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中城市地理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以中图版和鲁教版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书中论文,图版论文,教科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选取中图版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城市地理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希望为本部分教科书的修改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一、城市地理内容选择的比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地理“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主题中,规定城市地理的“内容标准”如表1所示。中图版和鲁教版据此选择的相应内容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按照课标选取相应的内容。但不难发现,两者在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方面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中图版侧重从城市个体的角度讲述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发展变化;鲁教版侧重从城市体系的角度讲述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及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作用。同时,鲁教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效果较好,但对有些城市的讲述侧重于服务范围而非服务功能。此外,鲁教版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把地理信息技术与本章内容主题——“城市”结合起来,既拓展了本章的内容,也利于学生地理信息意识的形成,体现了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时代性原则。
二、城市地理内容组织的比较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即教科书体系的构建,它包括教科书各单元内容主题的确定及其编排顺序两个方面。学科、学生和社会是影响教科书体系构建的三种最基本的因素,处理其关系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科书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科书体系的构建,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点,处理好与其他两者的关系。
单元在这里指通常所说的“章”和“节”。单元主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突出概念原理等内容的“理论主题”,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主题”,反映学科基本观念的“观念主题”以及联系社会生活内容的“社会主题”等。分析中图版和鲁教版的章、节标题,可以看出,两者都突出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图版的章、节标题更符合突出概念原理的“理论主题”。鲁教版章的标题较侧重于反映学科基本观念的“观念主题”,节的标题较突出概念原理等内容的“理论主题”。其中,第一节标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也隐约体现了“过程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科书单元主题的确定,应加强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的融合,努力构建综合性的单元主题,突出基本观念、基本方法的引领或体现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在确定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处理好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分析“表2”可知,中图版高中城市地理内容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的顺序进行组织编排,各节内部具有明显的学科知识逻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鲁教版则打乱了课标要求的顺序,各节之间及各节内部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紧扣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给学生介绍了一些铺垫性知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
三、城市地理部分中栏目设置的比较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教材是通过一系列的“栏目设置”来实现的。
中图版和鲁教版的栏目设置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如果把鲁教版“节”前的“问题”看作“探索”,“知识窗”看作“阅读”,“节”内的“问题”看作“思考”,则中图版和鲁教版栏目设置的异同点如表3所示。
中图版每节均设有探索、学习指南、案例研究、复习题及检查进度栏目,而思考题、阅读与活动栏目视需要而定。“案例研究”则位于每一节的正文后,主要对课文中所述原理起诠释、应用等作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相应素材。例如,在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后,以“徽州文化”为案例,来说明徽州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学习指南”栏目,优化了教科书的指导性,具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功能,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鲁教版每节均设有探索、活动和阅读栏目,思考题视需要而定。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窗”(即阅读)栏目较突出,共有9个,且选择的内容也较典型,如城市热岛、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及重新崛起的城市——唐山等,这些对弥补教材正文里没有涉及或难以涉及但的确有意义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栏目也较突出,通过“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学会并建构知识。
栏目设计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增加了教科书内容表述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开展其他各类地理实践活动都具有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栏目的设计要考虑其对教学的有益性和可实施性。
四、城市地理部分中图像系统的比较
中图版和鲁教版在城市地理一章分别设计了49幅和36幅图像,图像类型与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含有景观照片、示意图、地图和统计图表。此外,中图版还插入一幅卫星影像图,鲁教版在单元活动中设计了两幅结构图。可以看出,中图版的景观照片、统计图表明显占优势,鲁教版的示意图、地图明显多于中图版的。
不同类型图像的表达优势和能力训练优势不同。一般而言,地理分布图、示意图和统计图表等在表达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例如,给出世界大城市带的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大城市带分布地区的特点,具有什么规律。地理景观照片、漫画等在表达地貌、自然风光与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欣赏能力。中图版在讲述城市问题、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时,插入了大量的景观照片。
图1 中国版和鲁教版“城市地理”一章图像类型与数量统计图
城市地理部分的图像设计要根据知识特点和不同类型图像的表达优势,合理配置图像类型。考虑到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教科书可适当增加地理分布图、地理示意图、地理原理图和地理规律图的使用比例。卫星遥感影像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建议教科书也可适当增加遥感图像的使用数量。
五、城市地理部分的文字表述比较
通读中图版和鲁教版的城市地理内容,总体上感觉文字表达追求严谨但活泼不够。例如,鲁教版在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中的第二个问题“城市化及其特点”中写道:“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在这200字左右的一段课文中,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以及城市化所包括的内容,句句都是知识点。
然而,教科书中有些内容还是较为深入浅出的。例如,鲁教版在介绍“城市功能区”时,这样写道:“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中图版在讲述“城市的空间结构”时写道:“一个繁荣的大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复杂的印象。然而,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大型商场、办公区、工厂、居民住宅等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教科书的文字表述,应视学生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广度与深度,要简明扼要、生动活泼,使学生愿意看、喜欢读,真正实现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综上所述,两版本教科书中的城市地理内容设计在坚持地理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各自的特色,体现了“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然而,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逐步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