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与中部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中部崛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新世纪提高财政质量的关键在于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湖北省财政厅童道友厅长提出了效益财政这个概念,襄樊市财政局在效益财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强化财政运行质量,这是对效益财政的深化,较好地体现了我国当前财政改革的中心。质量和效益是考核工业企业经济的重要指标,把这种概念运用到财政上,首先要明确的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的效益和质量的标准,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归根结底,是以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财政工作只有放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才会有真正的质量与效益。
中央近年来的财政政策,最主要的是二条: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特别是支出方面的改革。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政策,搞清楚两者的相互关系,对指导我们的财政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把财政工作放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关键性问题,制定财政政策。它体现了财政以经济为基础,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基本原理。这是财政工作最基本的目标,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图。朱镕基总理在今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专门就积极财政政策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我国的公共财政,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公共财政,不能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还需要在竞争性领域中有必要的投入和盈利,这比资本主义国家范围要大一些。”朱总理在讲话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条根本原则,旗帜鲜明地明确了新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而且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所体现的,是财政工作最根本的目标。
而目前开展的各项财政改革,则是从财政内部管理的角度入手,通过堵塞浪费、强化管理等手段,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改进财政工作质量。它是为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服务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维护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不断缩小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财政改革,是更好地发挥财政在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好地提高财政调控经济的能力的工具,它所反映的,是财政管理领域的目标。
财政工作的这两种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正确掌握其相互关系,是搞好各项财政改革的关键。最近,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财政改革措施,财政部内部的机构也根据财政职能的调整进行了重新组合。这些财政改革的措施,如:单一账户制度、细化预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它所直接反映的,是财政管理上的目标。如何通过改革措施的政策设计,使它与财政工作的根本目标相衔接,为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
这次财政改革的重点是财政支出,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强化支出管理的措施,我们在贯彻这些政策措施时,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些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性质与地位,把它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一个大环境中去考虑,而仅仅就支出论支出,就项目论项目,就很难真正把财政部的改革意图真正吃透。象文教卫支出,实际上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支出。它的每一项支出项目,都是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最终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服务的。对这些支出的改革,就必须以最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作出财政政策的选择。如教育支出中,由于基础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是为劳动力再生产打基础的,因此,这一块支出,就必须保证。而高等教育,由于劳动力需求市场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因此,就需要学生承担一部分教育经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由于它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部分支出就需要由个人承担。卫生费支出也一样,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和设备一样,都要进行必要的“大修”、“中修”和“小修”。卫生支出,就是劳动力“维修资金”的组成部分。要根据劳动力的特点确定“维修资金”的来源:公务员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为了提高其使用效益,防止浪费,通过医疗制度改革,让个人承担一部分进行制约;广大的城市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障的办法,建立大病保险基金等,有些事业单位的职工也可以通过商业保险的办法;广大农村的劳动者,则要地方自筹,用三提五统资金和个人消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再如文化支出,至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民族戏曲、传统剧种等,不适宜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的,财政应予支持。
行政管理费的改革,同样也要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去认识。行政管理费是进行社会管理的必需资金,也是社会再生产中的公共消费资金,它是非生产性的,因此,越少越好。但现在,党政机关重叠,脱产人员过多,已经严重超过了社会再生产的承受能力。因此,行政管理费改革,不仅仅是如何管理这块资金的问题,而且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国家机器的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等,大力压缩机构,减少编制、压缩吃财政饭的人口比重,达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优。
二
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化,也是我国近几年乃至几十年经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朱镕基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财税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作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西部地区公共投资。首先要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上一定要有倾斜。其次要搞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陡坡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由此减产的粮食,可用其它地区增产的粮食予以补偿。”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国家在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重点向西部地区进行了倾斜。
