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念论文,大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互联网络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
互联网络,简称网络(Network),或叫因特网(Internet),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方兴未艾,上网的人数逐年急剧增加,已经开始进入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也就最早、最普遍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8年7月10日发布的《中国因特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中年龄在21~35岁间的青年人占79.2%。1998年6月至7月,湖北武汉市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公用网络(即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岁至24岁的用户超过了一半;在用户的职业分布中,大学生最多,占30.5%。(注:汪勇刚:《来自“网吧”的调查》,载《中国青年研究》,1999(1)。)据此可知,有众多的大学生成为网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络已经日渐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在我国的教育和科研部门中,最早进入互联网的是中科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时间是1994年4月。而三年半以后,互联网已进入了学生宿舍,第一个把互联网接入学生宿舍的是清华大学的汽车系。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他们在“网上冲浪”,通过“伊妹儿”(E—mail)互相联系,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参加各种电子论坛、在线交谈,通过互联网发出和查找求职信息,同时也利用电脑和网络带来的逼真惊险的游戏来打发课余空闲的时光,在“猫”、鼠标、键盘等组成的空间中,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的生活。但同时,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
二、互联网络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传统的三大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形式是由上而下、以少对多、带有强制性和扩张性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来自底层的信息反馈被逐步消解、湮灭,因此传统的传播形式及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演变成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体现了一种现实中的不平等性。而网络衍生的新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体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无权威性。有幅漫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画中一只不安分的狗伸出前爪敲了几下电脑,事后大概又觉得这东西不该由它操作,神情忐忑不安地环顾左右,旁边的人则给它鼓劲:“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就是网上的新规则。同样,以往的“多数决定”、“权威指定”等在网上也不起作用。一个人和一只狗在网络面前机会是均等的。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文化的制造、传播。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的信息应该是自由的,网络区间好像是没有警察的社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每一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互联网络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因而,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
第二,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倾斜。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时,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而是文化的,并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意图非常明晰,“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为一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美国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青年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就是比中国好”。
第三,互联网络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和道德判断力削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生产者数量极其庞大,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第四,互联网络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青年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他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以管理和控制。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但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因此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犯罪主体以青少年的介入为主,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上肆虐的“黑客”中,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注:孙伟平:《猫与耗子的新游戏》,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二是“网上交友”。网上交友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说尽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他们奉行的原则是:网络爱情是一场爱情游戏,网住谁是谁。也有个别道德败坏者以在网上玩弄异性为能事。三是互联网上色情信息。电脑网络的双向性使色情内容更易传播,且手法更为隐蔽快速,受众可以主动地拣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主体地位更得到体现。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据报道,全球已有近50万个黄色网址,(注:陶文昭、詹英:《网络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国际互联网,一周的访问者多达47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航亿苇等:《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页。)四是电脑游戏。有些青年学生对网上游戏的钟情、迷恋,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不少人为此荒废了学业,更可怕的是,不少游戏中带有暴力、色情,甚至反动的内容,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会中毒,成为人们所称的“电脑网络瘾君子”。
第五,互联网络对大学生身心群已观的影响。互联网络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方面带来很大影响和危害。现代的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使得他们非常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往往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使得他们相当多地从高技术、电子游戏以及计算机中吸取营养。这样,往往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长时间地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患上信息上瘾症;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孤独和郁闷,即患上信息孤独症。互联网络给人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青少年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了一种逃避的方式。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这便造成了青年人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三、关于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应对措施
(一)在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如,加快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在技术层面探索出一种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加大投入,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等。
(二)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应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规范、网民的道德人格建设。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地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网络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三)学校应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特网时代,自主、自觉、自愿是人们行为的重要特征,单纯的鼓动、号召,生硬的强迫、压制,灌输式的说服、教育,在网络时代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随着互联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互联网络所带来的问题在内容和方法上加以扩充和改进,如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个优秀的网站以吸引人、凝聚人。网上“论坛”、“咖啡厅”、“电子信箱”、“科教馆”等内容都可开发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校长、班主任、辅导员都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平等地聊天、讨论,加强沟通,拉近距离。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更加切合学生实际,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这种道德主体性能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能有效地自律,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管理;有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提出新行为准则的能力和勇气;能学会自我调节;能正确对待人机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