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根本保障,是文化自强的重要前提。与西方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自成一体,且具有“包容性”。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对自身文化丧失信心,中国人开始追赶西方,学习西方。而中华民族本具有的文化自觉、开放包容品质等,又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前提、内在依据、和保护性措施,进而使得中华文化自信成为可能。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可能性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具体内涵
1.文化自觉的概念阐释
对“文化自觉”的阐释,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而我国较新近的“文化自觉”概念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并阐释的。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去向,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可能“全盘西化”[1]。这就是说,这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悟,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
2.文化自信的概念阐释
文化自信多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予以提及,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文化自信给出科学阐释——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由此,文化自信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二.提出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原因
1.中国的文化发展水平与自身国际地位不相称
自“入世”以来,中国贸易额迅猛增长,现已成为世界超过日本的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出口第一,进口第二的贸易大国,这些消息令人振奋。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都让今天的中国人产生足够的自豪与自信。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进步。我们都很清楚,中国的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当我们在物质创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就凸显出来。中国必须重塑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自信
梁漱溟先生认为: “当近世的西洋人在森林中度其野蛮生活之时,中国已有高明的学术美盛的文化开出来数千余年了。四千年前,中国已有文化; 其与并时而开放过文化之花的民族,无不零落消亡; 只有他一条老命生活到今日,文化未曾中断,民族未曾灭亡。”[3]梁先生此言不差,我们不仅有漫长辉煌的“原始文明” 时期,而且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塑造了中国后来的文化主导形态。儒学思想不仅保证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二千多年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而且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到了清末,随着中国经济衰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力随之减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年来,西方文化蜂拥而入,有些人开始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自觉、不自信,甚至出现文化自卑。
3,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字,便凸显了“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所谓“更基础”,就是说,文化是确立“道路、理论、制度”的基础,因为“道路” “理论”和“制度”的确立都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而文化状况则是基本国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 “更广泛” ,就是说,文化渗透一切,影响一切,没有文化自信,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都将无从谈起;所谓 “更深厚” ,就是说,文化内涵最丰富、思想最深邃、意蕴最厚重,从某种意义来看,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缺少深厚的内涵,没有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甚至改旗易帜。
三、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途径
1. 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性因素
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内容、形式及其载体的积极性评价。毋庸置疑,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多种评估基础之上的。文化评估,就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主动审视,就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我反思和积极探索。从这一角度看,依据我们上述分析,任何一种文化评估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见,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
2.开放包容品质是文化自信的内在因素
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沉淀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财富与资本。它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资源,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她的自信与包容。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不同形式的人类文化,必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铸造了形态多样的文明。而中华文化因为兼备包容与自重的特质,以其开放的体系,坚持与时俱进,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其自身的内涵。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其博大精神的内涵,成为少数几个能够健康生存下来、不断茁壮发展到现在并仍然保持强大和旺盛生命力的东方文化。
3.走大众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文化自信的保障性因素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当前,国家和政党层面所采取的大众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为文化创造、文化占有提供最为广泛的人群基础和最为强大的力量,这正是为实现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保障性措施。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习近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N].北京.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6
[3]梁漱溟,徐复观.至中国人的演讲(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孟晨瑜(1993.01.20---):女,24岁,汉族,籍贯陕西西安,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孟晨瑜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文化论文; 自信论文; 自觉论文; 中国论文; 中华文化论文; 内涵论文; 民族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