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心理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7)10-0020-03
说到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一般都会提这样几个方面的建设,即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但很少讲心理建设的。本文想在这方面说点想法。
心理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建设一样,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有一个心理建设的问题。这是因为政党是由人组成的,不管是政党的领导层、中层或基层干部,还是一般党员群众,都有个心态是否正常的问题。如果党员个人或群体的心态不正常或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政党的决策中,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中,在人际交往中,差错就难以避免。因此,中国共产党也同样有个心理建设问题。
心理建设与思想建设并不是一回事,后者不能包括前者。因为个体心理不是成熟的认识、思想,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气质、性格、能力等现象的总称;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没有系统化的思维因素、知识的片断,是社会共同体中普遍流行的、共同的、典型的精神状态,是包括人们的要求、愿望、情感、情绪、习惯、风尚、情趣等现象的总称。所以,心理建设是区别于思想建设的,它在党的建设中完全不可缺少。
政党心理是一个政党中普遍流行的、共同的、典型的精神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党群体心理和政党个体心理。政党群体心理是政党成员在政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本身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政党群体心理与一般民众心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政党是由社会上一部分人组成的,所以,一般民众所具备的心理,政党也都具备,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的情感、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富民强的愿望、崇尚民主科学的态度以及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风尚等等;另一方面,政党是由民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承担着带领民众治理国家的重要责任,因此,政党群体心理在对某些问题如阶级、国家、社会等问题的认识上又高于一般民众。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群体心理,主要包括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愿望,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操,无畏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容人并存、和谐相处的宽阔胸怀,努力学习、求知似渴的认真态度等等。
政党个体心理是某一政党成员在政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情感、情绪、要求和愿望等。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个体心理是分层次的,有领导层的个体心理和一般党员群众的个体心理,而领导层的个体心理又有中央领导层、地方领导层和基层组织领导层的个体心理之分。从总体上看,由于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不同层次之间的个体心理表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但由于所处层次和所担负职责的不同,不同层次之间的个体心理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如领导层处于较高的地位,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其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就不同于一般党员群众,对其心态、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力的要求也比一般党员群众要高。研究领导层尤其是领袖的个体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伟大的领袖,不仅要具备坚忍的意志,还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比如,邓小平“三下三上”的经历,不仅充分展示了其优秀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给全党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范。研究各级党组织和一般党员群众的个体心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党是由广大党员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广大党员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政党心理建设的水平。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群体和个体心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从联系上看,两者有许多共同点。从区别上说,群体心理是从宏观上对广大党员心理的分析,而个体心理多为微观上对某一层次乃至某个党员心理的考察。
在政党心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政党行为。政党行为是政党心理的外化。政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在其政党活动中得到体现。一般来说,在政党心理支配下的政党行为,不仅是对政党心理的认同,反过来也进一步强化了政党心理。政党行为可以分为在政党群体心理支配下的政党行为和在政党个体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在政党群体心理支配下的政党行为,涉及政党成员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以及政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政党个体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其规模和范围要比在政党群体心理支配下的政党行为小得多。但两者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共产党内的心理状态也是如此。积极的心理对党的发展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消极的心理则对党的发展起着负面的阻碍作用。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稳定良好心态的政党,能在各种情势面前做出基本正确的反映,并表现出清醒的头脑、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很强的心理耐受力。但是,由于政党心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党的心理建设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党的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引导积极的心理,尽量规避消极的心理。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和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由于党的领导层和一般干部、党员群体心态不正常,使党的工作遭受损失或党的方针、政策贯彻不顺利的情况确实存在。比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屠杀革命者造成白色恐怖,在共产党的干部和党员中产生了一种复仇心理和拼命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眼看自己的同志以及无辜群众被残杀,当然非常气愤,一定要拿起刀来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人们不去考虑主客观条件,只想“杀一个够本,杀俩赚一个”,这显然是不行的,结果会使革命力量更加削弱。对这种情况,党应该进行正确引导,保护党员的革命积极性,制止蛮干,以确保革命力量,等待时机,组织反击。但是,当时中共中央某些领导人没有这样做,反而迎合多数党员的不正确的心理,极力鼓动党内的拼命情绪,并把这种情绪直接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左倾”错误贯彻到全党的实际行动中,给革命造成极大损失。又如,中国革命胜利后,长期受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民早已形成的急于求成以改变现状的心理更加发展,希望中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尽快富强起来。