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刚
(重庆市开县精神卫生保健院 重庆 开县 405400)
【摘要】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相关预防控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流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职业等内容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控制方法。结果:本组105例流腮患者,女性比例(61.0%)高于男性(39.0%),以7~17岁年龄段患者居多,发病率占56.2%,流腮发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5月为发病最高,10月最低,分别占15.2%、2.9%;流腮患者中学生最多,其次为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占59.0%、35.2%,流腮发病在时间和职业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干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知识、提高相关疫苗的接种率,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腮的传播和流行。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054-01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腮腺肿痛,并会引发病毒脑炎、胰腺炎、卵巢炎、睾丸炎等并发症,由于流腮属于自限性疾病,临床上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常规抗生素收效甚微,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做好流腮预防控制工作,有助于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传染率。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105例流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流行病学特征基础上探讨相关预防控制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1月~12月105例流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41例,女患儿64例;年龄范围为4~22岁,平均年龄为(10.6±2.2)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在1周内,其中发病前接触过已染病者72例,接种过相关疫苗54例,服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7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等,就诊时腮部肿大51例,颌下腺重大43例,扁桃体充血肿大11例,其中已经出现并发症患者87例,予以充分水、食物和休息,以阿司匹林控制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周,显效71例,有效3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
1.2 方法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与染病者接触史以及患者腮腺肿大情况,105例患者经常规、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分离并确诊,均符合流腮相关诊断标准。采用内服外用方法联合施治,即口服抗病毒药物,外敷金黄散和蜂蜜,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予以综合治疗。收集所有流腮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等内容,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5软件包对获取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标准α=0.05,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性别和年龄分布统计结果
本组105例流腮患者,男性占39.0%(41/105),女性占61.0占(64/105),男女比例为1:1.56;年龄分布集中在7~17岁,发病率占56.2%(59/105),流腮发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时间和职业分布统计结果
流腮患者1~12月均有发病情况,从发病时间来看,以5月为发病最高,10月最低,分别占15.2%(16/105)、2.9%(3/105)。流腮患者中学生最多,共62例,占59.0%;其次为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共37例,占35.2%;其余共计6例,占5.7%。流腮发病在时间和职业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腮是一种流行较广泛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易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暴发和流行,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该病在城市托幼机构和学校流行较广,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和中学生[1]。该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女孩的发病率高于男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是传染源,腮腺肿大及其他器官感染者均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并发脑膜炎的患者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其中隐性感染者因症状不明显,所占比例较大,在预防控制中容易被忽略,致使疾病传播范围扩大,可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等多途径传播,较容易暴发和流行[2]。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流腮全年均可发病,集中在冬春两季,其他月份也有散发病例,掌握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3.2 相关预防控制方法
对于流腮的预防,首先应管理传染源,无并发症患者尽量隔离在家坚持治疗,并对托幼机构易感患儿进行检疫,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其次是切断传播途径,幼儿和在校学生是发病的高危人群,预防控制的重点应集中在幼托机构生活、学校以及有流腮接触史的人群,流行期应重视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环境;再次,加强对易感人群的保护,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人群,对于近期使用过免疫抑制剂以及患有严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不应接种疫苗,由于患者在症状出现开始的几天已经将病毒排除,预防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应用疫苗的易感者身上,保证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在流行期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最后是加强药物管理,防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的药物应区分使用,避免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如用盐酸金刚烷胺治疗流腮,不仅不会起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出现眩晕等副作用[3]。
总而言之,对于流腮的预防控制,应在其流行病学特征基础上,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干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知识、提高相关疫苗的接种率,以此来控制流腮的传播和流行。
【参考文献】
[1]张磊.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发原因的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
[2]张晓梨.370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观察及预防分析[J].现代养生,2013,20(3):35-36。
[3]成国明,吕金伟,王斐等.芜湖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1(4):978-980。
论文作者:潘仲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患者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特征论文; 方法论文; 疫苗论文; 年龄论文; 托幼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