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学促学--论政治课教材中导学的实践操作_单元论文

由导引学以导促学——谈政治教材中导学部分的实践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政治论文,操作论文,导促学论文,中导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编写了最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增加了课后导学部分。课后导学既有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法指导,还有具体的行为要求。如果能充分挖掘导学部分的内涵,则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导学部分的内容,进行学法指导以及行为养成教育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前置课后导学,提高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课前探讨,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是达到全方位发展智力、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智力背景是少年儿童千万个疑问的发源地,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活用知识,培养能力的海阔天空。”

我们在教学每一单元之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这一单元的课后导学部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前后比较,带着问题看书,学会从零散的材料中找出知识点,从众多的知识点中找出重点内容。在阅读内容时,注意自觉地与前面各框中的内容相联系,整体感知教材体系,初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了解并分析本单元这几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点及这些知识点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哪部分内容是重点,哪部分内容是难点?指导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结合导学中的内容,将主要的知识点在课本中标出来。

通过这种预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二、分解目标,强化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学生预习完导学后,对于本单元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将侧重点放在分解目标、落实目标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预习的作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磨砺坚强意志”的第一框“何谓意志”时,我们就采用分解目标的手段,首先出示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材料,学生分析得出:马克思写《资本论》有着明确的目的,能自觉行动,克服困难;使学生明确意志的三个特点。然后概括出意志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样分解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意志的特点,既分散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落实目标,还能紧密地配合下一步教学内容即意志坚强的表现的教学。

在教学完两部分内容后,通过课堂自测,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令人满意。检测后,又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即“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意志坚强”,让学生分组讨论。经过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本课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应怎样将目标落实在自己的具体行动中,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好地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课堂效率较之以往有了极大地提高。

三、利用导学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美国近代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诺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那么迟早会归于遗忘。这就说明,如果能够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则将大大地增强记忆的牢固性,提高提取的效率。

在教完每一单元之后,如果能及时地将本单元的知识整理成网络系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更能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我们每教完一单元,都充分利用导学部分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将本单元的知识整理成体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提纲式

好的提纲可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使材料更明确,更有条理,更容易记忆。在编写提纲时,我们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首先,将每一单元的内容按其中的逻辑关系列出主要条目。其次,把各个部分按照要点或关键字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在学完初三第五课后,可将第一节“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历程”的内容列提纲。如下:

第一节 科学认识社会发展的历程

这样列出的提纲,可以使学生明确本部分包含的内容及其关系,在记忆的时候能一目了然,准确地掌握本部分的主要知识点。

2.图表式

利用导学中的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列成图表,可以直观地看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学完初一下册第八课“准确看待自己”时,我们结合导学的内容,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列表如下

利用导学进行整理复习,可以增强学生记忆的准确性,提高知识的提取速度,又检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进行归纳概括和综合的方法。

四、联系实际,指导落实,充分发挥导行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育人。因此,学生必须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了行为养成教育。导行是《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新教材不论是从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是阅读材料的选择,或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安排,都有明确的导行要求。因此,我们就抓住这一要求,结合课后的实践活动,注意抓好学生的优良品行的养成教育工作。

例如,在初一上册第四课“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导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观点与周围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刻认识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提高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积极做好宣传活动及其他的公益活动。”这一要求中,既有学法指导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又有行为要求即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并做好宣传工作。因此,我们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课后的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各自选择课题,就社会公德的某个方面进行调查,列举出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对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在学生完成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周会时间,分专题进行了调查报告交流会。比如,针对公共安全问题,设计“血与火的教训告诉了我们什么”;针对环境保护问题,设计了“我们还能有一个‘天蓝、水清、草绿、空气新’的兖州吗”等专题,让学生就调查情况进行发言,阐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说出应采取的措施,最后结合实际说明自己该怎么做。学生所提的措施既有书本知识的体现,又有针对实际行为养成,具有指导性,可以说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最后,我们向学生建议,能否将这些看法、观点及相应的措施,以人民建议的形式写一份调查报告,向兖州市委、市政府反映,让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圆满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也提高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提高了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充分利用导学,做好预习、上课、复习、导行这四步工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和进步。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只是进行教学的一般步骤,至于是使用其中的哪几步,需要看具体内容、具体课型,灵活掌握,只要有利于促进教学,都可以采用。

标签:;  

以导学促学--论政治课教材中导学的实践操作_单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