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涉及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很多西部大开发项目,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在中部。如: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建成包括上海至成都、重庆至湛江、内蒙古二连浩特至云南河口、丹东至拉萨、青岛至银川、上海至云南瑞丽、衡阳至昆明八条公路主干线。每条公路,都要经过中部地区,而且在中部地区的里程要大大高于在西部地区的里程,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都会在西部大开发的公路网建设中受惠。其他如铁道、管道、机场、水利、输变电等等,同样也涉及到了东、中、西部。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的问题,必然要涉及到东、中、西部,必然会给中部和东部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
中部地区,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资源条件、地理条件来讲,都是最好的,它蕴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以来,国家的投资,也主要放在中原地区,象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省,集中了“一五”时期156 个建设项目的大部分,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部地区仍一直是我国经济实力最雄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改革开放后,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和国家做出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决定,使东部地区充分利用了向西方国家开放的地域优势,优先发展起来了,中部地区和东部出现了差距,这就是先富和后富的问题。但这种差距是相对的,中部地区的潜力仍然相当强,它的一些优势仍然存在。如湖北省,号称九省通衢,这种地理上的优势,没有消除;河南作为资源大省,这种经济优势也没有消除;两湖地区,气候仍是全国最好的,两湖熟,天下足,中部地区的农业优势也没有消除。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落后了,关键在于观念上的落后,在于组织、引导市场能力上的落后。我们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必须要看到中部地区的优势和差距。
中部地区,处于东部与西部之间,它是西部大开发中东部地区西进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投资西部地区的必经之路,更是西部地区的资源、产品向全国扩展的首选市场。因此,中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关键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支持西部大开发中发展自己。现在,东部地区的责任,就是要根据江总书记提出的“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想,在先富一步的优势下,继续富而思进,做好国内、国际市场这两篇文章,进一步发展东部经济,并拿出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近期的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落实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做好西部大开发这篇文章。中部地区的任务,则要在东部的富而思进和西部大开发中,做到两肩挑,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实现东引战略、西联战略,发展中部经济,最终达到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所谓西联战略,就是说,国家对西部的投入、西部地区向全国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中部。中部地区要利用这种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给中部地区带来的政策机遇、市场机遇、资源机遇,发展自己。如: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使西部地区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的同时,与全国接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一部分要落在中部,如上面提到的公路网建设,从投资的公路里程来看,甚至可以讲是中部地区的项目。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给中部地区带来的政策机遇,国家要给西部地区优惠,很多政策都必须通过中部才能实现。有人认为,东部有开放政策,西部有开发政策,唯独对中部没有具体政策,因此,有人说,中部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是误解,没有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是和中部密切相关的。中部地区要消除这种不必要的疑虑,正确认识,充分分享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又如,国家在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对西部地区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进行了必要的倾斜。西部地区要保护环境,树苗、草种由谁提供,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中部地区毗邻西部,气候条件又很好,花卉、苗木业已经很发达,象河南鄢陵地区等,就理所当然地要成为西部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源提供者。这是西部大开发给中部地区带来的市场机遇,中部地区要利用地域优势,抓紧占领西部开发出来的市场,利用西部市场发展自己。如果失去这个机遇,慢一拍,就很容易被国际市场上的企业所占领,中部崛起也会十分困难。
再如,为了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国家将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西气东引”、“西电东输”工程,西部地区的能源,要引入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这些工程,需要中部地区提供大量的土地,来保证输油管、输气管、电网等顺利地自西向东铺设。这是西部大开发给中部地区带来的资源机遇,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商品都要先经过中部,才能进入整个国内市场,并进而打入国际市场。中部地区要分享这些资源,来发展中部经济。
与西联战略相对应,东引战略,则是针对东部地区的西进战略(指东部地区为参与西部大开发作出的把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向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中部地区所作出的反应。中部地区是东部地区西进的必经之道,很多东部企业是通过先在中部设立分公司或销售点,再实施西进战略;而东部地区的商品,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象武汉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钢材市场、建材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等辐射到西部的;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当前西部地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中部地区中转。中部地区实行东引战略,就是要利用东部地区西进战略带来的机遇,通过东引,达到调整中部地区经济结构,并进而与东部地区一起为西部大开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