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大小与术后角膜散光的关系论文_苟花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大小与术后角膜散光的关系论文_苟花

苟 花

(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眼科 大竹 635100)

【摘 要】目的:对术后角膜散光与透明角膜切口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一2013年8月期间88例进行过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人工晶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一周,A组患者比手术前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大了1.07D,B组患者则大了1.83D,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A组患者比手术前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大了0.72D,B组组患者则大了0.78D,数据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白内障手术中,小切口手术造成的创伤小,时间短,无需影响原先的散光,以及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角膜切口;角膜散光;人工晶体

【中图分类号】R779.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76-02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neal astigmatism corneal incision size and postoperative

Gou spend Sichuan Province Dazh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neal astigmatism and corneal incision size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2 August during a 2013 August 88 patients treated by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mplantation of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 in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one week after operation, patients in group A than the average corneal astigmatism operation before the degree of 1.07D, patients in group B big 1.83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data,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p<0.05.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A group than the average corneal astigmatism operation before the degree of 0.72D, B group were big 0.78D, smaller data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 cataract operation, resulting in small incision operation little trauma, short time, without affecting the original astigmatism, and quick recovery of visual acuity and other advantages,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corneal incision; astigmatism; intraocular lens

近些年,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人工晶体始终是治疗白内障手术的常用办法,而眼科医生的关注点还是放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源性散光上,因此为了对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效果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12年8月一2013年8月期间治疗的88例白内障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将人数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切口为3.0 mm和5.5mm两种透明角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人术,并对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后回访,以此来分析术后角膜散光与透明角膜切口大小之间的关系,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一2013年8月期间88例患者,有95只眼睛为白内障,其中24例为男性(25只眼睛出现白内障),64例为女性(70只眼睛出现白内障),年龄范围在55~87岁之间,平均年龄68.9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和比较时间为3个月。手术前视力为眼前光感0.3,所有患者都采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两组患者的区别主要在切口的大小上:其中A组有53只白内障眼睛实行切口为3mm,并进行了折叠式人工晶体的植入;B组有42只白内障眼睛实行的切口为5.5mm,并进行了单片人工晶体的植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术前散光等方面形成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的手术医生均是同一人,都在上颞侧角膜缘使用3.0mm的刀进入前房,在角膜处使用15°刀行侧切口,然后将粘弹剂注入到前房部位,并连续环形撕囊,实现水分离,囊袋内劈核,最后使用超声乳化去除,其他残余的皮质使用吸手柄去除。A组患者实行3.0mm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B组则实行5.5mm的切口来植入单片式的人工晶体,首先要去除前房内粘弹剂,然后在进行必施液恢复前房,切口实施水封闭,患者的切口没有渗漏,故没有必要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角膜两条垂直径线上的角膜曲率差来推算出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并使用t检验或是单因素方差实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对全部患者都进行术后的裂隙灯检查,其中有67%的患者在7天后角膜水肿减退,33%的患者在30天后水肿全部消失,在3个月后检查并无水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的变化,7天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都出现明显的增加,并且A组患者远远小于B组,但是伴随着时间的增加,全部患者角膜散光度都有所降低。术后一周,A组患者比手术前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大了1.07D,B组患者则大了1.83D,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A组患者比手术前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大了0.72D,B组组患者则大了0.78D,数据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变化

组别眼数术前 术后1周 术后1月 术后3月

A组 530.92±0.551.88±1.371.73±1.311.65±1.29

B组 420.90±0.632.82±1.192.05±1.021.71±1.07

2.2 术源性角膜散光的转向分布按Gimbel H V等方法进行判定,对于散光轴向小于135°而大于等于45°的定义为顺规性散光,而对大于等于135°或小于45°的定义为逆规性散光。A组患者在术后7天有16.63%的患者出现逆规性散光,83.34%的患者出现顺规性散光;而术后3月有45.85%的患者出现逆规性散光,54.15%的患者出现顺规性散光。B组术患者术后7天有13.17%的患者出现逆规性散光,86.83%的患者出现顺规性散光;而术后3月有44.73%的患者出现逆规性散光,55.27%的患者出现顺规性散光。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散光轴向分布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轴向分布(%)

A组术前术后A组术前术后

1周 1月 3月 1周 1月 3月

顺规性散光29.1583.3481.2654.1528.9586.8381.5755.27

逆规性散光70.8516.6318.7445.8571.0513.1718.4344.73

3 讨论

几乎所有的白内障患者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散光,而角膜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重要原因,一般的散光可以使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散光性角膜切开术等等方式进行修正。但是手术中切口的大小、形状、植入的人工晶体等都会对术后的屈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手术性散光主要指手术前散光和手术后散光的矢量和,而其也是导致术后散光的关键原因。本文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术后散光与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白内障之间的关系,以此选择适当的切口来降低术后散光,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术后恢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术后散光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涉及到手术切口的位置和大小,切口越小导致的术后散光就会越小,但是角膜散光与切口距角膜的距离呈反比。而切口的位置是导致散光轴向变化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角膜切口处恢复不好出现水肿的现象,就会加大该位置的角膜曲率,并且会随着水肿的消失而出现顺规性或逆规性的散光。其中顺规性散光多出现在颞侧无缝线切口处,逆规性散光则多出现在角膜上方无缝线切口处。这样的散光在术后出现的情况即为散光漂移。

本文研究的患者具有同样的切口形状和位置,并且都是用无缝线和水封闭,因此影响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主要原因就是切口的大小。而术后3个月的时间则为屈光稳定的时间,该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加角膜散光也持续减少,到3月的时候几乎没有水肿。两组自内障患者在术后早期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均较术前有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光度逐渐降低,透明角膜切口加大,水封闭的范围扩大,角膜水肿区域增大,导致术后角膜散光增大,随着角膜水肿的消退,散光度亦逐渐减小。白内障术后早期切口周围组织肿胀,垂直于切口子午线的角膜变陡峭,而水平与切口子午线的角膜则变平,故作上方切口时,早期主要产生顺规性散光,当切口组织水消退后,则出现角膜散光又顺规性散光向逆规性散光转化。

在白内障手术中,小切口手术造成的创伤小,时间短,无需影响原先的散光,以及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广。本文对相同位置的角膜切口所产生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术后的角膜散光与切口的大小成正比。

参考文献:

[1]蒋慧中,施玉英.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屈光观察[J]. 眼科. 2006(05)

[2]苏定旺,钟丘,岑志敏,刘水,刘浇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3.2mm透明角膜切口术源性散光的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 2010(01)

[3]陈烈,李明桂.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04)

[4]王霞.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观察[J]. 临床眼科杂志. 2004(04)

论文作者:苟花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  ;  ;  ;  ;  ;  ;  ;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大小与术后角膜散光的关系论文_苟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