过去受人欺辱没办法,现在中国人站起来了,当然应该大干快干。这种心理状态不仅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群众之中,而且多数党员也是这样想的。1958年以前,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这种传统的急于求成的心理转化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这样,当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文化建设,都得到很大发展。可是,到了1957年底,毛泽东提出“大跃进”的指导思想,要在短时间内赶超英美,实现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显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是脱离中国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它是共产党党内和党外民众急于求成心理的自然反映,当其一旦形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就会助长此种心理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这是没有正确引导而产生不良影响的典型例子。当然,也有另外的例子,说明引导得好,就会产生良好效果。比如,“文化大革命”后,人们包括相当一部分党员既有急于肃清“左”倾错误的美好愿望,又有怀疑甚至否定毛泽东思想、党的领导的情绪,对未来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并领导全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引导全党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就使全党的心态转入正常。这些例子都说明,加强党的心理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常被人忽略的共产党内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左右着党的自身发展。一旦没有把握住党内群体的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那么,如何把握好呢?这就要先弄清楚影响党内心理状态变化的诸多因素。一般说来,人的心理变化受自然的和社会的影响极大,共产党员也是人,不可能逃脱这种影响。全面描述这种影响是很难的,只能举例来说。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有一定权位的党员干部提供了侵占公共财产的机遇,这就可能使他们的占有欲增长,“条件”成熟了,贪污受贿的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再如,改革开放后,各项建设迅猛发展,客观形势向人们提出要求,必须使自身文化水平与之相适应,这就自然让力求在群众中起模范作用的党员产生强烈的努力学习的愿望。至于党员个人因经济的、工作的、身体的、家庭的等原因而导致的心态变化,更是数不胜数。
其次,要把握住党内群体和个体心理变化的情况,就必须进行认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调查。没有这种调查或者调查出现片面性,就不可能了解到真实情况,由此而制定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不会有用。之所以要多角度、多层次调查,是因为形成党员群体和个体心理变化的因素太复杂,把调查简单化了,很难掌握真实情况。这种调查在政治、经济形势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尤为必要,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对人们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
再次,掌握了党内群体和个体心理变化之后,就要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调查来的情况很可能有水分,一定要加以辨别,去伪存真。由于群体的和个体的愿望、要求、情绪等心理状态,有对的也有不对的,有符合实际的也有不符合实际的,有能满足的也有不能满足的,一定要加以区分,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笼而统之,就不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中共中央更应慎之又慎。
应该用些什么办法加强共产党内的心理建设呢?加强心理建设是全党的事,从中央到地方党的各级组织自然责无旁贷,党员个人也要积极努力在这方面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从各级组织的角度说,首要的是加强全党的教育,即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在内的世界观的教育,包括生死观、价值观、幸福观、恋爱观、婚姻观、道德观在内的人生观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对人的心理状态有引导和抑制的干预作用,当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特别是变得不太正常的情况下,如果有比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能够自我调节,使心态趋于稳定。其次,要加强组织性教育和制度的约束。只有组织性强了,经常意识到自己是共产党员,随时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一旦心态发生变化,就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再次,还要做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当发现党员群体或个体心理发生变化,就要针对变化的导因,对群体或个体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服工作。必须认识到,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并且因人而异,加上心理变化成因的复杂性,改变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心理建设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做好这方面工作,不能简单化,在方法上、形式上要多样化,有针对性。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既有集中的,也有经常的。比如,党内的组织生活,就是经常性、群体性的。通过党员在一起交流,就会提高和加深认识,达到教育的目的。又如,2005年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在经常性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集中性教育。在方法上,也可以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来动员和激励广大党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广大党员产生很强的心理认同感,从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然,还可以利用反面教材,给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心理警示。
从党员个人的角度说,首先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在当前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坚定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心;通过学习,坚定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和人民利益的组织观念。总之,通过学习,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决心和信心,以此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提高心理承受力。其次,要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特别是在客观形式包括社会的和个人小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尤为必要。在自我调节上,除从党员责任以及社会公民责任角度引导自身心理发展外,心理学上一些自我调节的办法也可以试用,肯定会有好处。至于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的党员则应该要求更高一些,特别是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党员的情绪有波动的时候,要冷静下来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认真分析党员的这种情绪是否正确,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支持还是设法改变。也就是说,不能被自己的和自己领导的党员的心态变化所左右,这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极其重要。
共产党的心理建设是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这里只是初步提出一些想法,就教于研究党建的专家学者,并希望引起更多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