主题确立后,施工图的设计更应根据现场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设计意图,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目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管理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基础
作为建设单位负责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移交直至审计的全过程,其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应从管理的思路上进行创新。实践证明拘泥于一种一成不变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时代在变,对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在变。思路创新则来源于多年的管理总结,来源于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学习和提炼。其次,管理的方式也应进行创新。从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规范、从松散到科学。只有将管理的方式更具适应性,才能将管理者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此外,由于社会新科技产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因此在管理的手段中也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如网络化的运用,由于其管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英特网上可随时随地查阅和处理文件、发布信息和指令,使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向无纸化管理迈进。同时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参建方相互制约和监督,避免了主观愿意的影响,创造了全新的工作方法。
3.技术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保障
绿化项目的实施不是简单“种地种菜”,建设单位应指导和鼓励施工单位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手段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工艺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如针对种植土中出现淤泥、深层土、垃圾土、盐碱土等普遍现象,在绿化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积极推行土壤检测、开样洞,根据检测结果和不同植物的要求指导施工单位进行土壤改良、开沟等措施,以改善根系周边的土壤环境。又如在大树移植方面,应根据不同道路的现场特点、土质情况、苗源地情况、苗木特性等诸多因素,制订了不同的实施细则,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尽早达到要求的景观效果。对于一些特殊种类的植物品种如竹类等,在施工过程中,应指导施工单位从选苗开始把关,包括运输、修剪、绑扎,土壤改良、种植方式、密度控制、养护等一系列工序层层控制。同时,还应通过组织培训、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增加各方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推广好的经验,吸取差的教训,提高大家对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认识。
论文作者:刘建法 于传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4
标签:园林绿化论文; 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建设单位论文; 管理者论文; 园林论文; 环境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