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130 )
外周介入术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法,其属于微创治疗的范畴,目前主要用于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常见如心血管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妇科介入治疗、骨骼介入治疗等,全身各个系统的主要疾病均有应用,其主要优势集中体现在血管性及实体肿瘤的治疗上。临床应用中,通过介入治疗可直接将药物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大大提高了病变处药物浓度,有利于减少药物用量及副作用,此外外周介入术基本无需开刀,创口仅有几毫米,通过局麻即可实施,患者术后恢复快,对部分手术不耐受的高危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外周介入治疗依然具有一定创伤性,且穿刺时多为大血管,实施介入术后创口部位易出现渗血,若不及时查清渗血原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则可能引发感染,影响创口愈合。
导致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渗血的原因中,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及医院服务因素两方面,其中患者因素中,由于其对外周介入术不了解,配合程度不高,实施外周介入术过程中存在焦虑情绪 ,导致穿刺时穿刺效果不佳,伤口较正常伤口更大,继而引发术后穿刺口出血。而部分患者本身具有血小板功能异常,穿刺术后血小板凝血能力较差,继而导致穿刺口渗血。此外,偶尔有患者情绪状况较差,在外周介入术治疗后,未严格按照护理人员要求的止血方法进行止血也可能导致穿刺口渗血,而患者家属不了解相关穿刺口护理注意事项,在对患者进行日常照料时同样存在一定可能造成穿刺口渗血。
一般外周介入术穿刺口出血也可能为医院服务因素促成,比如在此类患者穿刺前未进行知识宣教,提高其对介入穿刺的了解程度,且未评估患者精神状态、情绪状态,未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其护理依从性,导致穿刺过程中患者的穿刺依从性较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施外周介入术时未充分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情况,且穿刺前未给予其相应干预措施,导致穿刺后伤口无法正常结痂,出现持续性出血。此外,护理因素中常见情况还有部分医生穿刺时操作手法不正确、操作不成熟等,由于临床介入术种类较多,部分医生可能出现穿刺手法记错情况,而部分新上岗医生操作经验较少,穿刺能力一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重复多次穿刺导致穿刺口扩大,术后穿刺口易发生出血。此外,穿刺完成后相关护理措施不当也可能导致穿刺口渗血,常见如对患者的转运方式不当、敷料移动等,其中转运方式不当主要体现在手术室和病房转运过程中未注意护理患者的穿刺口,转运过程中出现磕碰、震荡等,而敷料移动多体现在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未充分保护患者穿刺口敷料的稳固,实施护理时出现擦碰。而在患者恢复期间,护理人员未向患者宣教穿刺口护理知识,告知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无穿刺口护理意识,经常出现敷料浸湿现象,而更换敷料时往往由于伤口受水浸润,干痂软化脱落,继而引起渗血。
针对常见的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渗血,临床建议加强术前对患者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其对外周介入术的认知程度,并利用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护理依从性,避免穿刺中由于其穿刺依从性较差而导致穿刺失败,且注重术前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查,针对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先给予相应处理措施,提高其凝血功能,确保术后其创口可自行结痂止血再实施介入术。而在患者的转运过程中保护好患者穿刺口,并注重穿刺口辅料护理,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穿刺口护理相关注意事项,并定期检查穿刺口愈合情况,避免防止渗血、感染情况,着重提高院内穿刺医生专业水平,提高其临床穿刺能力,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重复穿刺。
总而言之,外周介入术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具有多重优点,但穿刺口渗血为外周介入术后的不良影响之一,只有通过找准渗血原因,了解相关针对性护理方法,才可有效避免渗血发生,提高外周介入术治疗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论文作者:周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6月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敷料论文; 血小板论文; 创口论文; 过程中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6月6期论文;