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学习支架效果的课堂观察报告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学习支架有效性探究的课堂观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架论文,英语学习论文,课堂论文,有效性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崔允漷等,2013)。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与不能胜任之间,是学生需要“支架”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邓静、赵东生,2008)。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支架才能顺利完成获取信息、转换信息、内化语言、输出语言等学习任务。学习支架,又译作脚手架,Wood等(1976)将其定义为“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学习支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有文献显示,对学习支架的研究在大学、高中、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开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则颇为鲜见。我们发现在许多小学英语的常态课和公开课中常常出现学习支架缺失、低效等现象。因此,笔者所在的“基于课堂观察的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选择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支架的有效性”作为研究问题之一,采用课堂观察技术对此展开了研究。

      二、观察点与观察量表说明

      本研究采用定量观察的方式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支架的有效性展开研究。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支架主要由教师创设。学习支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习支架的设计;二是学习支架的利用(崔永漷等,2013)。所以,我们确立以“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利用”为课堂观察点。观察点确立后,根据《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对“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利用”的论述,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开发了“学习支架有效性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见下页表1),并制定了数据分析工具。

      根据可观察、可解释的课堂观察原则,观察量表主要涉及学习支架的形式、支架内容、出现时机、清晰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维度。出现时机指学习支架抛出时是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清晰度指的是支架是否适合学生获取信息;参与状态指学生利用学习支架时的兴趣和思维状态。观察量表中每个学习支架设计和利用的效度总值为10,支架内容、出现时机、清晰度、参与状态各占2.5。一个学习支架实际效度的计算公式为:学习支架设计和利用效度=内容适当百分比×2.5+出现时机适当百分比×2.5+清晰度百分比×2.5+积极参与百分比×2.5。

      三、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课题组首先对一节小学三年级英语课展开了课堂观察。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英语》(新标准)(供一年级起始用)三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1 Are you going to Hong Kong?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支架,其中3个范例支架、1个问题支架、2个表格支架。根据全体观察者的记录,各个学习支架的有效性数据分值见下页表2。

      观察者根据观察结果对本节课中的学习支架进行了分类分析。

      (一)范例支架

      

      本节课有三个范例支架。范例支架1出现在任务呈现环节,具体内容为Teacher's New Year plan:On New Year's Day,I am going to Shanghai.I'm going to visit my daughter.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综合运用任务(制定自己的New Year plan)。教师通过和学生的Free talk,自然地引出:My daughter is studying in Shanghai.I miss her very much.On New Year Day,I am going to Shanghai.I'm going to visit my daughter.同时在PPT上呈现了文字和照片,告诉学生:This is my New Year plan.And today you're going to make your New Year plan.学生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了解了New Year plan的形式和内容,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并流露出对假日生活的向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范例支架1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图文结合,简洁生动,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观察者一致认为这一范例支架内容与形式恰当,出现时机适中,清晰度良好,学生参与状态积极,其设计与利用是高效的。

      

      范例支架2出现在语言操练环节,它是一个语篇框架:On New Year's Day,I'm going to ________.I'm going to ________.设计目的是辅助学生扮演Xiaoyong和Sam,介绍自己的假日计划,学会完整地描述一个假日计划。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学说了句型:Xiaoyong is going to...Sam is going to...但还不能完整而熟练地描述一个假日计划。在操练活动中,范例支架2帮助学生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连句成篇。学生借助这一支架非常顺利地输出了两个小语篇:(1)On New Year's Day,I'm going to Hong Kong.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ma.(2)On New Year's Day,I'm going to Hainan.I'm going to swim in the sea.达成了预期学习目标,因此,范例支架2的设计与利用是科学高效的。

      范例支架3出现在语言运用环节,也是一个语篇框架。在语言运用环节,学生先和同桌互相询问各自的假日计划,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汇报。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汇报,教师提供了范例支架3:On New Year's Day,I am going to ________.I am going to ________.________ is going to ________.He/She is going to ________.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学会了运用所学语言来描述假日计划,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学生不仅要能描述自己的假日计划,还要能描述他人的假日计划,语言水平要求又提高了一层,学生又具有了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范例支架3的出现时机是合适的。支架通过PPT和教师口头示范呈现,非常便于学生获取信息,清晰度较高。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支架内容不太适当。首先,范例支架3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口头汇报,作为一个口头汇报的范例,它缺失了开场白和结语。其次,语言结构比较单一,开放性不够。观察发现,学生借助范例支架3能够非常流畅或比较流畅地描述自己和他人的假日计划,但同时学生的语言输出又被这一支架模式化,千篇一律,只是单一地描述假日将要去哪里,要做某一件事,缺乏个体的创造性和差异性。范例支架3内容上的缺陷降低了支架的效度,减少了学生的语言输出。

