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剖宫产术后痫性发作的报告论文_王慧英

一例剖宫产术后痫性发作的报告论文_王慧英

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省孝感市 432900

患者及病史:患者,女,26岁,孕足月临产,拟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既往未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辅检尿蛋白(3+),血常规:Hb79g/l,Hct25%,血生化示Alb30g/l,Ca1.84mmol/l,TP54g/l,凝血五项正常。

手术及处理过程:常规右侧胸膝卧位,L2-3间隙进行穿刺,硬膜外针进入到达硬膜外腔时未得到准确负压实验信息,判断失误进而继续进针,再次出现突破感后,脑脊液从硬外穿刺针流出,随即拔出硬膜外针,后改行T11-12间隙进行穿刺,成功后留置硬膜外管,另行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该处穿刺顺利,注入0.75%布比卡因1.3ml。10余分钟后麻醉显效,测试麻醉感觉阻滞平面T6,平面满意后通知手术医师上台。

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诉明显不适,期间按照硬膜穿破的处理常规方法,手术期间给予硬膜外腔间断注入生理盐水40ml。手术历时60分钟,术中出血约200ml,术中输浓缩红细胞600ml,手术完成后过床送患者回病房。

术后麻醉医师告知患者经管医师,患者硬膜“打穿了”,嘱术后去枕平卧三天,每日液体量2000-3000ml。于17时许,去病房探视患者,患者未诉不适,遂将10ml生理盐水通过留置的硬膜外管注入后拔除硬膜外管。

术后第1日晨查房无异常嘱护理拔除尿管,继续平卧,并定时翻身,下肢床上活动。当日下午患者诉床上小便不方便,坚持要求起身并下床活动,遂于18时重新留置尿管,持续导尿。

术后第2日,产科医师查房看病人患者未诉明显不适,遂嘱患者液完毕拔除尿管,可床旁活动。

当日晚间患者下床去洗手间(不确定具体时间)之后出现头痛,产科医师按照术后脑脊液丢失的处理常规方法,再次嘱患者继续平卧,并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神经内科医师探视患者,患者诉头肩部疼痛不适,以枕部为甚,下床后加重,Bp180/100mmHg,颈强2.5指,考虑为低颅压性头痛,嘱阿普唑仑1粒口服,行头部CT检查,患者家属均拒绝。

术后第3日晨查房看患者,患者诉头痛减轻,肩部仍有不适,嘱患者家属按摩热敷肩部。

17时40分出现患者和家属说完一句话后头偏向一侧,出现意识不清,四肢无意识舞动后四肢屈曲肌张力增高抖动,牙关紧闭,家属强行制止后,产科医师当即放置压舌板,给予地西泮等镇静药物,同时要求神经内科会诊,持续1分钟后患者安静下来,呈昏睡状,心电监护示生命体征监测正常。

神经内科医师查看患者考虑为癫痫大发作,予以镇静护脑、脱水等治疗,并要求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后行头部CT检查结果示脑实质未见异常。

次日上午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示双侧颞叶、顶枕叶皮层异常信号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初步诊断:

1、低颅压性头痛

诊断依据:有脑脊液丢失病因,头痛在直立体位时加重即起床后不久出现,枕部为甚,钝痛或搏动样疼痛,伴肩部不适,卧位减轻,待行脑脊液压力检查确诊。

2、继发性癫痫

诊断依据:测试负压的注射器毛玻璃推回脑脊液回蛛网膜下腔,可能含有脂肪球、为擦拭干净的活力碘带入蛛网膜下腔,形成无菌性脑膜炎,症状:其后出现意识消失,四肢出现强直,查体:颈项强直,2.5指。另低白蛋白时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血药浓度增高透过血脑屏障致药物中毒(有报道,未使用)

鉴别诊断:

1、子痫

患者入院血压正常,头痛后出现血压升高,BP180/100mmHg,低颅压应激性,可排除

2、高血压脑病?

患者血压在头痛不适后出现升高达180/110mmHg,未见脑水肿征象及影像支持该诊断,待排除。

3、状态关联性癫痫发作?

发作与睡眠、情绪有关,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综合上述,得出诊断: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PRLS)

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觉障碍、意识改变、癫痫发作等症状,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见。

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但其病因各异,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病因:常见的有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肾功能衰竭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FK-506的应用等。

发病机制:当血压突然增高超出脑血管自动调节上限时,脑血管由收缩变为被动扩张,脑血流量增加,体循环血压突然升高超过大脑血管的自动调节能力极限,导致区域性血管扩张,即脑的高灌注;由于颈内动脉系统有来自颈上节丰富的交感神经分布,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缺少交感神经。当血压急剧升高时,交感神经的刺激可引起前循环的血管收缩,起相对保护作用,以防止过度灌注,将压力转入椎基底动脉系统,而出现后循环高灌注,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微梗死形成等病理改变,若不及时治疗,高灌注持续存在,可导致细胞毒性水肿、脑梗死。

预后:较好,绝大多数病人神经系统症状能够完全恢复。

(PRLS介绍):本病影像学最突出的特点是病变的分布特征,病变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侧顶枕叶对称的皮层下白质,病变范围较广者,脑干、小脑、基底节和额叶均可累及,部分患者脑灰质亦见受累。T1加权像病变常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Flair成像呈高信号,在DWI(b=1000)通常显示为等或低信号,而ADC图上的信号较脑组织信号显著为高,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的典型信号改变。RPLS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影像学异常的可逆性,在Hinchey研究的所有15例患者随诊的MR检查发现白质病变明显改善或完全恢复。但如果早期得不到合适的治疗,则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最终致死。

MRI检查的意义不仅在于显示病变,最重要的是关于PRLS的鉴别诊断,特别是与急性脑梗死的鉴别,否则误用溶栓剂或抗凝剂而忽视降压,可能导致脑水肿加重和出血概率增加。PRLS的病理基础为血管源性水肿,而急性脑梗死却为细胞毒性水肿。常规MRI虽能显示病变,但不能区分二者,T2WI均呈高信号。DWI可较容易地将二者区分开,血管源性水肿因为细胞外水分的增加表现为扩散增加,ADC值升高,DWI呈低信号,而细胞毒性水肿则表现为扩散受限,ADC值降低,DWI呈高信号。一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影像学表现为脑后部白质血管源性水肿。

论文作者:王慧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一例剖宫产术后痫性发作的报告论文_王慧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