      (二)问题支架和表格支架

      本节课有一个问题支架和两个表格支架,其中表格支架1是和问题支架同时使用的,所以,观察者对问题支架和表格支架同时进行分析。问题支架和表格支架1出现在语言输入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呈现文本情境:Xiaoyong and Sam are at the airport.并提出问题Where are Xiaoyong and Sam going?同时,在PPT上呈现表格支架1(见表3)。

      学生观看动画后回答:Xiaoyong is going to Hong Kong.Sam is going to Hainan.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同时增补了表格支架1的内容(见表4)。学生再次观看动画后回答:Xiaoyong is going to visit Grandma.Sam is going to swim.观察发现,问题支架有效地协助学生获取了文本关键信息,其设计和利用是合理有效的。表格支架1出现时机延后,支架内容不太适当,其效度不高。第一,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给学生尝试回答问题的机会,而是主观判断学生此时需要支架辅助,从而立即抛出表格支架1(见表3、表4)。事实上,本课的文本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视听都能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表格支架1仅仅提供了非常有限的答案选项,学生只需思考选择Hainan或Hong Kong,swim或visit Grandma。这样做确实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但同时也降低了该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被动、狭窄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和发散。

      

      

      表格支架2(见表5)出现在语言操练环节,教师让学生扮演Xiaoyong和Sam介绍自己的假日计划,并提供了表格支架2辅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借助这一表格支架和范例支架2 On New Year's Day,I'm going to ________.I'm going to ________.输出了两个小语篇:(1)On New Year's Day,I'm going to Hong Kong.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ma.(2)On New Year's Day,I'm going to Hainan.I'm going to swim in the sea.

      观察发现,表格支架2将文本关键信息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起到了良好的信息转换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表格支架常用于辅助学生进行信息转换,本节课中的表格支架1和表格支架2都具有类似作用,和表格支架1相比,表格支架2更为清晰,利用效度更高。

      四、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观察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习支架出现的适时性

      本节课的表格支架1出现时机延后,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了学习支架的有效性。建议将表格支架1作为一个预设的学习支架,在提出问题Where are Xiaoyong and Sam go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后,并不立即抛出,而是认真观察学生听音后的反应,当学生真正需要支架辅助时再抛出来。适时抛出学习支架才能保证学习支架的最高利用效度。这就涉及一个预设学习支架的问题。课前,我们应当深入分析学情,充分预设学习支架;课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学生,根据其真正的最近发展区决定是否抛出预设学习支架。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建构知识的时空,留给学生更多积极探索、深入思考的机会,避免在布置学习任务后便立即抛出支架辅助,那样看似教学活动很顺畅,实则是学生整节课都被教师牵着走,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增加学习支架内容的开放性

      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是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上所述,本节课中的范例支架3和表格支架1都因为支架内容缺乏开放性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可见支架内容是否具备开放性也是影响支架效度的关键因素。封闭的学习支架能帮助学生飞翔,但是却限定了高度和宽度,而开放性的学习支架则不仅能帮助学生飞起来,而且能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如本节课中辅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范例支架3,可以在原有支架上增加一些和本课话题相关联的已学语言:I like…/My favourite.../I can.../It's warm.../I'm going there by.../I am going to...with my family.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自主选择,自由表达。这样开放性的学习支架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上的积极参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就越能产生表达的欲望和丰富表达的内容。在开放的学习支架的辅助下,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得以更快的提升。

      再如,辅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格支架1可以删除。建议教师在抛出问题Where are Xiaoyong and Sam go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后,呈现一张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运用句型Xiaoyong is going to ________.Sam is going to ________.猜一猜:他们要去哪里?他们将会做些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动画,验证猜测。该教师据此对教学做了调整,在另一个班级进行了试教,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个猜测环节,积极思考,踊跃参与,生成了许多精彩的语言。这不仅达成了理解文本,感知语言的教学目的,又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了地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制定自己的假日计划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学习支架越开放,学生的参与状态越积极,支架的有效性越高。

      以上论述对于如何提高学习支架设计和利用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只讨论了一个研究课例,所以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小学英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解释支架在本课例中没有涉及。此外,由于现有相关理论较少,本研究缺乏更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如缺少更加科学权威的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工具,这也是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一。我们期待后续的研究能有较大突破。

标签:;  ;  

小学英语学习支架效果的课堂观察报告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